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转眼齐老师28天的微课程已经结束。
说起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因为工作原因,有一半的时间都没有认真上课,最近两天才抽空把之前落下的课程慢慢回听,以此来略略弥补一二。
感谢齐老师的教导,让我受益良多。
如同齐老师上课时勉励我们学员说的那样:
普通人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没有过人的天赋技能,想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能靠的就是比其他人更多一些的勤奋。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此前几十年的积累,一朝一夕很难有所增长,哪怕有,这个过程也是异常艰辛。另外,在写作这条路上,过人的天赋并不是大家都有的,天才永远只有那1%,剩下的都是普通人,想在众人间脱颖而出,唯有自身的勤奋,外加名师的指导,才是此路上唯一的“捷径”。
齐老师还提出了一个“用户思维”。
这是我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所谓的用户思维类似于角色互换。把自己当成读者,你希望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什么?情感也好,干货也好,眼界也好,你需要给读者一个坚持读下去的理由,让读者从你的文中有所获得些他想要的东西。这就是用户思维。(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自那以后,每次写文,我都会重新审视一遍全文。
以前我写完文章只是着重修改错别字,病句错词等方面。现在我开始学着重新审视,确定自己文章主题明确,能让读者从中找寻到精神的慰籍或者共鸣。反复从另一个角度上思考,这样的字句读者是否能接受,是否能明白。是否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是否能从中获得些什么。这是一个长期的磨练过程,目前我连门框都没有摸到,还要继续探索,继续练习。
文章主题是否升华是一篇文章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齐老师多次在课堂中用自己的文章《泥土》举例。这篇文章我收藏后反复拜读了五遍,今后也会时不时的拿出来读一读。
那随处可见的泥土是渺小的,不起眼的。小时候玩得泥巴,家家户户的菜园子,到人们的粮食,口粮都离不开土地,又通过举例描绘了人们背井离乡时,总会想念家乡的土地,人不可以离开泥土。然后齐老师又把泥土提升了一个高度:泥土创造人类,在此老师引用了圣经和女娲的故事。最后,老师为全文做了总结,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人民立身之本。
把小小的一块泥土,越写越大,赋予它的内涵也越来越深刻,循序渐进的让文章主题泥土升华到全国,全人类,引起了每个读者的共鸣,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泥土的喜爱,并感同身受着。齐老师成功的把人带入到这种情怀中,反复酝酿,发酵,最终成了美酒佳酿,值得人反复品味。
向老师学习。最近我写感想类文章都会运用此方式,强调主旨,加入情感,升华主题。只是在主旨及中心思想的把握上还是很不到位,经常脑子想着这个,表达出来是另外一种意思,或者升华的部分不够力度,也许和我词汇量不足,输入不够有关。要向老师学习,多读书,做好读书笔记,随时随地记录灵感和想法。
短短28天,收获还有好多好多,明天我再来分享其他,感谢齐老师的陪伴和教导。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