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陪儿子做语文作业(用食指空写天、地、人、你、我、他),我告诉他你也可以选择用铅笔在纸上练习,乐乐选择了在纸上写。乐乐写第一个“天”的时候,我看到他写得很工整,笔顺也是对的,当他写“地”的时候,我看到他一开始笔顺就错了,立马就用橡皮把它擦了,
乐乐:“你干嘛把我的字擦了,我的功劳都没了。”(孩子有情绪)
我:“因为你的字写错了。”(绊脚石:说教)
然后我把笔放到他手里,用自己的手握住他的手:“我来教你写。”(绊脚石:给解决方案)
乐乐:“关你什么事!?”(情绪升温)
我:“你觉得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倾听)
乐乐:“是啊,你希望我被老师骂啊,老师要我们自己完成作业。”
我:“你是担心我帮你写了作业,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倾听)
乐乐:“对啊,你能不能不要管那么多啊?”
我:“你希望自己的作业自己处理,不需要我干涉。”(倾听)
乐乐:“是的。”
在写到最后一个“他”字的时候我发现他多写一竖,
我:乐乐,这个“他”字多了一竖。”
乐乐:“在哪里?”
当我指给他看以后,他立即用橡皮把那个多出来一竖擦了。
对于孩子来说,当我没有经过他的同意,把他的字擦掉,然后试图握起他的手教他写字,我传递的是不接纳,我要改正你,这时,我越界了,所以孩子的抵触也就自然发生了。当我愿意去倾听和接纳孩子,去看见他的需求: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孩子也愿意理解和配合我。当我扮演的是一个陪伴者,而不是一个裁判的角色时,我们的联结就加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