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明朝那些事》,似乎有好多话要说,却又感觉茫然无序,不知该从何下手。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自己坐在舞台下看戏,一个人物上场,几十年的经历一晃而过,然后下台,另一个人再上,真的应了那句“你方唱罢我登场”。
就像《桃花扇》中的那句著名台词: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明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间的各色人等,就这样依次挥手而过,渐行渐远。
同时好多之前知道名字的人都在这本书里变得鲜活起来,参透理学、充满智慧的王守仁,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的于谦,雷厉风行、大力改革的张居正,历经千辛万苦写就《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历史就这样赫然呈现在我的面前,一个个人物的命运看似不可捉摸,却又都有迹可循。
安然在《性格的力量:成也性格败也性格》中提到,人的命运不过就是性格的结果。只要把握了自己的性格,也便把握了自己的命运。
有人说,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可以改变命运。然而,读了安然的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你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时代进步了,服装变了,饮食变了,技术革新了,这些变化的只是外壳,而内在的东西没变。
过去会犯的错,现在还会犯,过去会有的争斗,现在还会有。
所有的错误,都知道却又改不掉。能改掉的,是缺点,改不掉的,是弱点。人人都有弱点,这就是人性。
帝王也罢,英雄也罢,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凡人。
凡人摆脱不了性格的力量,能超越历史的那是圣人。
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书写者想让我们看到的历史,历史从来不相信眼泪,它都是胜利者的作品。
奥威尔曾在《1984》里描述过:控制过去就是控制现在,控制现在就是控制未来。
因此,历史的真相往往不得而知。当然,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孰真孰假,无以辩解。
同样的观点,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塔拉在上大学后也曾写到过,她意识到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
她说她知道误解被纠正是什么感觉——改变重大的误解便是改变了世界。现在,她需要了解那些伟大的历史看门人是如何向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妥协的。
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们往往不得而知。因为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当你穿上任何一位历史人物的鞋子,都会发现他们走得路都没什么问题,只是每个人站在的利益角度不同,看到的利害关系也不同。
最后,当年明月安排以徐宏祖(徐霞客)的故事来结尾,也是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理念吧。
看了这么多人的起起落落,好像人的一辈子也就那么回事,争争斗斗,最后都是同一条归宿。那么我们该如何去享受这个过程呢?
这个不考功名,不求做官,不成家立业的怪人,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来旅游了。他独自布衣走天下,游历二十多年,走遍大明十三省,爬遍你听说过没听说过的山,渡过所有的江河湖泊。
用这么一个故事结尾,作者想传递就是这么一句话吧: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一个朝代的衰落,会伴随着另一个朝代的兴起,大明退出历史舞台,满清开始登台。
浮浮沉沉,起起落落,历史的车轮总是在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历史如此,人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