我和书法的结缘有三个原因,读书阶段由于还写得一手勉强过得去的钢笔字,时常得到同学的欣赏,也有经常帮老师写字做卷子,但那不是书法,可能是单个字还有整体感比较讨人喜欢罢了;后来大学在安徽绩溪县读经,遇到了来自两岸三地的读书人,有教授,校长,学者等,也有少量的大学生参与,这一次我对传统文化、对经典有了新的认识,影响深刻;再后来我在大学里带书法社团,后又跟随老师学习传统文化和书法……
书法,对很多人来说,似乎不是那么陌生,却又不是很熟悉。如果你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现代人的日常写字上面,那和懂行的人聊天是要闹出笑话来的。判断一个人是否懂写书法,我略总结了几条干货示下:
①能不能控制毛笔,想写什么样的线条、结构、字体完全可以控制得住。而不是聚墨成团,任笔为体。
②线条是否有好的质量(传统艺术是线的艺术,尤其是书法表现得更加明显),线条的质量在书法里特别重要。尽管笔是软的,但也要写出厚实和力度来,不能软绵绵和像扫把一扫而过。
③变化。东汉末年蔡邕在书论中有“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指出了书法的变化丰富与毛笔的关系。艺术能陶冶情操、让人赏心悦目,很大部分与艺术作品里的变化分不开。在一件精彩的书法作品里,同一个字不会重复出现,甚至是两字之间有相同的笔画和结构时也要做相应的变化。王羲之是所有写字的人都不会绕过的一个人,比如《兰亭序》里所有的“之”一字一奇,各有不同的体态和美感。他的所有作品风格也是变化莫测,“书圣”的地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④章法布局对立统一。随便截取作品的一个局部,都有其布局的道理,而不是随手写就。(有大小、枯湿、收放、开合,浓淡……等的对比)。这些变化换用易经里的话来表达,大概就是阴阳互根、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和合了吧,总之和实生物,同而不继,这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当然,判断会不会书法也不止这些,但能懂这几条却很关键。书法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把那些不入门的作品和人分别称为“江湖体”和“江湖派”。所谓的江湖派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做派浮夸,往往长发长须,衣袍打扮,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一个艺术家。
②写字时大吼大叫,以怪示人,用脚写字,用嘴写字……(残疾人除外)尽管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不少疯疯癫癫的人,五代杨凝式、北宋米芾,元代杨维桢、明代徐渭等等,他们言行奇诡,举止怪癖,在常人眼里,或者视作个性使然,钦慕艳羡,或者认为故作姿态,鄙夷不屑。但在这个山寨横行市场的年代,我们对于大批量生产的这些怪人,我们更需要火眼金睛。
③谈书法喜引用易经八卦,理论空洞,示人以神秘感。
④不懂用笔。不能充分作用毛笔的特性,他们写字简单粗暴,要么刷,要么砸……以气势示人。
⑤表演性,动作花哨,吸引看客眼球。
⑥用人体的其他器官写字,或在人体上作字。误导行外人,还有别称“行为艺术”。
学贵心悟,自学习书法以来,大概是太愚钝,对书法的认识只窥得一点。书法是技术的,更是文化的,没有深厚的文化作为基础,技术就显得空洞无物,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因此学习书法技术和文化(传统文化,哲学,文学等)缺一不可,甚至还要学习其他姊妹艺术来与书法互为补充。
作者:一片红
申明: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杨茂,笔名一片红,引尖CC必观签约作者。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在读研究生
注:图片为作者原创作品,本文首发公众号为“引尖必观”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