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式的“病”》——七种思维习惯
本书作者是“日本企化学和创新思维第一人”日比野省三。他与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杰拉尔德·纳德勒共同创立的“突破性思维”理论,获得了普遍关注,曾两次荣获国际组织和日本政府颁发的奖项。书中所有思维,都是基于“突破性思维”而来的。
这本书给了7种突破性思维方式,使问题变得轻松、解决方案变得简单、明了、有效。
长期用思维定式考虑问题,容易思维僵化,更容易造成大量信息堆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理、剔除多余信息上,这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另辟蹊径,找到影响事情发展的根本因素,从多个特定的点切入,减少大量无用信息,从整体视觉出发,才可能制定出最优解决问题方案。
一、先例依赖症
症状: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寻过去存在的相同的案例和解决方法以作参考,如果找不到相关案例,便无从下手解决问题。
先例依赖症或者效仿行为,会让人逐渐丧失独一无二的首创能力。
当今社会充满了无处不在的变化,哪里还有那么多先例可以遵循。摆脱旧的观念,才能获得新的思考方向。
与其跟着先例走,不如着眼于自身,多考虑一下自己的初心与最原始的目的,才能逐渐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二、思考缺乏症
症状:照本宣科。
这个症状感觉和先例依赖症很像,只是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载体不同,一个是先例,一个是固有的操作手册。
按照既有的标准学习和工作,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的内容,抱着“可做可不做”的态度。
照本宣科会让人逐渐丧失突破创新的能力与勇气。
即便是本本上已有的解决方案,只要开启思考的开关,也许能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更高效的解决途径。
三、未来丧失症
症状:看不见未来,没有理想,无所适从。
许多人茫然的生活着,抱怨生活的不平,看不见未来,或许是因为从来没有好好地规划过未来。没有目标的人生,必定会随波逐流,苟且偷生。
因此,要认真思考“人生目的”和“最佳人生方案”,把属于自己的那个“未来房间”好好充实起来,不要总是停留在过去。
四、冰山一角症
症状:只能看见表面现象,看不见问题的整体和本质。
眼睛看到的大多都是表象,思考才能“看见”无形的整体和相互关联。如果无法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无法彻底的将问题解决。
遇到问题要站在高一些的全局的角度去看,时间长了,自然会养成深层看待问题的好习惯。
五、信息肥胖症
症状:被大量信息操纵,弄不清楚问题所在,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社会,随便一个问题,总能搜到大量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观点。庞大的信息数量,会让人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令头脑变得一片混乱,进而产生对问题麻木不仁的疲劳态度。
比如关于早起这个问题,之前有很多文章提出坚持早起能拥有自律开挂的人生,并举出了很多成功人士早起的例子,接着,又冒出了文章说早起比熬夜对身体更有害。
到底是应该好好利用早上的时间,还是夜晚的时间呢?看文章的人一头雾水。
在蜂拥而来的信息面前,我们应该先好好思考,分清有用和无用的信息,收集与目的相符的信息。
管他凌晨还是半夜,你首先必须应该做到的是自律,然后按照自己身体适应的生物钟坚持学习和生活,最终才能开挂而不是挂了。
六、慢性不信症
症状:疑虑之风蔓延,丧失了热情和创造性。
书里介绍的是企业里的现象,员工会慢慢不信任公司,觉得终有一天会被公司卖了,或者炒鱿鱼;公司领导慢慢不信任员工,觉得即便好好培养,员工也随时有可能跳槽。
解决方法是鼓励员工一同参与到公司的策划与行动中,有了共同的目标,便能减少公司和员工之间的不信任,创造出“精英群体”。
按照我的理解,如果要把这个症状放到个人,那就是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和坚持。
当你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或者迷失在黑夜里,你可以抬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最亮的星。
七、变化恐惧症
症状:抵触变化,或者对变化过度敏感。
社会需要发展,一成不变才是最可怕的。一成不变会让人处于麻痹的安全地带,最后迎来更为恐怖的颠覆性的变化。
想明白了这点,克服了对变化的抵触,自然能改善此思维定式的症状。
不要恐惧变化,不要怕麻烦,不要想逃避,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拥有理想人生的方法,才能真正过上舒服安逸的生活。
没想到一本看不太明白的书,竟然也可以写的头头是道。
所以说,良好的思维习惯,会成为人生态度的一个分水岭。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旦发生了转变,那看待同样的问题必定会出现新的不同的视角,由此,整个世界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