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打破是生命
8月19日
二十岁的时候看到几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三十岁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体味什么是成长。
没有不痛的成长。
三十岁的我们,遇到工作、关系中的成功与失败,开始从这段经历中收获、成长。人的一生会像心电图一样起起伏伏,如果一帆风顺就与死亡无异。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都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拐点、经历的一个小土坑,也许坑里有水溅了一身泥点,也许坑内有尘土,蒙蔽了双眼, 但风起后吹落尘土,我们还是会继续前行。
三十岁的我们,在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后,开始总结经验,心理学中对归因有如下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1)客观刺激物;
(2)行动者;
(3)所处关系或情境。
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1 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2 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3 一致性原则: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原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
今天和朋友聊起十年情谊,从莘莘学子到职场人,我们经历了很多成功与失败,一次次的拐点一个个的小土坑,我们都走过来了。再看彼此,眼睛里依旧闪耀着星辰,但目光变的坚定与自信。
一生中我们会迎来无初次的挑战,生活的、工作的、关系的、和自己的等等, 在每一次挑战被后总结经验,让成长之痛变为成长之动能,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