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CMO,是否会为营销战略的制定而苦恼呢?
如果你是销售人员,你是否会为产品业绩的增长乏力而苦恼呢?
好的业绩一定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同时也与好的战略,好的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
胡兴民教授曾任顶新集团事业部总经理,多家上市公司的CEO教练,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实战家,有30多年的实战经验。《营销5.0 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营销》是杨芳莉根据胡兴民教授二十余年营销实践精华、数字时代经营私域流量的教战守则写成的书籍,这是一本升级商业范式认知的书籍,营销策略上从“垒砖头”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人头”。将会从“垒砖头”到“数人头”、以用户为中心、内容等三个方面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从“垒砖头”到“数人头”
这是两种思维方式,最终呈现的结果也不一样,就像《营销5.0: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营销》中有一句话“在“垒砖头”这种思维模式的指导下,营销人员的脑子里只有“卖产品”!”,真的很认可这句话。而“数人头”更多会去关于用户,他们的消费频次,进而去考虑增长点。
这是两种思维范式,一种是以产品为中心,另一种是用户为中心,毕竟无论做产品还是涉及销售都是针对的人,毕竟人的购买以及消费频次才能真正给企业带来增长。
这也会让我去反思之前公司的经营模式,其实,还更多是停留在“垒砖头”的这个阶段,更多会去关注产品,关注产品品类、促销活动、商超活动等、品牌宣传都是更多集中在产品上,对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没有深入去研究和分析过,就算增长乏力、缓慢甚至下滑,都没有转变思维方式,去考虑消费者为什么购买少了,频次减弱了,这些点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的,或者也没有借此去思考,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考虑,他们需求什么产品,他们到底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或者为什么要去选择该款产品,进而倒逼思维方式的改变。
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数人头”都是比较核心关注的对象,尤其是互联网时代。
二、以用户为中心
这个点对于做销售、做产品或者打造个人品牌的人来讲,一定是超级超级重要的,江南春在分众传媒的思考以及部署上确实可以说用到极致来形容,真的是方方面面都在为用户去考虑,用户在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场景以及不同的地方的心理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都会去琢磨得很透。
将他们的广告融入用户的生活中,实现千楼千面的灵活投放,这样给用户推送的信息基本都是和他们自己有关的,也是用户关注的信息,不会让用户反感和排斥,进而达到了好的效果。
再加上我们共读营的格格老师给我们讲《营销5.0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营销》这本书时,她也做了调研,大家关心什么,而她的讲课就会围绕大家关注的和大家有关的内容出发,整个课程听下来就觉得收获很大,也会很专注,不会涉及枯燥的问题。
就从我是一个听众的角度出发,我就相当于是本场课的用户,她讲的东西是我关注的,和我有关的,我不会觉得听起来乏味,也不会犯困,我相信其他人也有同感,要不然对于一个不做销售的人来听这个课,可能确实也听不懂,但是,虽然呈现形式不同,背后的逻辑是相通的呀。
我们主要是去学习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其实,真的是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内容——有用、有趣、有情、有利
相信视频号直播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但是,为什么有的人的直播我们愿意去听,愿意去看,同时还愿意去转发帮助宣传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去思考过这个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觉得本书总结了四点,“有用、有趣、有情、有利”,也许能给你启迪。
如果听一场直播,播主就完全是自嗨型的,讲的内容对你我没有用、也没有趣、也没有情、也没有好处,你是否还愿意留在直播间听他自嗨呢?
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离不开这个点,人际关系中,如果对方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我们恐怕也不太愿意去靠近他,那如果对方是一个很有价值,很阳光,很有正能量的人,我们都很愿意想要去靠近他,希望他的能量能够带动我们去成长,我们自己也希望变成这样的人。同样的道理,逻辑上都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如果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要学会经营好自己,我们也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来讲是“有用、有趣、有情、有利”的人,而不是自嗨型的人,这样我们的幸福指数也会增加不少。
综上所述,学习《营销5.0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营销》这本书从“垒砖头”到“数人头”、以用户为中心,让内容变得有用、有情、有利、有趣,不但升级了思维,改变了思维模式,同时从商业思维上也升级了认知,不仅仅适用于商业,也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生活和学习,因为底层逻辑是不变的。就像李善友教授常说的,“我们的那个一,就是真正的对同学好”,其实,也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上就是很相通的。你们去看书,一定会收获很多你们想要不到的知识,观点,以及升级你的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