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跟着姐姐的行程再一次来到了国家博物馆,上次姐姐一人进去,我们则游离在博物馆的外围,知道博物馆入口在北门,出口有广场东侧的西门和小北门。
今天(20210804)和姐姐一同进博物馆游览,续上姐姐上次的浏览步伐,我们快速观光着古代中国展。
想想国家博物馆算起来我们自己也来了有三四次,只是之前每次都是爸爸带着我们逛,爸爸给我们讲解,发现光用耳朵听却没有用心记,结果印象就成了啥也想不起来。
于是这次来时提前了解了几个重要展品和临时展的分布,这样快速的观光比对和展厅选择。一走进博物馆看到大厅第一件雕塑就是《启航·红船》,这次看又是格外的亲切。然后直奔B1的古代中国展厅,展厅是根据历史朝代区间来划分,有了对朝代更替的了解,这样就很容易分区过渡。
想知道上面大型雕塑画叫什么首先让我们停留下来观看的是“蚌壳龙虎墓”——1987年出土于河南濮阳西水坡,苍龙白虎用蚌壳堆塑出来的图案形象逼真,至今6000多年。对于中间的人体骨架孩子在一旁确认:妈妈,这是真人么?可能孩子无法想象把古人搬来瞻仰吧!
这个葬墓中除了蚌壳之外没有其他珍贵的任何随葬品,只是跟他匹配的还有其他两组蚌塑艺术品,一组为距离蚌塑龙虎图仅仅20米远,有蚌塑龙、蚌塑虎,还有蚌塑鹿、蚌塑蜘蛛和一件石斧等,不远处还有一组有蚌塑:人骑龙、蚌塑虎、蚌塑飞禽、蚌塑圆圈纹等,古人的想象力还真是丰富。也许蚌塑并不代表富贵,也可能是一种信仰。
考古挖掘简报中的墓葬内示意图接下来是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脱颖而出,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她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看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天折的儿童招魂祈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来加以崇拜。当时人或许认为人面鱼可以帮助死去的儿童进入冥界并实现重生吧。总之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旁人且听听作罢。
人面鱼纹彩陶盆接下来横空出世的“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代表玉龙,圆润精美,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展厅内还有很多其他款式的大大小小的玉龙,但质地大小做工却不尽相同,唯有这块玉龙更突出。当孩子看到这快玉龙时也不禁感叹他的独特与壮观。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玉龙玉龙配玉凤,妇好时代的古董——妇好玉凤就是一个典型。这还是昊第一时间发现了,告诉我这不就是我们来时路上看到那幅图么,因为实物看起来很小,没有第一眼的感觉很容易错过。相传这是妇好的搜藏的古董,时间还要早于商朝。其做工也卓显前人之精湛工艺。
话说妇好墓出土的文物还真多呀,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其中还有好几个经典文物。比如妇好青铜三联甗,三联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是目前所见到的惟一的这种复合炊具,妇好三联甗为后代的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 ,咱们现在的蒸锅可能都是由此演变而成,她是商周饮食文化的文明见证。
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ò)、甑(zèng)、甗(yǎn)、鬲(lì)等。“甗”是古代原为烹饪用的厨具,后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甗”的典型代表就是商晚期的妇好三联甗。
妇好墓还出土有妇好青铜鸮(xiao)尊,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鸮尊整体为一只鸟形,命为鸮,认为原型是猫头鹰。鸟形,小耳高冠,圆眼突出,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周身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饕餮纹(兽面纹),头顶尊贵位置站立小鸟,小龙其次,地位如同陪侍,但大小相当,可见二者地位有所差别。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商一代,龙纹仅次于鸟纹。鸟是上帝之使,龙是上帝之宾,商王之祖。随着龙纹形象在器物中的出现并而越占越多,可见龙鸟势力争斗不断、预示主次位置有变。也就有了后面的朝代之更替。
妇好鸮(xiao)尊妇好墓还有一“后母辛”青铜觥,器身内底中部与器盖内均铸铭文“后母辛”,“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整器为扁长体,前窄后宽,为一站立状四足兽,首似马,上有一对卷角,“臣”字状目,前两足为兽类奇蹄,长于后足,后两足状如鸟爪,有四趾,尾部作兽首鋬。也有说出土时两对,一个在北京,一个河南,有机会去河南博物馆时一定要去验证一下。
再赫然在立的当属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的后母戊大方鼎(原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商王武丁后妃妇妌 jìng的庙号。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十大传世国宝列位第二。
一重配一大,一方配一圆,“子龙鼎”与“司母戊大方鼎”并列,堪称商代青铜器双璧。子龙鼎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商代圆鼎。相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
方尊中最大的当属四羊青铜方尊,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均为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两次分铸铸造,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十大传世国宝列位第三。
还有一列位第六的十大传世国宝的金缕玉衣,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其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秦汉展品主人是中山怀王刘峰,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过,这件玉衣是受焚烧后的劫余物品,颜色多了些缤纷。
接下来就是孩子感兴趣青铜面具及青铜剑,孩子疑惑大大小小的面具如何带在脸上,大的大,小的小,也没有可视的瞳孔。孩子也真想佩戴一把刀剑在手(“吴王夫差”青铜剑),想想佩戴之后的样子该有多酷呢,孩子们也被石天禄的形态所吸引,也不忘拍照多瞧几眼。我则被旁边乐呵的击鼓说唱俑所吸引,汉代民间说唱表演颇为盛行。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裤赤足,左臂夹鼓,右手举棒,作击鼓说唱表演,神态诙谐。动作夸张,高兴十足乐在其中实乃惬意之至。以至于在后面明清展厅看到两个说唱俑面前还回味片刻。
纵目青铜面具出土于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他是三星堆文化最具标识特征的器具之一,方脸,双目巨大 瞳孔纵出,额头有一块纵起的额饰显然是古蜀人的升华之作。其纵目,始称王,纵目形象是古蜀人对先王的朦胧记忆,用以祭拜和供奉。
纵目青铜面具 三星堆文化 东汉 击鼓说唱俑 瞧这乐呵神态 妈妈,瞧!石天禄 朝天吼中间大体展厅越过,最后两个重头戏,一个就是康熙乾隆像,坤远远的猜测说妈妈那个就是乾隆么,走进一看发现自己真猜对了好高兴呀。再一个就是孝端皇后凤冠,孝端皇后的凤冠有两顶,分别为“九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这里要讲的就是九龙九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15块,珍珠4414颗,每一粒,每一颗都需要用上等技巧完成,可见其难度之大,稀有之珍贵。1957年出土于北京明定陵地宫。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至此今日我们仨的古代展厅拉下帷幕,古代展姐姐可是花了整整两天才逛完,姐姐还说她喜欢历史,以后想进行考古工作,希望姐姐奔着自己的方向努力。昊昊还不忘给姐姐送上一个喜欢的玉龙徽章,棒棒哒。
接下来我们去了逛了两个临时展厅,一个是无声诗里颂千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主题展。一个百年雕塑展,因为在壹美美术馆曾看过类似或相同的展品,所以再次观看尤为亲切。在此稍微展示。今日的国家博物馆之行结束,博物馆的记录片要看起来,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博物馆也是需要你一探再探的地方,每一次探秘都是从0逛起,期待下次与你再相遇,也期待有新的遇见。
《人民的节日》2019.10.1 70周年大庆 追梦 放飞 摇篮曲 天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