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鹰城故事,品百味人生。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年轻时曾参与青藏铁路的建设,从部队转业后,他参与地方建设,修学校,建工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退休后,他执笔写作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他就是肖根胜。
肖根胜,祖籍河南省郏县,1956年出生,初中毕业之后应征入伍,加入了“特种兵”铁道兵。他所在的是铁道兵10师47团一营三连,肖根胜成为了连队中的一名炊事员。
高寒、缺氧、风沙和复杂的地质条件,考验着奋战在高原上的每一个战士(指战员),由于运输条件有限,生活物资匮乏,吃饭就成了大问题。肖根胜说,补给物品运到时都已经冻硬了。作为炊事员的他需要用电锯来锯肉,锯开了再放在水里泡,泡软了才能够切得动,因为海拔高,煮面条都要用高压锅,而且长期喝的都是七八十度的水,所以当时很多战士都经常性的拉肚子。
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在困难面前,这只“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英雄铁军,在雪域高原上战严寒,斗风沙,克难关,创造了当时铁道建设的奇迹。
肖根胜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1975年4月5日,关角隧道的一次救援。关角山平均海拔3800多米,位于湟水河谷和柴达木盆地之间,这里气候严寒,氧气稀薄,四季飘雪。关角隧道全长4010米,出口海拔高度3670米,因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成为青藏线上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当时世界上修建的海拔最高的高原隧道。正当铁道兵指战员争时间,抢进度,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的事的时候,却发生大塌方,将正在洞内施工作业的127名干部战士堵在洞内。
闻讯的铁10师立即组织人员投入抢险,47团全团人上工地开展营救。接到命令,肖根胜和战友们也挑起茶水、饭菜冲上前线,亲身经历了这场生死营救。肖根胜说,这场营救经历了14个多小时!因为害怕再次塌方,战士们用手扒脚蹬的方式,一点一点打通了一个仅供爬行通过的小洞,他在现场看到,扒出来的石头上都带着血。被困住的127名同志先,新兵后老兵,先群众后党员,先战士后干部,一个一个从这个生命的洞口爬了出来。127人全部脱险,无一人伤亡。
在雪域高原上,铁道兵创造了一个个奇迹,铁道兵的精神也在肖根胜的心中扎了根。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肖根胜说,从脱下军装的那天起,就下定决心,要为我敬爱的战友们为,这支伟大的部队写一部书。
2011年,回到地方工作的肖根胜,查阅资料,走访战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自己的铁道兵经历,以及所见所感写成了3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青海长云》。
他希望“铁道兵”的故事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同时也希望铁道兵精神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对于他而言,铁道兵的精神也成为他日后强大的精神动力。
肖根胜常说,铁道兵精神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种革命精神,一直是他做好任何工作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来源。
在担任县人大主任时,他和同志们一起为郏县建起了省级先进工业园区,并让禹毫?铁路西延24公里进入郏县,改写了郏县没有铁路的历史。
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铁道兵炊事员,到司务长,组织干事,调回原籍后,从担任县政府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到镇党委书记,县级市的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再到退休后写下30万字的《青海长云》,50多万字的《国瓷之光》。
肖根胜感恩铁道兵大熔炉的锻炼,铁道兵的精神塑造了他,他也成为铁道兵精神的终身践行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