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
正式开讲前,我先举个例子,做个小调查:早晨,孩子经常会赖床不想去学校,拖拖拉拉,磨蹭老半天。
你会怎么办呢?下面列的处理方法看看大家能不能对号入座:
第一种,语言派:“快点起床!……怎么还不起床?……再不起床就晚啦!”用这样靠唠叨,甚至是吼的方法的家长可以打1。
第二种,行动派:二话不说直接从被窝里揪出来,帮忙套衣服然后拖下床。用这样靠揪、甚至是打的方法的家长可以打2。
看大家的留言两种方法都有使用的,也都能达到把孩子叫起床的目的,但是效果呢?孩子不开心家长更上火,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既让孩子高高兴兴,也让家长轻轻松松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游戏力,用游戏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和不良情绪。
如果用游戏力来解决上面讲的孩子的赖床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拿孩子喜欢的一个玩偶,用玩偶的口吻来寻找孩子:“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在被窝里和我捉迷藏吗?让我来找找他吧!”通过很简单和轻松的方式,就把孩子的精力和注意力都调动起来,让孩子在哈哈大笑中自然就起床了。
这么看来,游戏力运用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你真的想掌握并熟练运用它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寻找答案。
【书籍和作者简介】
《游戏力》这本书的作者是世界级育儿大师——美国的劳伦斯·科恩博士,他是一位资深的儿童心理医生,在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美国举办过数百场针对家长和老师的专题讲座。同时,他自己也是一位活出“游戏力”的父亲、外公。《游戏力》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的金奖,很快被翻译成十四种语言,畅销全球。它通过作者亲自经历的几十个案例、几百个方法来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游戏来解读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鼓励。
《游戏力》思维导图【本书大纲结构】
一、玩转游戏力之“六脉神剑”
二、游戏力要“看碟下菜”
三、游戏力要“对症下药”
四、父母要怎样做
【导览】
本书我划分为四部分内容:第1部分讲的是游戏力以及怎么玩转游戏力;第2部分是根据对象和主导对象的不同,分别用什么原则和策略,就是“看碟下菜”;第3部分讲的是游戏力针对不当行为和负面情绪怎么“对症下药”;最后讲的是父母要充实自己的地方。
【正文】
一、玩转游戏力之“六脉神剑”
(一)什么是游戏力
【举例】我们先看一个小例子:大家陪孩子玩过“抛接球”的游戏吧?孩子和爸爸互相抛接球,孩子通过抛接球锻炼了手眼及身体的协调性;然后越来越熟练,他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个新技能,还得意地向爸爸露一手;最后,爸爸真诚地夸奖他“接得好”“抛得漂亮”!你看,就是通过这样简单的游戏互动,既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又拉近了亲子关系,让孩子更自信更快乐。
【解释】游戏力,就是通过游戏建立的亲子沟通方式,重建孩子和父母间的亲情桥梁。通过游戏激发出活力,通过互动产生亲密感,帮助我们进入孩子的世界,以孩子的方式,建立自信和亲情。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所以当孩子要求我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配合参与,因为这是她主动向你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游戏力就是一个联结孩子和父母间的桥梁,让我们来看看怎么玩转游戏力吧?关于这个部分我起了个霸气侧漏的名字:玩转游戏力的“六脉神剑”!
(二)、加入孩子的世界
让我们来看“第一式”:加入孩子的世界。我们还是先来看个例子:
【举例】作者有一个八岁的小邻居杰米,每次他小表妹来,杰米都会领她去荡秋千,秋千荡回来的时候,表妹的脚几乎碰到他的胸口,这时杰米会夸张地向后跌倒,生气地喊:“Oh!No!”表妹会很开心地大笑,然后杰米会耐心地反复和表妹玩这个游戏。其实杰米所做的很简单,就是加入到年幼孩子的世界,降低自己的身份,去迎合表妹,表妹觉得怎么好玩,他就怎么玩。
所以,游戏力就是需要我们像杰米一样放低自己,放下身段,加入孩子的世界,向孩子输出我们的爱意、鼓励与热情。在这里,“放下身段”有两重意思:其一是说从动作上,我们可以俯下身体,或者蹲、或者坐,和孩子处在同一个高度上玩耍;其二则是从心态上迎合孩子,装傻一点,去适应孩子的方式。
当然,有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我们时刻参与孩子的游戏,但是孩子仍然需要你,他在快乐玩耍时,知道父母在家里的某一个地方,能够随叫随到就OK了,因为父母的存在就能够给孩子心里一个很好的安全感。
但有的情况下,孩子是需要家长出面参与和帮助的。【举例】比如,小朋友明明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表现得很不配合,而且他只玩他喜欢的游戏。于是,父母就单独训练和他玩。他们和他玩摔跤、玩枕头大战,或者骑在爸爸背上玩;然后再多拥抱他,如果他有点烦,就休息一下,再继续。等他再去小伙伴当中时,他就不那么难以相处了。在和父母的游戏中,他学会了怎么和别人相处,也了解到除了自己喜欢的还有别的游戏也可以尝试,也很好玩。
可能我们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所以,现在不妨来尝试一下先和孩子玩,孩子和父母玩好了,才能更好地和别人玩耍。
讲了如何加入孩子的世界,下一步就是与孩子建立联结了。
(三)与孩子建立联结
这么书里最常见的关键词就是“联结”,它是运用游戏力的关键所在,那什么是联结?联结就是一种状态,是我们与孩子在身体和情感层面相连的一种状态,那怎么建立联结呢?
【互动】如果我说建立联结就是和孩子玩到一起,进行很好的交流?大家觉得对吗?觉得对的可以打1,觉得不对的可以打2。选1选2的都有。其实这个说法把建立联结形容得简单了。
建立联结就像是让停下来的车轮继续转动起来一样,需要有一个动力让它转动起来,这个动力就是爱心、照顾、关注和安全感,就像有一个杯子,不断去蓄满它,然后孩子就又有勇气和精力面对外面的世界。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建立联结的根本。清楚了联结的重要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孩子建立联结。
【举例】琪琪妈妈就经常使用“镜子”游戏和琪琪玩,平时琪琪做搞怪的动作,或者是出现夸张的表情,妈妈就跟着模仿,然后逗得孩子哈哈大笑;通过“镜子”游戏教育孩子也很见效,比如琪琪想要多看电视或者电脑,被妈妈拒绝后就撒泼耍赖,这时候妈妈也会模仿她的样子撒泼耍赖,逗得琪琪大笑,然后妈妈趁机教育她:你看,这就是你刚才的样子,好看吗?琪琪摇摇头,“不好看”。不用过多的言语,她自己就知道收敛起耍赖的行为了。和孩子互动交流就是蓄满他的杯子,蓄满杯子的同时也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联结。
学习了如何与孩子建立联结后,我们来看如何用游戏力帮助培养孩子的自信。
(四)、用游戏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观察一下很多成功的人,他们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自信”。它不是凭空降临的,而是源自从小就培养起来的自信力。
第一阶段是我们对孩子的满足: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的基本生存需求能够很好地得到满足,于是获得了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心:我一哭,就能喝到奶;我一孤单,就会有人过来逗我;我生病了,就会有人过来照顾我。
第二阶段是我们对孩子的尊重:等孩子长大一点,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做决定。这种认知被大人尊重,并加以适当的约束,自信并不自大的意识就形成了。
第三阶段是我们对孩子的支持:孩子到了社会上,能够靠自己做出一些成就而获得肯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遇到挫折,这时通过家人的支持、帮助和沟通,孩子可以战胜负面情绪,培养起更强大的自信力。
与之相反,如果孩子在培养自信力的过程中,需求、愿望得不到大人及时或者积极的回应和帮助,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过多的挫折感会造成孩子没有自信力,做什么事情一失败就容易放弃,这样的孩子无法勇敢面对世界。
所以,我们既要给孩子自信,呵护鼓励孩子,也要让孩子经历挑战和挫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面对这个社会真正做好准备。
【举例】比如和孩子玩棋类游戏。刚开始我们可以让一让孩子,让他赢几次,提升对棋类游戏的兴趣和信心;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有输有赢,让他觉得稍有些挑战,激发他的斗志;最后我们可以拿出水平,让他输几次,让他知道赢的时候有风度,输的时候也要气量,也让他知道去和别人下棋,别人不会像我们这样让着他,让他理解竞技比赛的规则。孩子通过这游戏会平衡两种感受——享受胜利,即使不是完全公平;享受挑战,即使是他输了。
学习了如何用游戏力培养孩子的自信,现在我们要继续看第四式:跟着笑声的脚步,一起大笑。
(五)、跟着笑声的脚步,一起大笑
【解释】跟随笑声的脚步,就是说如果一件事能把孩子逗得咯咯笑,那就多来一次。因为:一方面,游戏是否有趣,笑声就是它的检验标准;另一方面,笑声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联结的信号,让孩子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也让家长能够放松心情。
一般情况下,当大人做出很夸张的肢体动作还有表情时,都会逗得孩子大笑,所以家长要尝试放低自己,和孩子打成一片,笑成一片。如果还是不好意思,你可以用一个玩偶来替代,让它用幽默的口吻说出可笑的事。
跟着笑声一起大笑比较简单,我们再来看第五式:帮孩子更好地打闹。
(六)、帮助孩子更好地打闹
孩子玩打闹的、攻击性的游戏很常见,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参与其中,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基本的安全监护。比如提前规定好游戏的双方不能打、踢、咬,但是可以推拉。如果有人受伤,立刻停止关心一下受伤者的情况。问题不大的话,稍微休息后重新回到游戏中,经过重新调整,孩子会吸取经验,状态会更好。
其次,仔细观察,抓住游戏中的亲子机会:休息时可以拥抱孩子,与孩子建立联结;游戏中不断给孩子鼓励,增强他的信心和干劲;如果失败了,再玩的时候就鼓励他全力拼搏,把上次失败的负面情绪都释放出来。
最后,根据孩子的情况,提供适当的难度,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力量,经过努力最后取得胜利,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取胜会更加有信心。
还有一些竞技类的体能游戏,也能帮助孩子发挥和锻炼更多的潜能。
【举例】拿孩子喜欢的球类游戏举例吧。两个孩子玩踢足球,在跑、踢的过程中锻炼了手、脚、眼的协调性;为了更好地控球,孩子需要更专注,有效锻炼了专注力和控制力;为了能把球踢进对方球门,孩子还需要想办法怎么绕过对手冲过去,这又锻炼了孩子的计划性。玩的人越多,需要计划和安排的就越多,更锻炼孩子的大脑。
所以打闹类、竞技类的体能游戏做好了,对孩子的发展是特别有好处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和孩子做好配合,做好纠正,帮助孩子提高自己,同时也能建立良好的联结。
学习了如何玩打闹游戏。现在我们继续来了解玩转游戏力“六脉神剑”的最后一式——
(七)、用角色置换来排解情绪
在日常生活里,孩子经常被动或被迫接受很多事情:比如被迫去打针,被迫遵守规则,被动接受家长或老师,甚至是大孩子的想法和安排……这会让孩子心里会产生一种无力的感觉。那怎么排解这种无力感,作者建议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运用新游戏,编造新剧本,创作出新现实。让我们看看具体怎么做:
首先,可以通过置换角色的方法,让孩子从角色的遵守者,变成角色的执行者,他们掌握了主动权,这种游戏方式对恢复孩子的自信、摆脱无力感特别有帮助。
【举例】小朋友涵涵特别害怕去学校,涵涵爸爸决定用置换角色来试试。涵涵爸爸来扮演涵涵,涵涵扮演老师,把上课老师批评学生、还有和同学相处的场景都表演了出来,涵涵由刚开始的害怕、拘谨,到慢慢放开自己参与进来,后来还特别兴奋,等再上学的时候他就没有那么怕了。因为通过置换角色,孩子能够把他内心的烦恼和恐惧通过游戏释放出来,无力感和恐惧也就减轻了。
还有的孩子不喜欢用玩的,那我们可以让孩子说,通过陈述故事的方式让孩子释放情绪,而且讲故事的方式也让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因为游戏力里有一个基本理念,是找到“最合适的距离”。直接的方式或许太过困难,但是同一话题的别人的故事,孩子可能就会接受。让孩子来决定保持多远的情感距离,这对孩子很重要,因为只有他们清楚自己能够说到或者玩到什么程度。
除了玩和说,很多时候孩子也喜欢靠幻想来玩游戏。这个技巧更简单,而且同样有效。
【举例】有的小孩子不爱去幼儿园,如果你说“来玩幼儿园的游戏”,他肯定不爱玩,如果你说玩一个“小朋友去叽里呱啦幼儿园”的游戏,他可能就很感兴趣,自己当主角或者用玩偶当主角自行发挥,编出各种可笑的规则、好玩的同学,还有困难的挑战,与他在幼儿园所遇到的真实困难保持有趣的关联,通过游戏来调整他不爱去幼儿园的情绪。
幻想游戏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的幻想是自由和自发的,孩子演的或者讲的内容,家长可能不会理解,但是需要保护这份幻想。通过与孩子一起玩,我们才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故事、角色还可以有无限的可能。
三、游戏力要“看碟下菜”
了解了玩转游戏力的“六脉神剑”,我们再了解一下面对的对象不同,都有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其实就是“看碟下菜”。作者大致针对男孩女孩,还有“手足相争”的孩子这两大类对象,进行了分析讲解。
(一)、对象: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
【互动】我先做个调查:大家是不是都会觉得女孩在教育中应该给予更多关爱和关怀,而男孩就应该鼓励他大胆冒险,增加男子汉气概呢?觉得是回复1,觉得不是回复2。
回复1的其实代表现代社会的传统教育思想,女孩和男孩因为先天的性别差别,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区别对待,但这同时也让他们受到了不同的限制。先天差异固然存在,但父母、文化和教育的后天因素可以缩小或放大这些差异。而我们的社会则一直倾向与把差异放大,只有靠游戏力来弥补这些差异,不管玩什么游戏,我们可以努力给女孩更多力量,给男孩更多关怀,从而帮助孩子发掘更多潜能。
【举例】比如女孩很喜欢玩公主类的游戏,我们可以做一些改动,在玩的时候,可以让娃娃跳起舞来;或者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冒险;穿的衣服不再那么淑女;让一个娃娃玩角色扮演,另一个娃娃勇敢站出来和她对抗……在游戏中,我们鼓励女孩积极冒险、大声说话,坚持自己,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自己,以及重新认识女孩游戏。
对于男孩来说,与人建立联结时困难会更多:与妈妈拥抱亲近,被叫“恋母情结”;喜欢和女孩玩,被叫“娘娘腔”;和同性亲近点,会被认为“同志”……为了避免被指责,他们不得不放弃联结。因此我们要更重视与男孩建立联结,并给予更多的关怀。
【举例】比如有个妈妈想和他的9岁的孩子多说话,作者建议可以用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于是他们和孩子商定好用拇指朝上或朝下的方式来表达今天在学校过得如何,孩子很喜欢这种方式,还会加入更多的姿势来表达。这样与孩子建立联结的过程中,父母也给了孩子更多的关怀。
同时,我们应该多鼓励男孩和女孩一起玩,既能给男孩提供建立联结的机会,又能帮女孩提升自信和力量。大人可以帮助提供一些中性材料进行手工创作,或者建议孩子玩一些与性别无关的游戏。
【举例】小男孩涵涵来找小女孩琪琪玩,涵涵拿着自己喜欢的变形金刚,琪琪就拿出自己喜欢的芭比公主给他看,两人都很想和对方玩,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于是大人建议两个游戏玩偶一起合作去解决一个难题,他们就在一起创作了“变形金刚营救芭比公主”的游戏。这是不是挺有趣的呢?男孩女孩一起玩耍,可以帮助他们习惯彼此,不必等到青少年再去重新认识另一个性别。为了在一起玩,他们也会学习如何更有创意地玩。
运用好游戏力,对于男孩女孩性格和情感的帮助会很大:它可以鼓励女孩更勇敢,发挥更大的可能性;给予男孩更多关爱,可以让他们有男子汉气概而不暴力自大。说完男孩女孩的个体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面对几个孩子的这么一个群体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二)、对象:解决手足相争
现在的孩子都有一种“自我”意识,所以不管是兄弟姐妹在一起,还是和别的小孩子在一起,都想让别人来遵守“我”的意见。他们通过游戏来表达处理自己的情绪,但由于没有大人介入,多半就发生令人头疼的争吵、打闹行为。
比如,有很多“手足相争”都是因为小孩子认为属于他的东西被偷走了:弟弟真讨厌,妈妈对我的关注被他争走了;他在老师那里得到了更多的表扬,而我却没有;他会拿走我的玩具,所以我不能给他……因此我们要主动用关注、爱和倾听来蓄满他们的“杯子”,让他们更有信心,然后再鼓励他们一起把问题解决。
【举例】一群孩子在一起玩,一个跑来向你求助:“他们把我玩具抢走了!”你可以把孩子领到他们中间,问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抢玩具的小孩说:“我真的很喜欢,给我玩一会我就还给你了。”你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来解决:“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咱们一起来想办法吧?”然后孩子会七嘴八舌地给出很多意见,最后他们用交换玩具来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时面对孩子的争执,我们不要也跟着纠缠于争执的细节,可以退后一步,然后把我们所到和看到的全讲给孩子听,【举例】比如刚才的场景,我们就可以提示他们:“你想要玩这个玩具是因为你没有,他想要回他的玩具是因为他没有可以玩的,你看看该怎么办呢?”如果孩子还是没有办法,我们再来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大家各自安静一会,我这里有两个新玩具,你们想玩新玩具,还是玩原来想要的?”
如果孩子的争执一直解决不了,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方式来玩,最终让他们对结果都满意。【举例】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接受新的方案,仍然吵闹不停,那我们可以抓起他们争抢的东西就跑,开启新的“追逐游戏”,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了,新的笑声又响起了。跑了一会,我们让孩子停下来休息一下,和他们沟通:“你们刚才吵了那么久,但是一起追我却很开心,你看你们彼此好好相处多好啊!”孩子们冷静下来,觉得可以彼此分享喜欢的玩具,也收获了友谊,最后皆大欢喜。
还有一种“手足相争”就是真正的兄弟姐妹,老话总说“一碗水要端平”,但是不必事事做到完美的公平。【举例】老大得到一双新鞋,老二也想要,但他的鞋还很新,于是不依不饶地哭闹起来,老二确实有所求,但求的不是鞋,而是我们的关爱。你可以把老二抱在怀里,一边让他用眼泪发泄他的不公平的感受,一边温柔地告诉他我们的爱绝不只一双鞋:“你昨天还想吃妈妈做的酱排骨,我一会做给你吃吧!”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他就会不再失落。
学习了游戏力的对象不同,方式方法就不同;我们再来看游戏的主导:平时我们和孩子玩游戏,有时是孩子主导游戏,有时是我们来主导游戏,这两种时候分别有什么原则或策略需要注意呢?
(三)、主导:跟随孩子,让孩子来主导游戏
由孩子带领我们进行游戏,有一些基本原则家长可以参考:
首先,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这个原则就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要表示大力的支持, 玩他们想玩的游戏,用他们希望的方式玩。不要打断,也不要强加大人的意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判断力。
如果你很不喜欢某个游戏,你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求你别让我玩这个了,换个别的吧。”【举例】比如,琪琪妈妈经常被琪琪拉来玩芭比公主的游戏,但很快就昏昏欲睡,琪琪的也兴致不大,后来,琪琪妈妈改了个方式,不再隐藏她对芭比公主的看法,夸大自己的恐慌和厌恶,不断恳求她不要靠近,这让琪琪觉得很有趣,于是她们又改了玩法,妈妈扮演害怕巫婆,琪琪扮演芭比战士来攻打巫婆城堡,加进了更多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样笑声又响了起来。
再次,注意安全,但不用过度担心。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大人自己在过度焦虑,然后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预。如果真的危险,我们可以说:“这让我害怕,我自己都不敢这样做,你想想怎么样才能安全进行?”或者“你可以尝试一下,如果不行,我建议不要进行下去了。”孩子就会停下进行判断,然后做出决定是否要进行下去,即使可能会犯些错误,但对他来说就是珍贵的经验。
最后,预留“游戏时光”给孩子。它的基本形式很简单:大人为孩子预留出固定的一段时间,专注于和孩子进行联结,和孩子进行互动。
所以,跟随孩子,让孩子主导游戏能让孩子有积极的改变,只要你跟随着他。
(四)、主导:在必要时,父母主导孩子进行游戏
讲完孩子主导游戏,我们来了解一下大人主导游戏时可以怎么做:
第一种形式:在游戏前,我们可能只需要轻轻点到为止就可以了。
【举例】比如,孩子总喜欢看电视,你可以说:“天气不错,我们出去玩球吧?”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孩子因为在学校不开心,你可以建议来次角色扮演,让孩子释放一下负面情绪;面对正在专注玩电子游戏的孩子,你可以用些身体接触来推动他,分散他对电子游戏的注意力,转而和你游戏。
【互动】另外,大家在与孩子沟通交流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感觉孩子其实想和你玩,但你真正发起邀请时,他又不知怎么回事开始闹别扭,不理你了。这时你会怎么做?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孩子想和我们亲近,但是却闹别扭拒绝我们的亲近,实际上是符合逻辑的。孩子感觉孤单,因而在生我们的气,当他们真正得到关注的时候,就把内心的感受呈现给我们看。在游戏里,通常表现是假装我们不存在或者不重要。因此,不要泄气,更不要走开,我们要主动和坚持,用温和的方式来重建联结。这是第二种形式。
第三种形式:孩子在玩在过程中,我们可以介入孩子的游戏,给他的游戏增加一定的挑战。或者进行一些调整,让他尝试之前没有尝试过的新事物或新方法,让游戏变得更有趣。
【举例】比如孩子在跳绳,我们可以参与进去,故意捣乱,让他不得不边跳边跑避开我们;我们也可以教他一些新花样,单腿跳,倒着跳,挽花跳,比赛谁跳得快。能过加大难度,给了孩子寻找极限,验证自己有多少力量的机会;增加花样,让孩子觉得这个游戏竟然还可以这么有趣。
经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运用游戏力来跟随孩子以及主导孩子,在跟随与主导之间我们和孩子建立了良好的联结,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和力量感。
四、游戏力要“对症下药”
之前我们学习了让大人跟随孩子,加入孩子的世界,但是如果那个世界是我们大人不喜欢的呢?我们还是要加入吗?答案是肯定的,加入不喜欢的游戏,用游戏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纠正过于依赖和过于独立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孩子,他离了妈妈就不行,只要被陌生人抱就哭;长大了,也都是从来“宅”在家里,不去外面。这是联结太多的缘故吗?事实上,这是断裂的另一种表现。孩子无法与母亲以外的人产生联结,他们离不开父母的怀抱,对外面的世界不敢抱有希望,更无法抓住机会投入其中。
游戏力中处理这种过度依赖的办法之一,就是把孩子推开几公分,但也不要完全推开,保留一点距离。然后通过眼神进行交流,看看孩子会怎么样。通常的结果是孩子会大哭大闹,要躲回他的“避风港”,这时,我们需要想办法让孩子去外面看看,帮助他注意到广阔的世界。
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处理方式,就是角色置换。就是由大人来拼命黏住孩子,孩子来决定是否走开,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注意到和父母的联结,不必担心分离,所以反倒能很快地放开。
(二)纠正攻击性
前面讲过游戏力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打闹,但有的孩子攻击性比别的小朋友都大,甚至延伸到生活中,会经常欺负别的小朋友,这就需要家长去纠正孩子的攻击性。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保持镇定,放松心情,然后尽可能和孩子在游戏中建立联结或者帮孩子获得更多的自信,利用游戏帮助孩子控制他们的攻击行为。
【举例】孩子和大人玩“猎人打怪物”的游戏,大人扮演怪物,孩子扮演猎人,规定好孩子打怪物时打一枪就可以了,再打一枪怪物就复活了。大人扮演时,可以既有点吓人,又表现得滑稽无能,笨手笨脚,“吼吼,我来啦,要吃掉你啦!”孩子就大笑着躲避,保持着轻松愉悦的心情,然后按照规定如果想打死怪物,孩子就只能打一枪,所以孩子就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攻击冲动,不能多打枪。当然,想让怪物复活,就再打一枪,“吼吼,我又复活了!”然后再继续玩。
有时,反着来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举例】比如两个孩子吵的不可开交,你就对他们说:“拜托你们打个架吧!我要做观察记录。”通常他们不会照你说的做。如果他们做了,你就来个现场直播,一边观看一边做点评论,或者请他们再做一次,以便让你再研究一下。孩子可能就不太好意思继续发生冲突了。
作者还指出,孩子在生活中欺负别人,甚至打伤了别人。这其实是孩子的一种“实验”,在没有过多成人干预的情况下,实验自己的社会能力。他们在欺负别人的时候,心里可能隐含这样的想法:我在大家眼里是不是显得更有力量?我是不是因为很厉害,别人就会更服从我?我可以指使别人做我想做的攻击行为吗?如果他们做了,谁会惹上麻烦?……等等。
如何让实验不要太出格呢?那就多和孩子一起游戏,通过游戏,大人示范怎么合理释放攻击情绪。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纠集起来对抗更强的大人,而不是去欺负更小的孩子。增加休息、暂停的次数,让孩子调整自己;大人甚至可以假装笨拙地摔倒,让孩子尽情地大笑,转移他们的情绪。
(三)、纠正不当的性表达
还有一个家长必须面对的问题:儿童与性。当孩子玩起性游戏,或者出现自慰行为,大人都会感到困惑或焦虑。如果只是偶尔的行为,大人可以不必太过担心。如果变成经常的行为,大人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大人要做的就是同孩子沟通关于性的问题,简单而真诚地回答他们的问题,确保孩子能够接触到与年龄相符的、正确的性信息,减少他们接触挑逗性的电影和电视。最重要的是不要处罚和责骂孩子。大人自己在孩子面前也不要过分裸露身体。
其次,我们要和孩子保持足够多的身体接触,是亲密的,健康的。任何体能游戏,运动、打闹、户外游泳都能帮助孩子消耗掉过多的性冲动。
【举例】大人可以和孩子玩“脱掉你的袜子”游戏:一边努力脱掉别人的袜子,一边保护好自己的袜子。这是在游戏中让孩子感受安全的脱衣方式,以此教育孩子不要轻易脱衣,保护好自己。
总之,孩子的不当行为都是可以通过游戏力来纠正的,但要“对症下药”,重要的还是要和孩子保持联结,让孩子知道即使他很恶劣,你也不会放弃他,只是改变需要时间,让我们耐心一点吧。
学习了如何运用游戏力力来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运用游戏力力来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有负面情绪,并且发泄出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不能自由表达情绪,孩子或者会把情绪封闭起来,长大以后可能会为各种问题埋下隐患,或者就通过其他形式间接发泄出来。最近有这么一则新闻,一个考第二的学生因为嫉恨把考第一的学生杀了,这就是平时他的负面情绪,嫉妒、压力都没有发泄出来,最后在极端压抑的情况下,通过杀人来发泄了自己。
所以,我们要运用游戏力帮助孩子找回表达情绪的自由和方法。
(四)、应对“发脾气”和“愤怒”
孩子发脾气甚至发怒真的是很常见的情况,他们通过发脾气表达及释放情绪,一旦发泄完,孩子就会继续前进。但是有一个误区,很多家长都选择让孩子自己待着发泄脾气,这是不合适的。大人其实需要留在孩子身边,抱着理解的态度,认真倾听,为他提供情感的支持,让孩子觉得自己在很糟糕的时候也不会被放弃。
【举例】比如一个孩子在遭受到令他愤怒的事情之后,他会歇斯底里地尖叫、咒骂、摔打东西,这时大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他一个空间让发泄。等他的情绪开始缓和,我们再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和他交流:“你的生气小怪兽已经被你关到瓶子里了吗?很好,现在让我们问问它到底是什么抓狂,好吗?”这时孩子可能就会冷静下来,和你诉说他的委屈和遭遇,这时再和孩子讲道理,他就能听进去了。
有没有办法让孩子不再经常发脾气愤怒,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呢?作者给出了建议:除了让孩子玩他想玩的游戏外,在游戏时光中我们要安排一些针对挫折感的游戏。【举例】比如“剪子包袱锤”,赢的人往前迈步,输的人原地不动,最后谁先返回起点谁就赢了。有输有赢的游戏让孩子慢慢接受挫折感,也就会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另外,我们可以在孩子快要爆发情绪的时候,这样说:“我感觉有人想要尖叫了,是你来,还是我来?”或者“大家都有点不开心,我们来开个‘哈哈大会’吧!看谁带来的哈哈多!”或者“你敢跟我来一场‘拇指决斗’吗?”类似这样好玩的小游戏来转移释放他的情绪。
(五)、应对“恐惧”和“焦虑”
孩子对某个东西或者某件事情感到恐惧和焦虑,我们应该怎么化解呢?
首先,需要帮助孩子增加勇气和自信,不要鲁莽逞强,然后通过游戏,让孩子掌握与人联结的能力,释放自己的情绪,最后能够让孩子经受得住恐惧和焦虑,并从中激发勇气获得成长。之前讲过的暂停现实,置换角色的方式就可以用。
用艺术形式也是释放焦虑或恐惧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画画、写作、手工制作,都能帮孩子把情绪表达释放出来。适当时可以引导一下孩子。“昨晚,你做梦梦到了可怕的怪物,你可以把它画出来吗?”孩子画出来之后,我们可以帮助他再画出个英雄来打败怪物,或者假装怪物,说出一些愚蠢幽默的话,通过这样的方式消除孩子的恐惧。
(六)、应对“哭泣”
大家是不是觉得当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努力让他不哭,就是消除了他的痛苦,万事大吉了呢?而作者认为哭得越多,伤痛才会越少。
因为哭是孩子天然的疗伤本能,作者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建议:不要让孩子自己哭。眼泪是加强亲子关系的绝佳机会,安抚一个孩子直到他在你怀里安静或者睡着是令人满足的事情。
还有一种另类的“大哭”,是孩子不可避免地经历“挫败”的时候:别人会做的题,我不会做;别人做的总是比我好;跳起投篮总是投不中……我们当然是要给予鼓励:“你能行,别泄气,加油!”不过,别指望孩子会说谢谢,然后重新开始,他们可能还是很挫败地说:“我真笨!”“我是最差的球员。”接着,他们可能会流泪大哭,甚至把作业撕掉。这时,大人就在旁边坐下,让孩子发泄,保持平静和对他的信任,不必再多说什么。挫败感被宣泄干净后,孩子会重新面对挑战,伴随他们的是全新的热情、信心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如何用游戏力应对这些强烈情绪,重点就是要和孩子一直保持联结,为他们的情绪寻找更好的出口,给孩子安全感和关爱;然后通过教孩子如何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绪,其实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的情商,让孩子的情绪从最初的直接简单发泄,到通过游戏表达情绪,最终到能够用语言表达情绪。
四、父母需要充实自己
我们大人在学习了解了游戏力的这么多作用和技能之后,还是会感觉少点什么吧?就是我们家长自己,还需要了解一些规则,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运用游戏力,加强和孩子的联结。
(一)、蓄满自己的杯子
孩子通过与大人的联结为自己的杯子蓄满水,才能更有勇气面对外面的世界,我们大人也是这样,在进行游戏前首先要把自己的杯子蓄满。
第一步,接受我们在开始游戏时的情绪:无聊、疲惫、焦虑、厌烦、挫败、压力等等。
第二步,把负面情绪释放出来,把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这样才有可能进行游戏。
第三步,就是找人倾诉,把杯子蓄满。这个倾听者可以是配偶、朋友、其他父母,只要他尊重你,对你的话感兴趣,不会乱提意见,就可以相互倾听、相互倾诉。
(二)、先冷却自己,再沟通
很多家长可能经常会碰到孩子让你快要发飙的时候,这时你试着数到十,暂时休息一下,或者可以给朋友、或其他父母打个电话交流一下,帮助我们卸下沮丧和愤怒的情绪负担。
然后再来解决问题,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召开“沙发会议”——坐下来,父母和孩子开始认真谈论问题。孩子可能会释放压抑很久的眼泪,你也可以表达你的不满,紧张的气氛可能就缓解了,新的联结代替了愤怒。
(三)、“翻译”——预防——引导判断
游戏力是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首先,我们要先学会翻译孩子言行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多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建立很好的沟通。
然后,和孩子沟通、规定好界限,通过游戏或联结,帮助孩子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安全地表达情绪,并反思判断自己的行为,预防不当行为的发生。
最后,引导孩子自己产生良好的判断力。【举例】比如,妈妈发现涵涵最近不爱说话,有时回家衣服还破了。于是,妈妈把涵涵抱在怀里问他:“最近你的衣服经常破,是不是和别的孩子打架了?”涵涵不说话,妈妈又温和地说:“而且你最近也不说话,是不是妈妈太忙,忽视你了?”涵涵点点头,眼泪流了下来。妈妈抱着涵涵让他发泄完自己的负面情绪,再和他沟通:“妈妈忽视你是妈妈的疏忽,但你去打架做得对吗?”涵涵想了想,摇摇头。“那妈妈以后一定多和你在一起,你也不要再和别人打架好吗?”涵涵又点了点头。妈妈笑着说:“你一直点头摇头,我们玩个点头摇头的游戏吧?”涵涵眼睛一亮,高兴地点了点头。
所以父母要先蓄满自己的杯子,然后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能与孩子更好联结,用自己的游戏力去翻译、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引导孩子判断自己的行为,不再轻易做出不恰当的事情。父母这样运用游戏力才会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游戏力》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其中重点就是玩转游戏力的“六脉神剑”,还有用游戏力来纠正和应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和不良情绪。在和孩子玩游戏过程中,我们可能也会犯错误、走弯路,但是只要你坚定与孩子建立联结,相信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关爱和鼓励,杯子一直被蓄满,就是他勇敢面对外面世界的源源动力。课后来个小作业:回去针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或者负面情绪,我们来运用游戏力,通过游戏去纠正它、应对它,和孩子玩耍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