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间间茅草屋里,专心致志学习的学子们边听讲边做笔记。只是雨声渐起,教授不得不拔高了声音,学生们不得不倾斜了身子只为听清,雨越下越大影响到了教授的教学。教授干脆在黑板上写下了“静坐听雨”四字,和学生一起正襟危坐,细听雨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0224/56d9bc513ebd3e59.jpg)
大家不禁要问,雨声为什么这么大?竟然盖过了教授的讲课声?
其实这“静坐听雨”的背后,是西南联大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西南联大的建立
提到西南联大,我们都知道,它的前身是长沙临大。"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华大地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下。为了保存国家教育之精华,1937年8月28日,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几乎同时接到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3个多月后,南京陷落,武汉告急,刚刚在长沙安稳下来的临时大学的课桌再一次面临危机。
当时主持长沙临大校务工作的,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梅先生很早就意识到:如果临大一味依赖政府拨款,听从政府指令,搬家到陪都重庆,不仅会卷进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办学独立性也将受到干扰。这是因为早在1937年底,教育部就秘密致电临大校方,禁止他们邀请左翼人士对学生发表演讲。
因此,到了1938年2月,当华中地区也面临日军的威胁时,长沙临大并没有随国民政府向重庆撤退,而是自行联络了云南省政府,当时的云南省承诺会提供校舍和部分资金支持。由北大校长蒋梦麟亲自请示蒋介石,长沙临时大学决定搬往昆明。
从长沙移师昆明,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曲折的“转场”之一。1400多位临大在校生,有近300人选择了从军报国,300多人因为路途遥远被迫转学,只有820人提交了前往昆明的申请。
迁移分了三路:女生和大部分教职人员先乘火车到广州,再转香港和法属安南,最后经滇越铁路抵达昆明。朱自清、冯友兰等17位教授则乘汽车进入法属安南,随后转铁路去往昆明。而244位身体比较好的男生,他们组成了“湘黔鄂旅行团”,跟随4位军官和10多名教师,徒步穿越1600多公里的河流、山路,硬是用68天走到了昆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闻一多,就在这个行军团里。
1938年5月4日,第一批抵达昆明的两个学院宣布复课,学校名称也正式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一天正是“五四”运动爆发19周年纪念日,中国高等教育的命运,又一次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了一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0224/bbde353570eea2b4.jpg)
二、艰难的办学之路
西南联大是一所战时学校。当时在选址确定后,在营建校舍上出了很大问题。到达昆明的梁思成夫妇应梅贻琦之邀,给西南联大设计校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财力和物力都极度匮乏,梁思成虽是建筑大师,但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囧况。
没钱没材料,设计方案一改再改。设计由最初的高楼到矮楼,由矮楼到平房,砖墙成了土墙。最终只能以简陋的茅草屋作为校舍。
既委屈又无奈的梁思成,把第五稿设计图重重地放在梅贻琦面前,说:“你们知不知道农民盖一幢茅草房要多少木料?而你给的木料连盖一幢标准的茅草房都不够!”梅贻琦回答,正是如此,才需要土木工程系的老师想办法。
最后,124亩的校园里,只有图书馆和实验室能用青瓦做顶,教室只能用铁皮,宿舍就只能茅草遮顶了。
云南多雨,铁皮屋顶最怕下雨。电影里,同学们因为雨点砸在铁皮屋顶上声音太大而听不清老师讲课,老师只好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静坐听雨。据史料记载,这是真事,这个教授就是西南联大法商学院教授陈岱孙。
有网友说,这画面可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由此“静坐听雨”如今也成了网络热词。
可在那个时空中,西南联大的师生一边与环境作斗争,一边躲避敌机山洞求学,还要忍受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苦。
教育部承诺的严重打折的经费,从1939年起就渐渐发不下来了。因此,在云南的8年多间,全体联大师生都在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学校筹措经费。
全校师生共同经历艰难的日子。教授工资会几个月发不下来,无奈只能业余时间摆摊挣钱养家;学校除了茅草校舍,食堂里吃的饭菜也经常是馊的。即使这样,学校把千辛万苦借来的钱,全部花在了发放教师工资、添置图书和实验器材乃至翻修校舍上,没有一点浪费。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0224/7472ae798f24bcb7.jpg)
三、知识救国的革命传承。
国家面临生死存亡,学生们无法安心待在象牙塔里学习。当年跟随北大、清华、南开内迁的学生中,有1/5学生选择了弃笔从戎。甚至到了抗战后期的1944年,联大还有300多位学生主动报名参军,希望上阵杀敌。
面对学生抗日爱国热情,学校引导学生树立“只有知识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的思想,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他们躲避炮火艰难刻苦学习,用知识报效祖国。
古话说的好,真正的好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看西南联大的教师队伍,你就知道这是怎样的一所了不起的大学。
中文系里有沈从文,朱自清,闻一多等先生;历史系有陈寅恪、张荫麟、吴晗等先生;哲学系有冯友兰、汤用彤、贺麟等先生。也正是有这些大师级别的教师,在西南联大不到9年的办学时间里,培养出了很多传奇性的人物。
比如有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两弹一星奠基人邓稼先;文学大师汪曾祺;翻译家许渊冲、巫宁坤,以及172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https://img.haomeiwen.com/i16160224/7bace91cd0b97645.jpeg)
1946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解散,三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西南联大从成立之初到解散前后存在了仅8年零11个月。
西南联大尽管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却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存了重要的科研力量,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知道了“静坐听雨”背后的故事,我们更应该明白只要心中有学,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阻挡学习。
当今时代,学习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更是修身养性、改善自我、提升品德的过程。
希望我们能从“静坐听雨”中,获得学习、成长的动力。
本文作者静待花K:专注影视、情感、心理、思维领域写作。获得高级心理咨询师培训合格证书。关注我,给你更多影视、情感解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