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三·一〇】
诗云:“东风如梦春如画,萝蔓须扶薇待架。黄雀飞飞镜槛边,斑骓得得楼栏下。绿杨门巷是儿家,青粉墙高隔乱鸦。惜艳羞窥留影镜,耽闲懒逐斗风车。柔怀脉脉惨幽独,少小红丝曾系足。萧史迟吹引凤箫,马卿忽奏《求凰曲》。寻常声息互知闻,促漏遥钟两断魂。侧帽望残窗竹影,抽钗划遍砌苔痕。蓬莱咫尺休嗟远,綷䌨轻裙便往返。晓把豪犀故剔梳,宵扪了鸟还加键。怀中转侧掌中檠,殷蒨难描婀娜形。蛤帐霞光犹恍忽,蜃窗日彩更晶荧。刻骨恩同胶漆洽,迷藏秘戏贪嬉狎。连天梦雨罨阳台,平地风波生楚峡。无端阿母唤匆匆,卷幔披帷室是空。鹦鹉搅翻脂盈粉,狸奴搔乱绣床绒。侍儿寻觅争牵惹,瞥见微光抽替闻。间道斜通鸟鼠山,颓垣近接鸳鸯社。防闲始悔未周遭,直待亡羊与补牢。瓜字分明惭碧玉,藕丝宛转怨金刀。多生久作双飞侣,岂忍禁持别离苦?携手潜登范蠡舟,齐眉共寄梁鸿庑。夭桃已放出墙枝,元稹从题《决绝词》。无奈鸩媒偏作恶,不容雁壻永追随。诉牒倥偬控花县,狐城兔窟征求遍。里胥排日计邮签,亭长分程驰驿传。替戾冈旋劬秃当,可怜屈体受锒铛。淋铃雨泣红颜妇,贯索星临白面郎。铡誓从今消旧宠,刀环约在要离冢。驮金纵许赎文姬,化玉何时见韩重?君不见:雪絮漫空扬作尘,沾衣拂幌总前因。柳枝逸去樊娘嫁,我亦情伤潦倒人。”
黄雀,音huáng què,亦作“黄爵”。1、鸟名。雄鸟上体浅黄绿色,腹部白色而腰部稍黄。雌鸟上体微黄有暗褐条纹。鸣声清脆,饲养为观赏鸟。2、《汉书·五行志中之上》:“成帝时歌谣又曰:‘邪径败良田,谗口辞善人。桂树华不实,黄爵巢其颠。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桂,赤色,汉家象。华不实,继无嗣也。王莽自谓黄象,黄爵巢其颠也。”此以“黄雀”比喻王莽,后比喻得志之小人。3、比喻俗士或以闲散自适者。按:本条诗话此处似用典故“飞鹊镜”。古镜的一种。传说可以照见妻子之心。《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神异经》:“昔有夫妇将别,破镜,人执半以为信。其妻与人通,其镜化鹊,飞至夫前,其夫乃知之。后人因铸镜为鹊安背上,自此始也。”后遂用为典实。唐·刘元淑《妾薄命》诗:“彩鸾琴里怨声多,飞鹊镜前妆梳断。”唐·王维《赋得清如玉壶冰》:“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斑骓,音bān zhuī,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唐·李商隐《春游》诗:“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无题》诗:“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宋·晏几道《玉楼春》词:“斑骓路与阳台近,前度无题初借问。”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词:“肠断斑骓去未还,绣屏深锁凤箫寒。一春幽梦有无间。”
红丝曾系足。古时传说,有月下老人,简称“月老”,别名柴道煌。是专管婚姻的红喜神,也就是媒神。记载月老最早的文献资料出自唐代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略谓:杜陵韦固,元和二年旅次宋城遇一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月捡书。固问所寻何书,答曰:“天下之婚牍耳。”又问囊中何物,答曰:“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月下老人只要用其囊中红绳把世间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历经劫难,也会化解一切终成夫妻。若是红绳断裂,也就意味着夫妻终究相离。
萧史。音xiāo shǐ,传说中春秋时的人物,善吹箫。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记载: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
马卿,指司马相如。
求凰曲,音qiú huáng qǔ,同“求凰弄”。求凰,亦作“求皇”。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相传司马相如歌此向卓文君求爱。后因称男子求偶为“求凰”。宋·刘克庄《风入松·癸卯至石塘》词:“叹芳卿,今在今亡?絶笔无求凰曲,痴心有返魂香。”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王子服)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清·黄遵宪《岁暮怀人》诗:“十七年来又悼亡,续弦仍复谱求皇。”
促漏遥钟,音cù lòu yáo zhōng,短促的漏声与远处隐隐可辨的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器。钟,古代敲击用以报时。用两种计时器的声音来表达主观上时间难捱的感觉。唐·李商隐《促漏》诗:“促漏遥钟动静闻,报章重叠杳难分。”
侧帽,音cè mào,典故。北周美男子独孤信长得很帅,所以常有人以他为模仿的对象,堪称当代时尚。某天,他出城打猎,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他要赶在宵禁之前奔回家,由于马骑太快了,头上的帽子被吹歪了,也来不及扶正。不明就里的人看了这个样子,大感惊艳,觉得他看起来非常潇洒。第二天起,满街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的男人。后来被喻行止潇洒、风流自赏的意思。《周书·独孤信传》:“(独孤)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人城,其帽徽侧。洁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诗:“风长应侧帽,路隘岂容车。”唐·李商隐《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诗:“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檐。”宋·晏几道《清平乐》词:“侧帽风前花满路,冶叶倡条情绪。”宋·杨亿《公子》诗:“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宋·黄升《南柯子·丁酉清明》:“侧帽吹飞絮,凭栏送落晖。”
抽钗,音chōu chāi,女子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指女子与丈夫或恋人分别时抽下金钗、散开头发,表示分别期间不再妆饰、见人,一心等待男子归来。按:这是笔者的记忆,一时未找到原始出处。有知者恳请赐教。
綷䌨,音cuì cài,綷,指五色相杂。汉·司马相如《大人赋》:“綷云盖而树华旗。”也指五色杂合的丝织品。“䌨”同“縩”,縩,音cài。綷䌨,亦“綷縩”,指色彩鲜艳的衣服,也指衣服摩擦发出的声音。康熙字典:《类篇》綷縩,鲜衣。《前汉·班倢伃传》纷綷縩兮纨素声。《注》綷縩,衣声也。
豪犀,音háo xī。意思是古时刷鬓的器具。元·龙辅《女红馀志·豪犀》:“豪犀,刷鬢器也。詩:‘侧钗移袖拂豪犀。’”清·陈维崧《蝶恋花·纪艳十首·其三》词:“兰是桩家,好把豪犀厌。”按:桩家,即庄家。指某些牌戏或赌博中每一局的主持人。
扪,音mén,本义指抚持。按,抚摸的意思。《说文》:“扪,抚持也。”《诗·大雅·抑》:“莫扪朕舌。”注:“扪,持也。”《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注:“扪,谓手摸。”如:扪心自问。
了鸟,音le niǎo。释义:1、门窗上的金属搭扣,即了吊,也作钌铞。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锁门金了鸟,展幛玉鸦叉。”冯浩注引何焯曰:“了鸟即屈戌,今北方语犹然。”清·朱彝尊《戏效香奁体二十六韵》:“轩牕开了鸟,洞壑隐空嵌。”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孙叶飞先生夜宿山家,闻了鸟丁东声。”2、本指悬物貌。见清·翟灝《通俗编·身体》。引伸为颠倒,不整齐。《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分襄阳郡之鄀叶县属义阳郡”裴松之注引《魏略》:“今陛下既尊羣臣……而使穿方举土,面目垢黑,沾体涂足,衣冠了鸟,毁国之光以崇无益,甚非谓也。”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前后辈》:“衣冠了鸟,芙裳萝带,不堪亵侍贵人。”
键,音jiàn,本义是鼎上贯通两耳的横杠,《说文》:“键,铉也。”段玉裁注:“谓鼎扃也。以木横关鼎耳而举之。非是则既炊之鼎不可举也。故谓之关键。”在本条诗话中,指竖着插的门闩。《字书》:“横曰关,竖曰键。”《说苑·谈丛》:“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又如:键闭:即门闩;锁钥。
晓把豪犀故剔梳,宵扪了鸟还加键。意思是,早晨拿着(手把着)豪犀故意去剔梳齿而不梳头,夜里则搭上门窗搭扣,还在门上加了竖闩。以表达女子不事修饰,居家不出,忠诚爱情。
檠,音qíng。释义:1、灯架。也指灯。王安石《自州追送朱氏女弟》诗:“投僧避夜雨,古檠昏无膏。”2、矫正弓弩的器具。《淮南子·脩务》:“弓待檠而后能调。”
殷蒨(生卒年不详),南朝·齐陈郡人。善画人面,与真不别。《南史·刘瑱传》载:“瑱妹为齐鄱阳王妃,伉俪甚笃。王为齐明帝所诛,妃追伤遂成痼疾,医所不疗。有陈郡殷蒨善写人面,与真不别,瑱令蒨画王形像,并图王平生所宠姬共照镜状,如欲偶寝。瑱乃密使媪奶示妃,妃视画仍唾之,因骂云'故宜其早死’。于是恩情即歇,病亦除差。此姬亦被废苦,因即以此画焚之。”蒨,音qiàn,同“茜”。
蛤帐,音ɡé zhànɡ,将能够发出夜光的万年蛤置在其中的帷帐,能够使人看上去很美,有美颜效果。出自旧题汉伶元撰《飞燕外传》:“真腊(又名占腊,为中南半岛古国,其境在今柬埔寨境内)夷献万年蛤,不夜珠,光彩皆若月,照人亡妍丑,皆美艳。帝以蛤赐后,以珠赐婕妤。后以蛤妆五成金霞帐,帐中常若满月。久之,帝谓婕妤曰:‘吾昼视后,不若夜视之美,每旦令人忽忽如失。’”说有一种万年蛤光彩若月,照人不管美丑都会很漂亮,妆饰在帐中,帐中常若满月。但一到天亮,这种美艳就消失了,令人忽忽如失。后人有成语“蛤帐将旦”,比喻美好的时光或事物即将消逝的遗憾。
蜃窗,音shèn chuāng。意思是大蛤壳磨薄后镶嵌以透明的窗子。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韩樾子》:“闺中位置,精奇雅洁,又为改观。几案皆檀楠,炉瓶悉金玉,北设钿榻,南列蜃窗,东壁悬古画,西壁悬合欢图也。”
胶漆,音jiāo qī,释义:1、胶与漆。亦指黏结之物。《孙子·作战》:“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田父嗟胶漆,行人避蒺藜。”2、比喻事物的牢固结合。《韩非子·安危》:“尧无胶漆之约於当世而道行,舜无置锥之地於后世而德结。”《韩诗外传》卷四:“夫习之於人微而著,深而固,是畅於筋骨,贞於胶漆。”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中》:“编简一定,胶漆不移。”3、比喻情谊极深,亲密无间。汉·邹阳《狱中上书》:“感於心,合於意,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於众口哉!”唐·白居易《和<寄乐天>》:“贤愚类相交,人情之大率;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宋·李光《将游燕蓟留别秋叶仍用前韵》之二:“两点金焦双血泪,悠悠胶漆説雷陈。”
秘戏,音mì xì,释义:1、原指后宫内秘密之戏剧。后亦泛指男女淫秽嬉戏。《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周仁)以是得幸景帝,入卧内,於后宫秘戏,仁常在旁。”司马贞索隐:“谓后宫中之戏剧,宜可秘也。”《隶释·魏大飨碑》:“六变既毕,乃陈秘戏。”《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攸有宠於帝,进见无时,与王黼得预宫中秘戏。或侍曲宴,则短衫窄袴,涂抹青红,杂倡优侏儒中,多道市井淫媟谑浪语以献笑悦。”清·唐孙华《夏重谈金陵旧事》诗:“权门辇金帛,掖庭陈秘戏。”2、奇妙之戏。犹今杂技、魔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礼毕,天子躬擐甲,称无上将军,行阵三匝而还,设秘戏以示远人。”
戏狎,音xì xiá,意思是嬉戏;调戏。
罨,音yǎn,释义:1、本义是捕鱼或捕鸟用的网。2、掩盖;覆盖,敷。清·许培秀《题画》:“垂柳罨晴烟,微风扬飞絮。”医疗方法有热敷法、冷敷法。如:热罨;冷罨。
阳台,音yáng tái,典故,阳台梦。《文选》卷十九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宋玉《高唐赋》中描写了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欢会,神女说她朝为云暮为雨,总不离开阳台。后人因以“阳台”代指被爱恋的女子栖居之所;以“阳台女”指神女,并用以咏妓女或美女;也常用以标志楚地或三峡。
楚峡,音chǔ xiá。意思是楚地峡谷。多指巫峡。唐·孟浩然《行出东山望汉川》诗:“猿声乱楚峡,人语带巴乡。”清·张景崧《饯雁》诗:“离肠曲曲湘潭水,行色重重楚峡云。”
狸奴,音lí nú,指猫,猫的别称。“狸”即山猫。《韩非子》:“今鸡司夜,使狸捕鼠,皆用其能。”《孔丛子》:“孔子弹琴,见狸方捕鼠。”自古人们深爱猫咪,诗人更是亲昵地称猫为“小狸奴”。金·刘仲尹《不出》诗:“天气稍寒吾不出,氍毹分坐与狸奴。”宋·陆游《赠猫》诗:“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牵惹,音qiān rě,释义:1、犹缠绵。前蜀·尹鹗《临江仙》词:“昔年於此伴萧娘,相偎伫立,牵惹叙衷肠。”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柳丝长咫尺情牵惹,水声幽彷佛人呜咽。”2、招引;牵动。《朱子语类》卷十六:“当如此做,又被那如彼底心牵惹,这便是不实,便都做不成。”3、牵扯,牵连。清·陈维崧《满江红·秋日经信陵君祠》词:“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茅盾《子夜》十:“可不是么,竹斋,他们就在陇海线上分个雌雄也算了罢,何必又牵惹到共党遍地的湖南省呢?”
间道,音jiàn dào,汉语词语,意思是偏僻的小路。《清史稿·世祖本纪》:“三桂自遵义至七星关,不得进,乃由水西间道趋乌撒。”《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
鸟鼠山,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城西南,海拔2423米,是渭水发源地,属西秦岭山脉的西延部分。鸟鼠山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山海经》称“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是渭河的发源地,也是古代从渭河进入洮河谷地的要道。为西秦岭北支山脉之一部分,渭河上游北源和洮河支流东峪沟的分水岭。《尚书·禹贡》对渭水的记载:“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鸟鼠山,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山海经校注》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晋·郭璞注:“鸟鼠同穴山,今在陇西首阳县,渭水出其东,经南安、天水、略阳、扶风、始平、京兆、宏农、华阴县入河”。鸟鼠山因鸟鼠“同穴止宿”而得名。《尚书》载:“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鼠之山有鸟焉,与鼠飞行而处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鸟名为蜍,似鹅而黄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处。”上古时,鸟鼠山位在陇西黄土岭谷区,位处高原,因缺乏大树筑巢,鸟只得用鼠穴营巢下蛋,而鼠以鸟为它们报警,谨防老鹰侵犯。鼠在穴内,鸟在穴外,各自生育,不相侵害。经考证,当年的鸟鼠山的鸟为地栖性鸟类褐背地鸦,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常栖息于有稀疏矮丛的多草平原及山麓地带。飞行能力一般。褐背地鸦习惯地下产蛋育儿,常和老鼠或兔子等啮齿类动物居住在同一个洞穴里,老鼠或兔子为地鸦打洞筑巢,地鸦为老鼠或兔子站岗放哨,还常常立在老鼠或兔子背上,啄食寄生虫,是颇为典型的共栖现象。
鸳鸯社,音yuān yāng shè,意思是指男女欢会之所。唐·张泌《妆楼记》:“朱子春未婚,先开房室,帷帐甚丽,以待其事。旁人谓之待阙鸳鸯社。”《全元散曲·一枝花·盼望》:“晓行藏知起倒翻身跳出鸳鸯社,能进退识高低大步冲开狼虎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舞衫歌扇,仪态万方,弹指繁华,总随逝水。鸳鸯社散之日,茫茫回首,旧事皆空。”
瓜字,音guā zì,指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亦作“分瓜”。晋·孙绰《情人碧玉歌》之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唐·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时。”
藕丝,音ǒu sī,本指藕中纤维,多用于喻指男女情丝,亦代指纯白色的蚕丝、丝绸。唐·韩偓 《春闷偶成十二韵》:“别泪开泉脉,春愁罥藕丝。”《花城》增刊1981年第3期:“一泓海峡,隔断了多少兄弟情谊,夫妻藕丝。”唐·李贺《天上谣》:“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王琦汇解:“粉霞、藕丝,皆当时彩色名。”叶葱奇注:“藕丝即纯白色。”唐·温庭筠 《归国遥》词:“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金刀,音jīn dāo,此处指剪子。唐·白居易《题令狐家木兰花》诗:“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唐·李远《剪彩》诗:“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元·赵孟頫《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诗之十五:“婉娈闺中女,素手握金刀。”
多生,音duō shēng,意思是佛教以众生造善恶之业,受轮回之苦,生死相续,谓之“多生”。唐·白居易《味道》诗:“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宋·苏轼《入寺》诗:“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宋·洪迈《夷坚丁志·卷一八·饶廷直》:“多生曾结香火缘,邂逅相逢竟相语。”宋·张元干《瑞鹧鸪·雏莺初啭斗尖新》词:“总解满斟偏劝客,多生俱是绮罗人。”
禁持,音jìn chí,释义:1、摆布。宋·朱淑真《诉春》诗:“媂滞酒杯消旧恨,禁持诗句遣新愁。”宋·赵溍《临江仙·西湖春泛》词:“闲情不受酒禁持,断桥无立处,斜日欲归时。” 2、折磨,使受苦。明·王錂《寻亲记·托梦》:“怜伊受禁持,寃在他乡作怨鬼。”明·屠隆《彩毫记·妻子哭别》:“恨临岐,那谗邪把忠良禁持。”3、经受;忍耐。《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说那女子被舜美撩弄,禁持不住,眼也花了,心也乱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既已投靠,就要随我使用,禁持苦楚,不得违慢。”4.缠绵;纠缠。元·高栻《集贤宾·怨别》套曲:“坐不稳神魂飘荡,睡不宁鬼病禁持。”《全元散曲·步步娇》:“我知就里……休恁廝禁持,直等我绣了鞋儿呵睡。”明·无名氏《点绛唇·李亚仙曲江池》套曲:“你箇好歹斗的驴颓道甚的……靠那壁,少禁持,骂你箇泼东西!”元·睢景臣《黄莺儿·寓僧舍》套曲:“能断送楚台云,会禁持异乡客。”
范蠡舟,音fàn lǐ zhōu,典故,同“范蠡扁舟”。指范蠡助越复国,功成身退,乘小船而去。后以此典比喻功成身退,不恋官位;或比喻隐居江湖,另走经营新途。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越国被吴国打败时,随越王勾践去吴王夫差处作人质三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称上将军。范蠡认为越王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久恋禄位怕生祸害。于是他乘一叶扁舟(相传带走了西施)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今山东北部)改名为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地改名为朱公。他善于生财致富,十九年间三次弄到千金之财,两次分散给贫贱之交和远房本家兄弟们。这就是“君子富有而好行其美德”。范蠡子孙亦继治其业并有所发展,终致家财亿万钱。后世人们谈论富翁时都称誉陶朱公。本条诗话用此典,重点是范蠡携西施泛舟太湖。
梁鸿庑,音liáng hóng wǔ,典故,同“梁鸿赁庑”。《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字伯鸾)与妻孟光先隐居齐鲁之间,后至吴地皋桥,生活无着,“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指受雇为人舂米)”,“潜闭著书十余篇”。后遂以“梁鸿赁庑”称贤士在民间下层隐居。清·祁隽藻《题张石州烟雨归耕图》诗:“冀缺归耕孰馌田,梁鸿赁庑转凄然。”本条诗话用此典,重点是梁鸿与孟光夫妻恩爱、齐眉举案。
夭桃,音yāo táo,意思是艳丽的桃花,比喻少女容颜美丽。《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由于《诗·周南·桃夭》诗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句,后以“咏《夭桃》”表示求偶之意。明·王錂《春芜记·诉怨》:“若使俺有机会呵,直待要咏《夭桃》诵《摽梅》。”明·梅鼎祚《玉合记·怀春》:“咏《夭桃》虽则有时,叹‘匏瓜’终当无匹。”本条诗话中“夭桃已放出墙枝”句,则还包含了“红杏出墙”的意思。
元稹,唐代诗人。《莺莺传》中张生的原型。
《决绝词》,元稹创作的古体诗,共一组三首。内容是描绘男女分别之苦,进而决绝分手。是否与《莺莺传》有关,未见考证。决绝词本是乐府旧题,属于乐府中的相和歌词,即汉代传唱的歌谣,用丝竹乐器交相唱和。
鸩媒,音zhèn méi,指善用谗言害人的人,亦指坏媒人。《楚辞·离骚》:“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王逸注:“鸩羽有毒,可杀人,以喻谗佞贼害人也。”后因以“鸩媒”指善用谗言害人的人。明·夏完淳《九哀·云中游》:“君王去兮游云中,怀膏沐兮谁为容。虽鸩媒之善辞兮,羌余心之未同。”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常熟王陆禔《苏台纪事》诗云:‘无奈鸩媒偏作恶,不容雁壻永追随。’”清·金农《短睡十韵》:“腾觚飞爵忘漏促,沉酒何啻是鸩媒。”清·王韬 《淞滨琐话·田荔棠》:“当日君夫人为九王子所见爱,已遣鸩媒通雁币。”
雁壻,音yàn xū,女婿的雅称。在中国古代结婚的礼仪中,女婿到女方家迎亲时,要献大雁为礼,也叫“奠雁”。《礼记·昏义》载:“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大雁之所以会被用来当作嫁娶必备之物,从《说文解字》对“雁”的释义就可知晓:“雁,知时鸟,大夫以为挚,婚礼用之,故从人从佳。”古人认为,大雁秋去春回,非常守时,意味着人要遵守秩序。再加上大雁一旦有了配偶之后,就会从一而终,自此生死相随、不离不弃。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嫁娶》:“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后世,因为大雁难取,渐变为以鹅替代。元·倪瓒《西湖竹枝词四首之一》:“鹧鸪生长最高枝,雁壻衔将向北归。天长水阔无消息,只有空梁燕子飞。”
诉牒,音sù dié,意思是诉状。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张德远以元枢辄受三省枢密院诉牒,虽是勋德重望,亦岂当如此!”清·王夫之《姜斋诗话》附录:“茅鹿门云:‘吾作文时,屋瓦皆为动摇。’说得任鬙鬡(音sēng níng,意思是狰狞)可畏,想讼魁代人作诉牒时,当如此下笔。”
倥偬,音kǒng zǒng,释义:1、困苦窘迫。《楚辞·刘向<九叹·思古>;》:“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偬於山陆。”王逸注:“倥偬,犹困苦也。”《后汉书·张衡传》:“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李贤注引《埤苍》曰:“倥偬,穷困也。”唐·韩愈《人日城南登高》诗:“人生本坦荡,谁使妄倥偬。”清·龚自珍《江左小辨序》:“使倥偬拮据,朝野骚然之世,闻其逸事而慕之,览其片楮而芳香悱恻。”2、事情纷繁迫促。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敲扑喧嚣犯其虑,牒诉倥偬装其怀。”宋·周辉《清波杂志》卷九:“凡有行役,虽数日程,道路倥偬之际,亦有日记。”清·王愈扩《周亮工小传》:“戎马倥偬,不废讲咏。”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五月初之信及照相,早已收到,倥偬之际,遂未奉闻也。”3、指匆忙。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以德报怨》:“(贾泳)倥偬而退,贽(窦贽)颇衔之。”清·金捧阊《守一斋笔记·十三阁老》:“忽见一妇人,长八尺许,衣麻衣,倥偬而来。”
花县,是古代河阳县,在今河南省孟州市孟县西。史料记载,晋朝潘岳为河阳令,满县遍种桃花,人称“河阳一县花”。见《白孔六帖》卷七七。后遂以“花县”为县治的美称。唐·李贺《春昼》诗:“平阳花坞,河阳花县。”明·阮大铖《燕子笺·入幕》:“连营刁斗月如霜……花县接壶浆,蹔得与故人欢畅。”清·吴伟业《赠昆令王莘云尊人杏翁》诗:“快马柳城常命酒,软舆花县暂闻琴。”
狐城,音hú chéng,未见专门解释,按照字面意思,应当是狐狸集中出没的城市废墟,或指坟墓及附属建筑。
兔窟,音tù kū,释义:1、兔子的巢穴。亦喻隐居之地。宋·程俱《山中对酒》诗:“何年顾兔窟,桂子落山腹。”元·袁桷《客舍书事》诗之六:“犬能搜兔窟,马解避驰车。”2、比喻藏身之处甚多,避祸有术。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严嵩》:“郿坞久营,兔窟多术,安能根连株拔,风翦霆灭。”3、指明月。清·陈维崧《月当厅·虎丘中秋柬蘧庵先生用梅溪词韵》:“斜倚广寒,一望兔窟清深。”
狐城兔窟,应该是化用成语“狐踪兔穴”。但意思有所变化,指隐居躲藏之地。晋·张载《七哀诗二首》之一:“蒙茏荆棘生,蹊径登童竖。狐兔穴其中,芜秽不复扫。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张载此诗悲叹昔日汉帝陵墓今日化作狐兔出没的废墟。后人因以“狐踪兔穴”等语慨叹盛衰、荣辱变化之大。元·白朴《又调·乔木查·对景》:“谩叹嗟,旧游池馆,翻做了狐踪兔穴。”元·马致远《双调·夜行船》:“投至狐踪与兔穴,多少豪杰!鼎足虽坚半腰里折,魏耶?晋耶?”
征求,音zhēng qiú,释义:1、征收;求索。《谷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唐·杜甫《又呈吴郎》诗:“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宋·秦观《进策·论议上》:“故杨炎变之以为两税之法,已而盗起兵兴,征求无节,法又大弊。”明·何景明《冬雨率然有二十韵》:“征求皮肉尽,枯骨待削剥。”2、征召访求;征询。《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夷》:“先以诏书告示三郡,密征求武士。”唐·高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幸逢明圣多招隐,高山大泽征求尽。”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六·杼山集牒》:“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3、犹征逐。谓交往过从。明·陈子龙《分咏西京杂记得新丰》:“忆昔初从丰沛游,少年屠狗相征求。”
里胥,音lǐ xū,意思为里长,指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汉书·食货志上》:“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邻长坐於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颜师古注引孟康曰:“里胥,如今里吏也。”唐·韩愈《谢自然》诗:“里胥上其事,郡守惊且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輙倾数家之产。”
邮签,音yóu qiān。亦作郵籖。意思是驿馆驿船等夜间报时的更筹。唐·杜甫《宿青草湖》诗:“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仇兆鳌注:“朱注:漏筹谓之邮签。”清·朱彝尊《送少詹王先生士祯代祀南海兼怀梁孝廉佩兰屈处士大均陈处士恭尹》诗:“邮签虽越一万里,计程七月当来还。”清·徐葆光《康熙戊戌六月朔奉命册封琉球述怀》诗之一:“衔纶出区夏,邮签浩难算。八千闽越路,未见溟程半。”清·厉鹗《送舒云亭明府还京》诗之二:“邮签携尽室,津树引扁舟。”按:关于邮签的解释,笔者认为是错误的。邮签,应该是水驿驿站发给驿船的签筹,以确认该驿船已经到达过某处驿站,并可以计算出驿船的航行里程,驿船则凭邮签结算领取粮饷。我们从上引的诗歌内容看,也都是描述邮签与里程之间关系的,无一提及夜间行船的计时情形。
亭长,音tíng cháng,秦官名,又称公。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职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出土于云梦的秦简上有“市南街亭”等语。《续汉书·百官志四》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谓洛阳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门,每门一亭。《汉书·百官公卿表》则谓十里一亭(里,据近人研究,当指距离而言,非乡里组织之里)。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或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均置亭长,其职掌与乡间亭长同。东汉后渐废。汉高祖刘邦曾在秦时担任亭长。唐代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之都事、主事(从九品)下设亭长,掌门户启闭之禁令诸事,为中央官署中最低级事务员。
驿传,音yì chuán,指传舍;驿站。为我国历代封建政府供官员往来和递送公文用的交通机构,又为封建制度下对平民的一种徭役。清末举办邮局后始废除。明·张居正《请蠲积逋以安民生疏》:“迩年以来,仰荷圣慈,轸念元元,加意周恤,查驿传,减徭编,省冗员,惩贪墨。”《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蒙古始置仓廪,立驿传,命河北汉民以户计出赋调,耶律楚材主之。”
替戾冈,音tì lì gāng,史书上记载的羯語音译,意思是“出”。《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载:石勒将攻刘曜,群下咸谏以为不可。勒问佛图澄,澄曰:“相轮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秀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敂秃当,捉也。此言军出捉得曜也。”勒果生擒曜。后因以“替戾冈”作为“出”的隐语。
劬秃当,音qú tū dàng,史书上记载的羯語音译,意思是“捉”。本条诗话中的“替戾冈旋劬秃当”句,意思是,逃出后不久就被捉拿归案。
锒铛,音láng dāng,释义:1、亦作“锒镗”。铁锁链。拘系罪犯的刑具。《后汉书·崔寔传》 :“献帝初,钧与袁绍俱起兵山东,董卓以是收烈付郿狱,锢之,锒铛铁锁。”唐·裴铏《传奇·薛昭》:“敕下之日,不问家产,但荷锒铛而去。”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直指锒铛受辱,中丞亦镌秩去,于是始服公(袁可立)之远识焉。”清·周亮工《狱事方急》诗:“梦识锒铛貌,灯摇雨雪杯。” 2、表示被铁链子锁着。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过文德桥,恍惚见石栏系重囚纍纍,鉄锁锒铛。” 3、笨重貌。元·戴侗《六书故·地理一》:“锒铛之为物,连牵而重,故俗语以困重不举为锒铛。”4、悬挂。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之三:“夜深殿突兀,风动金锒铛。”仇兆鳌注:“此诗所用,当指铃铎。”一本作“琅铛”。唐·段成式、张希《圣柱联句》:“上冲挟螮蝀,不动束锒铛。”
淋铃,音lín líng。释义:1、指雨声。前蜀·韦庄《宿蓬船》诗:“夜来江雨宿蓬船,卧听淋铃不忍眠。”清·秋瑾《秋雨》诗:“最是淋铃闻不得,谢娘减尽旧腰肢。”2、即《雨霖铃》。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一百零三字,仄韵。唐·杜牧《华清宫》诗:“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元·王学文《摸鱼儿》词:“记当年舞衫零乱,《淋铃》忍按新阕。”
贯索,音guàn suǒ,释义:1、星座名。属天市垣,共九星。《晋书·天文志上》:“贯索九星在其(七公)前,贱人之牢也。一曰连索,一曰连营,一曰天牢,主法律,禁暴强也。牢口一星为门,欲其开也。九星皆明,天下狱烦;七星见,小赦;六星、五星,大赦。”宋·范成大《冬至日天庆观朝拜》诗:“五更贯索埋光后,万里钩陈放仗时。”宋·刘克庄《九和甲辰书事》诗:“贯索星明方用事,金花帖至枉标名。”2、喻牢狱。明·赵南星《明山西右布政使王君墓志铭》:“贯索竟虚,鴸鸟为鸾。”清·方文《偕吴次尾陈定生梅朗三泛舟秦淮因过侯朝宗》诗:“海天未卷蚩尤气,耆旧争归贯索星。此际贾生惟痛哭,不堪红袖依新亭。”3、钱串。宋·陶谷《清异录·甘草癖》:“子华因言前世惑骏逸者为马癖,泥贯索者为钱癖。”明·刘元卿《贤奕编·官政》:“尝闻刘文靖诮丘琼山‘有散钱而少贯索’,琼山还诮曰:‘公有贯索而却欠散钱。’虽然,世博综者,恃此休休(休休:乐道之心)心为贯索更妙也。”4、长绳。唐·张说《奉和观拔河》:“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明·张四维《双烈记·酋困》:“艨艟贯索横江截,归途阻交绝。”5、绑缚以绳索。清·李圭《思痛记》卷下:“当进城时,贼防余等乘间逃逸,仍贯索以行。”
铡誓,音zhá shì,意思是对着铡刀而发出的誓言。所以对铡刀发誓,意思是如果违背誓言则被铡刀断头,是对实现誓言的一种保证。铡:铡刀,可对折切草的刀具,古代亦作为刑具。元·李直夫《杂剧·便宜行事虎头牌》:“将铜铡来,切了你那颅头。”誓:誓师时所说的话;亦指约誓;以言相约。《书·汤誓》:“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史记·郑世家》:“於是庄公迁其母武姜於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
刀环,音dāo huán,亦作“刀镮”,释义:1、刀头上的环。清·王秀楚《扬州十日记》:“刀环响处,怆呼乱起。”清·方维仪《旅夜闻寇》诗:“生民涂炭尽,积血染刀镮。”2、环、还同音,后因以“刀环”为“还归”的隐语。亦喻征人思归。《汉书·李陵传》:“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还也。”唐·高适《入昌松东界山行》诗:“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明·王世贞《明月篇》诗:“东家覊妇望刀环,西邻弃妾守钗钿。”清·朱奕恂 《拟古出塞》诗:“少妇识雄心,不复问刀环。”唐·柳中庸《征人怨》诗:“岁岁金河复玉阙,朝朝马策与刀环。”按:辞书上解释刀环为“刀头上的环”,笔者认为,这个说法未必完全准确,刀环,应该指刀柄末端的铁环。汉代,军队使用的兵器中有著名的环首刀,而其名称来源于刀柄上的环。在古代刀柄末端被称为刀首,上面加个环自然就是环首,环首刀因此得名。环首的作用在于防止刀脱手,用力挥刀劈砍时敌人的血若喷溅到刀柄上,会比较滑,但末端有一个大环卡住就不至于挥刀的时候刀脱手飞出去。而且环上还可以栓腕绳,将刀系在手腕上,这样即便不小心脱手也不至于丢失。另外粗大的铁环也能起到配重调节重心的作用。
要离,音yāo lí,春秋时期著名刺客。要离(?—前513年),春秋时期吴国人,生活在吴王阖闾时期。其父为职业刺客,要离为屠夫,后由于成功刺杀庆忌,为春秋时期著名刺客。据《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所载,吴王阖闾在即位后第二年(前513年)派遣要离刺杀庆忌。为取得庆忌信任,要离自请吴王断其右臂,投入监狱;杀其妻子,弃尸于市。再越狱逃走,投奔庆忌。庆忌中计,重用要离。后被其刺杀。庆忌临死遗言,放过要离,但要离自称只为国家,不求功禄,自刎而亡。要离被后世奉为大公无私的爱国英雄。
文姬,指蔡文姬。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一说字昭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今已失传,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的故事,广为流传。
韩重,春秋时期吴国人。传说有韩重和吴王夫差的小女儿紫玉相爱的故事。吴王夫差的小女儿名叫紫玉,年纪十八岁,才能和容貌都很出色。韩重当时十九岁,有道术。紫玉爱上了他,私下派人给他送信,心许做他的妻子。韩重外出求学,临走时,把婚事托付给了父母,让他们去求婚。吴王很恼火,不肯把女儿嫁给韩重。紫玉因此郁闷而死。三年后韩重回到家中,问他的父母,父母如实说了。韩重痛哭流涕,十分悲哀,他准备了祭品礼物,去紫玉墓前悼念她。紫玉的灵魂从坟墓中走了出来,和韩重见面,二人胡诉衷情。紫玉又邀请韩重回到坟墓里。紫玉置办了酒宴款待他,留他住了三天三夜,结成了夫妻。韩重出坟墓时,紫玉给了他一颗直径一寸的明珠,请他代自己向吴王表示敬意。韩重出了坟墓,就去拜见吴王,讲述了这些事情。吴王大发雷霆,说:“我女儿已经死了,你却制造谣言,来污辱死者的灵魂。这不过是你偷挖坟墓盗窃宝物而假托鬼神罢了。”于是就马上逮捕了韩重。韩重逃跑了,来到紫玉的坟地诉说了这件事。紫玉说;“别担心,我现在就回去向父王说明。”吴王正在梳洗,忽然看见紫玉,大吃一惊,又悲又喜,问道:“你靠了什么又活了?”紫玉跪着说道:“过去书生韩重来求婚,大王不同意。我的名誉被毁坏了,我对他的情义被截断了,所以我自己把自己折磨死了。韩重从远方回来,听说我已经死了,所以特地送来了祭品礼物,到坟上悼念我。我感激他情意深厚,始终如一,就立即和他见了面,接着又把明珠送给了他。他没有去挖我的坟,请大王别再追究他了。”吴王夫人听见紫玉的声音,便出来抱住她,紫玉却像烟一样消失了。(原文见《搜神记·卷十六》)
柳枝逸去樊娘嫁。此句乃用白居易事。白居易在职时,有美姬二人最受宠爱。一是樊素,善歌;一是小蛮,善舞。白居易曾写诗赞之:“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本条诗话中的“柳枝”指“小蛮”,“樊娘”则是指“樊素”。白居易年老后,为了不耽误她们,将其遣送离去。白居易晚年多病孤苦,常常回忆起曾经的歌舞升平,最想念的便是樊素与小蛮,曾多次写诗感怀。比如,写给樊素的这首《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再比如,写给小蛮的这首《病中诗十五首·别柳枝》:“两枝杨柳小楼中,袅袅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