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向内 不是家乡,向外 不是远方

向内 不是家乡,向外 不是远方

作者: 行者还醒着 | 来源:发表于2017-01-28 07:11 被阅读0次

    走的远了,虽没有忘记为何出发,却越来越少踏上回家的路。

    今天是除夕之夜,游子们却在异乡。相信许多游子的心都和我一样,虽然不至于孤寂难耐,却会按捺不住的心底的愧疚。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多少年的抚养只换来了日复一日的等待、期盼、聚首、别离。一年能见上几面已算是奢侈,音容笑貌只能透过屏幕细细揣摩。难以久归心为愧,难绕膝下情为亏。我们按照父母的期盼真正闯出了一条路,但回眸的泪眼却难忍他们身影的佝偻。很多年,我都对自己说,世事逼人身不由己,可哪里是不由己,分明还是不舍得远方罢了。

    离开的久了,漂泊就成了常态,偶尔回家休憩,没待上几天就耐不住性子。愿意常伴父母,却又不愿久待故土,或许代表了这一代很多人的心态。过上一些年月,远方变成了家乡,家乡变成了远方。再到后来,远方和家乡渐渐不再分的清晰,弄丢了家乡,也弄丢了远方,一颗心就惶惶然的卡在中间,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或许你可以因为在一个城市生活的久了认可这座城市,但这座城市却鲜有给一个异乡客以身份。土生土长的感情,不是几张纳税单几处房产所能替代,融入一座城唯有让自己的子子孙孙留着这,自己才算是有了半个身份。

    几乎所有人都会对某座城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愿意把这种生于斯长于斯的情感融于一片土地,他们难以割舍的不止是这座城,更是在这座城里度过的时光。打上了一个地域的标签,心里便慢慢的踏实了下来。所以在大家的心中,出走总是暂时的,回归才是长久的,无论回归哪一方土地,人总是要像树一样在某个地方扎下根须。于是,落叶必须要归根,于是,游子必须要还乡。

    有了落叶归根,也就有了所谓的漂泊,有了在外心无所依的状态。有了异乡和家乡,也就有了分别心。有了分别心,也就有了离开和团圆两种状态,也就有了离愁。这根植在我们血液之中,有如丝絮般的底色让游子们总有一颗难以平静的心,做不到彻底的叛逆,心便长久的处在某种归乡的期待之中。有朝一日,一旦回乡,却发现物是人非的故乡难以承载这份长久以来空悬着的期盼,想要心有所归,却又无处可归。

    古人思乡何以托?鸿雁锦书,难以寄托忧思。想到一个游子或者离人,在外动辄远游数年,其间偶尔能通过乡里亲朋打听到一些家里的情况,但这些哪里能消解那愈远愈浓烈的亲情,于是便酿成了离愁。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动辄数年,异乡与家乡动辄数月路途,音信杳杳,哪里受得了?越发的理解古人,就越发的不能理解今人,音信随时可见,归途几日可期,为何却更加强调离愁。

    在地理距离越来越便利的当代,离愁也许更多是一种心的距离。若心有所念,天涯亦是咫尺;若心无所念,毗邻也是异乡。这是一个离乡的时代,离乡百里和离乡万里其实并无太大区别。现在从大洋彼岸赶回家的时间和古人从临乡赶回家的时间其实相差无几,用地理来换算时间其实已经不再适用。但这其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在心理感觉上,距离却和远方相连。

    莫若不去想家!莫若不去思乡!这紧密的家庭纽带之间,何必生生的起了分别之心?难道非要把古人对家的观念留下才是家,非要鸡犬相闻才是亲情?在我看来,现在的乡愁却是把所有的事情颠倒了过来。因为地理上的距离远了,心里便渐渐有了分别感,心里有了分别感,联系便少了便不愿打扰对方的生活,对双方的生活不了解了,也就有了乡愁。说到底,距离产生在心里,并不是在路上。

    与其想家,不如多联系,与其乡愁,不如多聚首。在家是聚,出游也是聚,几个人一起去体验生命去畅享生活,这才是最大的相聚。人生百年,不过一段经历,只要能共同走过,路在那里又有什么所谓?别再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应该换成“父母在,带父母一起远游”!换个想法,离愁就变成了一种新的人生体验。没有了故乡远方的分别,走到哪里都是故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内 不是家乡,向外 不是远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kq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