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刘杰三老师的《逢入京史》的教学实录,我感觉刘老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抓住了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带领学生贴近并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层层深入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玩”的方式,贴近学生。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教者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玩”的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诗歌心理距离,在“玩”中,与学生对话,启发引导学生慢慢地走进诗歌理解诗歌。在教学设计的形式上和教学思想的定位上,非常突出依据学情、体现生本,让学习的方式方法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征。
二、“改”的方法,贴近内容。
在带领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时,教者除了使用视频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画面外,在第二板块,主要采用“改”字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去理解诗歌的内容。这个环节老师四次使用“改”词比较,让学生去辨析理解,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内部去感受作者情感和情感的起伏,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所表达内容的丰富性。
三、“比”的手段,贴近情感。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学生通过“改”词后的朗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已经基本把握诗歌的情感。在呈现岑参此次西行的目的的背景之后,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深层情感进一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教者又巧妙设计用“五言”与“七言”的比较,“七言”更适合这首诗的抒情。这样使学生对这首诗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最大限度地贴近了作者内心的表达。
看了这个课例,我有两点思考商榷:一是第三板块的“玩五言,悟情悠”,可否与第二个板块中借助背景资料理解岑参“保家卫国理想”这一教学高潮进行对调?让教学的高潮即表达岑参的“理想”的豪迈之情放到最后。二是第二板块的“改”词法,四个诗句都采用了此法,是否显得形式单一?可否第3句或第4句用顺向思维引导学生品味重点字词的精妙?譬如引用岑参其他诗句中与本诗思想内容理解相关的练字炼句的例子,来引发学生对本诗中重点诗句的品味,这样在形式上是不是要丰富一点?
个人意见仅供研讨之用。
附:《逢入京使》教学实录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重庆) 刘杰三
时间:2019年11月27日
地点:成都市高新和平学校
活动:第51届“创新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通过品析重点词,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3.运用对比赏析,感悟诗歌悠长的意境。
基本学情:
小学六年级学生,提前一天见面二十分钟,学生当堂完成诗歌背诵;个别小组,已根据课下注释,辅助《古代汉语字典》,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玩图片 明内容
师:刚刚老师跟大家分享了最近很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故事发生的地方,和片尾出现的诗人,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走进的那方天地和那个人。
(出示标题)
生(齐):逢/入京使者
师:同学读得真准确,谁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就是诗人在去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的途中,遇见一个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师:表述很完整,补全了人物,交代了背景,你是怎么知道这些信息的?
生:看注释①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注释是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有效方法。谢谢,请坐。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cén shēn
(PPT出示拼音)
师:这是一首几言的绝句?怎么停顿呢?
生:七言绝句,223的停顿节奏。
师:语言的节奏感不错,请坐。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逢入京使……”(读得很悲伤)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因为诗人去任职,走了很久,他很想自己的故乡,就向东看故乡,看到泪流满面,这时候在马上遇见了一个回京的使者,可是没有笔和纸,于是,只能请他转告亲人自己平安,所以他很悲伤。
师:你们赞同他的观点吗?(有一人举手)
生:我觉得诗人还有很失意,他可能是被贬,才会去那么边远的地方。
师:所以你觉得应该读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失落、无奈。
师:那让我们怀着悲伤与无奈之情,齐读诗歌。
生齐读诗歌
师:听着同学们入情的朗读,老师脑海里不由的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猜猜,谁是入京使者,谁是诗人,简单说说理由。
生:骑马的是入京使者,因为感觉他在往东边去,马下的人在往东边望。
师:从两人的方位得出的结论。(大拇指点赞)
生:我也觉得马下的人是诗人,因为他在请求马上的人帮他报一声平安。
师:你的这个依据对应诗中的哪句话?
生:第三、四句。(大拇指点赞)
师: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容。现在,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再次齐读诗歌。
生齐读诗歌
(二)玩换字 明情感
师:老师在同学们刚刚认真朗读时候,偷偷的把这首诗改了一下,你们看看改得怎样?
【出示第一句:故园东看路很远】
生:把“望”字改成了“看”,我觉得“望”更好。“望”很有情感,能够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看”的话就感觉很随意。“漫漫”改成了“很远”,改得也不好。漫漫感觉比很远还要远些,望不到尽头。
师:老师很欣赏你的语言组织方式,先找出被替换掉的词语,再对两者进行分析。并且,老师觉得你的情感的感知力很强,你来读读这句好吗?
生读(没有明显的重读)
师:你试着把“望”字再读得重点。
生再读
师:这样读,是不是比第一遍的效果是不是好些?(生点头)
还有没有同学有别看法?
生:“漫漫”是叠词,读起来有很有诗意。
师:叠词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有品位!老师也觉得叠词好,于是我把第二句改成了这样,不错吧?
【出示第二句:双袖龙钟泪涟涟】
生:我觉得“泪不干”比“泪涟涟”好,泪不干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这种痛苦一直都在,没有停止。泪涟涟,你在哭,但是泪水会有停止的时候。
师:所以你觉得“泪不干”更能表现出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是么?
生点头。
师:谁来试着读读这句。
一女生读(读得低沉哀苦)
师:读出了无尽的悲伤,是个会朗读的孩子。来,我们像她一样带着对诗句情感的理解,男女合作来读一读这两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男女合作齐读
师:(接着学生的朗读)“马上相见无纸笔”,怎么样?
生:“相逢”肯定比“相见”好啊,“逢”是没有约定就看见了对方,有一种惊喜的感觉。“相见”的话,是两个人约定了,如果约定了的话,诗人前面就不会那么悲伤了。
师:老师不仅很欣赏你解读出了“相逢”中所包含惊喜,而且也很欣赏你结合上文来分析词语的方法。你来试着读读这句。
师:不错,请坐。这是他的解读,其他同学有别的观点吗?
生:“相逢”好,相逢的惊喜,和后面“无纸笔”失落,可以形成一种对比。
师:遇见入京使者前,诗人的情绪是悲伤的,遇见时非常惊喜,短暂的惊喜过后,又是失落。所以“逢”字让这首诗更有情感的起伏感。我们班的同学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的能力很强啊!来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三句。
师:多么悲伤的故事啊。所以老师把最后一句改成了:凭君传语报悲伤。
生:不好,“悲伤”不押韵?
师:这首诗押什么韵?
生:an韵。
师:嗯,绝句的第二、四句要押韵。这是从韵脚的角度来分析的。
生:把“平安”改成“悲伤”不好,诗人如果告诉家人自己很悲伤,那么家人就会很担心他。从前面的诗人很思念自己的故园,可以看出他很爱他的家人,他也肯定不愿让家人担心自己。并且,家人如果很担心他的话,可能就会叫他回去。
师:从前面两句来看,诗人的确也很想回去啊,他为什么不回去,西边到底有什么,让他明明饱受思乡的折磨,却执意继续西行?
生:他要去赴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去工作。
师:可是他在东边的长安故园是有一个官职大小和幕府书记差不多,但非常清闲的工作,安西在课前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一个很动荡危险的地方。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赴任前写的一些诗句吧:
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只寒垣苦, 岂为妻子(妻子儿女)谋。
从这些诗句中看出诗人此次西行的目的是什么?
生:奉王事,帮皇帝做事情。
师:帮皇帝做事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获得官职,过上更好的生活。
师:这是他的观点,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应该不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因为后面写了自己并不是为了妻子儿女,他又放弃了自己之前稳定的工作,肯定也不是为了自己安逸。他应该是跟我们的边防战士一样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总结一下你认为西边是他追求的什么?
生:保家卫国的理想
(生齐鼓掌)
师:谁来读读这句
生读(读得很豪迈)
师:来我们一起来齐读岑参的《逢入京使》
生齐读
师:再来齐读一下,非杰出诗人叁叁的打油诗
生齐读
师:把一个悲伤的故事,写得如此情感跌宕起伏,不愧是边塞诗雄——岑参。打油诗,虽然不及经典,但是其实也挺好玩,能让我们在对比中更好的解读经典和走进经典。
(三)玩五言 悟情悠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其实这首诗可以去掉每句去掉两个字,并不会太过影响诗歌的意思。要不要试一试,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讨论了一分钟左右)
生:东望路漫漫,龙钟泪不干。相逢无纸笔,传语报平安。
师:他这么一改,意思清楚吗?
生(齐):清楚
师:跟原本的七言相比呢?
生:七言,情感浓些。
师:也就是说七言绝句比五言绝句更适合抒情,是吗?
生齐点头。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读诗要借助注释、边读边可以想象画面,七言比五言更适合抒情。
生:一首经典的诗歌每个词语都写得很好,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生:诗歌和我们的作文一样要有起伏。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谢谢大家陪老师很有温度的解读了这首有关人生抉择的诗,一边是温情安稳的故园,一边是充满挑战的理想,两者痛苦的纠缠,有泪水、有悲伤,但更有理想的执着。用罗曼罗兰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英雄主义,来跟老师齐读“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板书设计 逢入京使
西 岑参 东
(理想) (故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