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一周里开始工作的第一天,本应是个欣欣向荣的日子。不过我却有些不在状态,坐在电脑前发呆不知道想要做什么。手上是有工作的,应该去完成但却提不起精神去做。不由自主地会将注意力放在其他方面,会去翻看手机,注意一些很细微的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会对我产生影响,简单说我失去了集中力同时也失去了意志力。
在“失魂落魄”可一上午后,终于找回了些注意力可以完成工作了。这时我明白自己大概进入情绪的低潮期,在这一段时间里心情会无理由的变得悲观,反应变得迟钝,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于是我百度了一下情绪周期:所谓“情绪周期”,是指一个人的情绪高潮和低潮的交替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它反映人体内部的周期性张弛规律,亦称“情绪生物节律”。 人若处于情绪周期的高潮,就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活力,对人和蔼可亲,感情丰富,做事认真,容易接受别人的规劝,具有心旷神怡之感;若处于情绪周期低潮,则容易急躁和发脾气,易产生反抗情绪喜怒无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
而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有时很好,有时很环,如果对体力、情绪、智力的好坏情况做一个追踪统计的话就会发现,它们呈周期性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
这种节律按正弦曲线不断变化着,但是人体内的体力、智力和情绪的变化周期并不相同,三者在持续变化一段时间后才会产生一次高潮期重叠或者低潮期重叠。
一般说来,这种生物节律对人的影响不是太大,但它们的存在会像助燃剂一样,尤其是三者的低潮期重叠时,会对个人行为或者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体力、智力、情绪的三种节律中,我觉得可能是情绪节律对个人影响最大,因为体力或者智力上的低潮对与我们来说可能就是在基本条件上增加了工作或者任务完成的难度。没有什么很重大的后果,体力不够可以借助一些辅助的工具或者请别人来帮助自己;智力上的差距可以使用电脑或者各种软件辅助完成。而且节律低潮一般就持续一两天,很快渡过就好,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比较有问题的是情绪低潮,人的心理活动是最能难监测的东西。至今在心理学上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能像其他学科一样量化各项指标。因而当情绪处在低潮期时,对个人心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又有多少心理疾病是在情绪低潮期时埋下的种子呢?这个也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在自己处于情绪低潮期时做些什么来降低它的负面影响。
那么该怎么去做?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不过至今没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现。要明白的是,这一情况是生理现象,你只能尽量无视它但不能自欺欺人地否认它的存在。目前而言我觉得最靠谱的方法还是降低工作上、生活中的各项标准,老实的渡过低潮期再说。
首先,你得明白在情绪低潮的时候,它会带动你其他各方面的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平时能完成的工作没有心思做,能完成百分之五十就算不错了,那么就不要强求非得完成百分之一百。
其次,这不是你自控力除了问题,而是正常的生理现在。这时你本身就是脆弱的个体,再过度强迫自己的话反而容易引发其他方面的问题。应该适当的放低标准,放松自己的要求,然后做一些在这个阶段能完成的事情。
另外,转移注意力在轻松的事情上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在情绪低潮时,会有胡思乱想的特点,这时候心理防御力也很低,容易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影响。良好的自我调节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用平常心看待这一现象。而不是给自己施加更多的压力。
17年写过一篇《如果你无法自律该怎么办?》的文章,有幸被简书推首,点击量暴增。算是我最红的文章了。文章中写了很多自律的方法(感兴趣的可以在我的公众号里搜索)。在所有方法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果你觉得始终无法做到自律时要检查自己的目标制定或者说计划的制订,看看是不是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在统计方面出现偏差。这点放在情绪低潮期时也是适用的。
诚然生物节律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影响,但还是那句老话,要懂得借力发力,在高潮期安排一些有挑战性、需要创新和突破的任务,在低潮期就老老实实做让自己感到舒服的事情。这样才是不违背自然规律的聪明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