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 让他们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下生活。
如果父母想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优越的自负感。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规划图,他们早早地就开始接触最本质的自我,开始体会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走进我们,使我们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使我们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
孩子能映照出我们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随时随地地发现自己的“不觉醒”,从而促使我们学习与成长。
要想学会觉醒的教养方法,就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建设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学习。
觉醒的父母不会向外部世界寻求答案,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同孩子的关系本身,而且有信心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到答案。
无论孩子是婴幼儿还是青少年,他们都需要获得认同,需要被告知:父母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开心。
我们需要放下为人父母的架子放弃“应该怎样”的想法,努力重塑自己以适应孩子的需求。
我们接纳孩子的能力与接纳自己的能力密切相关,我们尊重孩子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尊重自己的程度。
孩子需要知道,他们不必做任何事情就足以赢得我们全身心的关注。孩子理应体验:他们降临世间,这件事本事就足以为他们赢得瞩目与欣赏。
父母只有推翻自负感,允许自己的本真付出水面,才能解放孩子,让他们的真实自我蓬勃壮大。
如果父母能够接受自己的局限性与不完美,孩子也会坦然接受自身的一切,从容地做真实的自己。
孩子将会引领父母走出自负感,拓展真实的自我,充分享受当下的生命,最终进入觉醒的境界。
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当成空白的画布——任由父母在上面涂画想当然的景物。
父母应该把孩子在自己心中触发的反应视为精神成长的机会。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就会迅速获得释放。
如果父母放下抵触情绪与主观臆测,平和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不会遭受负面情绪的困扰。
情感如潮汐,痛苦如波涛,有来有往,有起有落平静地见证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就能学会接受他们的本来面目而不会做出消极的反应。
如果我们接纳孩子,将他们视为生活传递给我们的讯息,就会带着虚心与感激向他们学习。
如果父母对生活抱有基本的尊敬与信任,就会毫无保留地信赖自己的孩子。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将其中的话与坏都看成是自我提升的机遇。
当我们为他人服务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服务自己的内心,我们给予他人最好的馈赠,就是进入自己的内心,让它充实饱满。
如果父母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视为长幼双方情感与精神发展的机遇,那么双方就能建立起精神伙伴关系。
要想满足婴儿的需求,父母就得将以往的所有经验与记忆放在一边,投入一个纯粹而幼小的心灵世界。
父母必须允许孩子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必须让他们明白,言行举止不能没有限制。
在婴幼儿阶段,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是最深刻的。他们会相互交融,身体与心灵的节律都会像对方渗透,形成同步。
父母需要对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更多的信任与接纳,尊重他们的隐私与空间。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越灵活宽松,他们就越有可能同我们保持亲密关系。
当孩子经历迷茫与痛苦时,我们的任务是陪伴他们,帮助他们缓解苦闷、坚定希望,但不干涉或修正他们的生活。
当孩子迎着一阵阵情感的波涛奋力前行时,需要父母的陪伴与支持。我们可以告诉他们:“虽然你感觉自己就像抛锚的航船一样孤单,身体被抛弃了,灵魂也丢失了,但我会陪着你,映出你的本真。”
唯有认识到教养过程中的精神潜能,我们才能不带抵触地深入其中,坦然接受孩子为我们带来的一切。
在应对孩子情绪的同时,我们自己的感受也需要新陈代谢。
养育孩子意味着向一种新的步调妥协,父母需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并对当下的情形因势利导。
身为父母,我们往往太在意维护“好父亲”的形象,所以很少会坦言自己被孩子的需求搞得心力交瘁。
父母应该保持耐心,不强迫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也不着急给他们灌输各种知识。孩子心灵中固有的智慧会引导他们选择自己的命运。
父母只有守住本真而不去计较做了多少事,倾听自己的心声而不受外界因素左右,才能使亲子关系不受焦虑和变故的干扰。
我们之所以会忙碌于各种事务,会给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因为我们想借此来回避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父母应该将孩子的童年看作是播撒种子的季节。孩子有权选择给什么样的种子浇水,他们心灵中固有的智慧会引导他们选择自己的命运。
孩子善于用身体、精神、心灵向真正的自我作出回应,父母有义务在精神上为他们提供自由。
父母应鼓励孩子倾听内心深处的呐喊,享受探索新知的乐趣,品味掌握技能的喜悦,体验勇敢冒险的滋味。
当孩子发现父母从不刻意追求什么,活的真实而纯粹时,他们也会发展同样的心理素质。
孩子天生善于想象,他们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可以讲一间空屋子变成一张梦幻的画布,可以将最平凡的时刻化为最魔幻的瞬间。
年幼的孩子需要充足的空间发掘并表达自己的志趣。父母的任务是愉快地回应他们,用眼神与微笑传递对他们的欣赏与尊重。
如果父母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孩子就会响应自身的呼唤,抒发自身的渴望;他们不会为了成功而成功,而会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快乐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自己的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的生命轨迹。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冒险,并告诉他们,努力尝试的渴望比掌握某种技能更加重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比执着于完美更加重要。
父母应当让孩子学会安静的独处,因为他们需要独自面对精神发展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把与孩子共度的时光都变成故事,就可以帮助孩子编织一片自我的天地,确立他们在家庭与世界中的位置。
如果我们对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欣赏与感激,那么孩子也将学会不忽视与轻慢任何经历,尊重周围的一切事物。
鼓励孩子安静地独处将会大有裨益,这样他们就能体验自己内心的状态,学会在无人交谈的情况下获得安宁。
我们必须观察与倾听孩子,真正领会他们言行的意义,并不对他们进行干预、纠正与说教。
要想做到与孩子心灵相伴,我们只需做一个见证人:目睹孩子的种种情绪,鼓励他们直面自己的种种感受,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种种情感。
当孩子提问时,我们不应立即做出回答,而应引导他们充分享受问题本身以及探索发现的快乐。
当孩子同我们说话时,我们应竭尽全力地倾听——不仅用头脑,还要用心灵。即便我们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也应表达尊重,始终对他们表达一种接纳的开放态度。
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麻烦可以转化为精神与情感上的财富。
父母应该学会从孩子的错误行为背后发掘他们的善良动机,使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并保持尝试的勇气与热情。
鼓励孩子面对自己的错误,可以使他们正视自己的不足与局限,勇敢地继续向前。
如何不断遭受负面的负面评判,孩子就会筑起高墙以遮挡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渐渐对父母的意见置若罔闻。
为孩子设置行为底线,敢于对他们说不,敢于对他们施展强硬手段,这些同接纳孩子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需要拿出智慧与力量,将孩子的行为与自己的自负感分离开来,然后用平和的心态制止他们不恰当的行为。
富有觉悟的纪律约束不是父母同孩子之间的对立,而是一种循环式的动态关系。
要想培养觉醒的行为习惯,孩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学习。一种是真实,一种是包容。
美 沙法丽•萨巴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