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懦弱与勇敢的
矛盾体
你以为几分钟的分享你可以的,你以为你会有很多话想要分享的,你以为这次你会比以前勇敢很多的……正应了那句网络流行语:“你以为你以为的还是你以为的吗?”事实上:你真的有怯场的心理障碍,你的语言组织能力真的超级low。


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身上不是所有的但又特别明显的几个不足,就拿今晚来说:往小了说是怯场,往大了说就是懦弱。如同高教授的案例二中举到的那个不说话的日本小女孩一样,我在熟人跟前也能说几句,而且还属于话不少的那种,但到正规场合就是惧怕、怯懦。一直在努力的挑战自己,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所以在兰州七里河小学乡村学校特岗教师论坛培训时我竞选当了班长,报名了教育故事分享,上特岗教师公开课,这周更是接到了互加计划蒋丝丝的暖场邀请,我可以在周三晚上专业课程第二十四讲开讲前的暖场时间段分享我的青椒之旅,我当时很激动的答应了,但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真的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紧张下的我脑袋一片空白,完全不在线,一腔会普调子,都不知道说了几句什么,最后赶紧把视频转给了吉林的付姐,付姐气场很强,完全Hold住场子,让我很是羡慕,我真的特别羡慕那些在大场合可以侃侃而谈,并且谈话还很有深度的人。

一直寻求各种方式方法去改变,进步是有,但到底是没克服,并且这种心理反应还伴随着生理反应,比如说学生时代的我在考试前几分钟我必须得上一次厕所,公开课前的我必须得上一次厕所,但同时我又会给别人一种非常勇敢的错觉,其实只有我知道,我一直在懦弱与勇敢之间挣扎着,矛盾着。
嗯,好像也没更好的法子,我一点一点慢慢克服吧!
<二>复杂对话与学生成 长学习记录

为何起“复杂对话与学生成长”题目?

1、个人的专业领域
高益民教授的专业是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是日本教育。所以他就今天讲座案例的选材来自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日本教育案例,而非文献上看到的。
2、“对话”的消失
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复杂对话或者说深刻对话正在逐渐消失,现在课堂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匆忙讲完就走,尤其在大学,中小学可能稍微还好点。
3、受派纳“复杂对话”说法的启发
高教授个人的观点是:“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伴随着复杂对话的进行”,克林伯格也曾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广泛的对话。不管哪种教学形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时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志。”
接下来高教授将要列举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教育案例展开今晚这节课的主题内容讲解。

案例一 孩子日记上的批复
2004年,因为高教授受邀到名谷的一个大学里做客座研究,源于这样的机会就把自己正在上一年级的儿子也带到日本名谷的一个小学里上了10个月的学,日本的一年里学生要求写日记,但是也不是每一天都写,一周写两三次。不要求写的多,每次写一小段就可以了,因为写多了怕影响写作的兴趣。每次也是抽几本日记收,下次轮着收。
高教授说小孩子总比大人适应的快,到日本的后半年里,儿子渐渐习惯上了语文老师也就是班主任得日记批复,尽管他不喜欢60岁的这位日本班主任,因为他上课几乎听不懂日语,老师总是用很严厉的眼神瞪着他,日记通常也是先用汉语写出来,爸爸帮着翻译,然后誊写才能完成。
日记一 :今天,爸爸带我去了磁悬浮列车博物馆,听说2027年名古屋到东京之间将开通磁悬浮列车,用40分钟就能到达,快快啊!
老师的批复:你去了磁悬浮列车博物馆?老师在名古屋生活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博物馆。我也想坐磁悬浮列车去东京,可是要等到2027年,,我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争取活到那一天。
日记二:名古屋的乌鸦真多啊。它们会打开垃圾袋找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有时候把垃圾弄得到处都是。
教师的批复:乌鸦可聪明了,它会观察,时间长了,它就会知道人们什么时候扔垃圾。所以我们应该遵守扔垃圾的时间。
日记三:昨天我和同学去博物馆看了特效电影,原来在电影里看到的大楼爆炸,是人用模型做出来的,真不容易啊。
教师批复:你又去看电影了。是啊,电影上几分钟的镜头,技术人员早干上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真的是好辛苦呢,你看他们做事多认真啊!
读完这三篇日记上的批复,我们不难发现这位日本的老教师给孩子的日记批复上没有一次批:主题明确、结构完整、没有错别字、层次鲜明、优、分数……按照道理来说,作文上的评价还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日本教育观念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作文,并不需要过早的对孩子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去评价,因为评价了也没用,低年级的孩子们还达不到这个要求,低年级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是引起孩子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引起他把所观察的事物记录下来的兴趣,保护他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个兴趣。主要也是通过这种形式的评价教给学生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规则。在这样的评价里偶尔老师也会有含有一些委婉的评价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这种评价其实也暗含有对话,并且还是一种复杂对话,深度对话。
而相对复杂对话的简单对话,其实我们也并不陌生,也就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问一答式的简单对话,老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就拿我上课的几句口头禅式问答举例,我最爱问:“是不是啊孩子们?”“对不对啊同学们?”“这样行不行啊?为什么不行啊?”“那你们同意吗?”……其实,我是非常希望孩子们说“对”“行”“同意”……,实际上我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是用“谈话”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往既定答案上引,对于偶有的那些不同的声音,我也装作听不见,继续讲我的。现在想到平时数学课堂上的这些问法以及我上学时我的老师同样的问法,我竟然笑了,笑我,也笑我的老师,如此问答看起来和学生有互动,营造了课堂气氛,但实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空间。
案例二 说不出话的小女孩

在日本一位年轻教师的综合学习公开课上,女孩终于张嘴发言了,这节课就是让学生调查学校里的自然景观,各种植物、池塘以及人文景观,因为学校要把这所学校变成校外其他各年龄段人员可供参观的景点,所以就需要不断地发现亮点,在亮点上做文章,同时也需要发现不足加以改造。于是这项任务就发动学生去收集,然后学生给予说明。老师提问学生们发现怎样的自然景观并加以说明。有一位几乎从来不举手的小女孩举手了,但老师稍作犹豫还是叫了她回答问题,这个女孩站起来和往常一样,还是不说话,因为她只要在正式场合就说不出话来,而平时下课和同学之间交流也没有任何障碍。老师和全班同学都一起等待着,时间过去了好久,谁也没有去打破这份寂静。终于小女孩说她发现了学校的密林里有好多山桃树,很漂亮,所以她想把密林命名为山桃林。
试想,如果放在我平时的课堂上,回答不下去,站到其他同学回答下去直到这个问题解决,并且能完整复述一遍答案才能坐下,如果是公开课那你就幸运了。不出30秒,我绝对给予提示,不出1分钟,我绝对很客气的说点过渡词缓解尴尬气氛请坐下,再不济,班里其他同学绝对也会大声地、小声地把答案带到或总之会打破这份等待状态,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与日本教育课堂教学对话上的差别,前者为简单对话,教师“一言堂”或“一问一答”等枯燥式的简单对话教学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后者为复杂对话,使学生拥有了话语权与思想权,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精彩,学生可以通过言语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展现自己个性化的一面。
案例三 原田老师的语文课



参加工作以来,总共听了三次语文公开课课,并且三次都是名师示范课讲诗歌,共同点都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堂。有齐读、轮读、默读、领读、同桌相互读、男女生分开读、一句一句读、一段一段读、带着音乐读、配以肢体语言读……”尤其当带着音乐、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读时,听课的我仿佛也进入了另一种画面,感觉特别美妙,所以公开课里最爱听得也是语文诗歌,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今天高益民教授带来的原田老师的语文课,刷新以往我公开课上的所见所闻,诗歌课原来还可以这么去上。教师只提供简单的信息,让学生大胆的去思考、猜测、发散思维,增添画面感(高老师提到的镜头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最终雪球越滚越大,来体会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答案的精彩与美妙。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需要反思自己以往教学中的简单对话了。真的,我们确实很有必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垂直性对话,用平等、尊重、人道、谦逊的态度为对话创设一个和平、温馨的环境。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一定伴随着促进孩子成长所需的复杂对话。复杂的对话可以分享经验、丰富认知,促进思维、沟通心灵,增进情感、提升兴趣,使学习活动超越个体,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在特岗培训时,项目主任王孝军主任给我们所有老师放了一张照片,让大家各抒己见,来说说图片中的东西是什么?或者像什么?大家的回答很丰富,在这里受原田老师的语文课( )母亲的启发,我想把这张图片发到这篇简书的最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