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倒是也积攒了一些灵感,可惜还在灵感上呆着,如果有当初的激情,或许能写出几篇小文章来,应该是故事。
第一个故事,吃饭。
那天,一个同事说带着老爹老娘还有孩子出去吃饭,陪老人一起吃饭,他们总是高兴的。
我想到了很多吃饭的场景。
小时候,家住在农村。我们家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院子。平房四间,平房前面是一个平台,是比地面高出几节台阶的,我们就叫它“台”,在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就在台上吃饭。夏天的早晨,天亮的特别早,吃早饭就在台上,吃着吃着,太阳就出来了,越来越热,我们就要赶在天气变得热之前把饭吃完。台下种着两棵树,树的年龄应该不比我小,树冠已经长得很大很大,枝叶能伸到房顶上去,所以夏天的中午我们也是在室外吃的,就在那棵大树的阴凉里。当然,阴凉里也是热的,可是那时候根本没有空调,屋子里面更热,树荫里多少有点风,多少能感觉到一点凉意。那时的晚上,一般都吃饭很晚。因为,只要天亮的时候,父母都在地里干活,天黑才回来,回来之后马上做饭的话,也是要等到天黑才能吃到。
想起那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烧火,我最爱烧火。把小灶固定在树下,拿一点引火柴,再准备一抱干树枝。引火柴一般是玉米棒子皮或者小麦秸秆,用火柴点燃,放到灶膛里,再往火上放细树枝,树枝慢慢燃烧起来,就开始放粗一点的树枝,火势就慢慢大了起来。柴火灶是用生铁打造的,有三条腿,一个胖胖的身子,灶身的四周,会有四个窟窿,烟和火会从窟窿里冒出来。下面是空的,放一个篦子,架住树枝,不让树枝掉下去,做完一顿饭,灶的下面就会 有一堆灰,真的是灰色的灰。上面的口大,放两个或者三个圈,根据锅底的大小可以进行调节。如果一下子放很多引火柴,一时烧不起来,就会冒很多烟,过一会儿,就会“腾”的一下子,冒出大火苗子。灶身四周的几个孔很像老版《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炼丹炉上那几个孔,但是这个孔会有火和烟冒出来。烧火的时候要控制火势,更要控制烟,如果烟太大,锅里的饭和馒头也会有很大的烟味,就不好吃了。
在院子里吃饭,在自家的院子里,在姥姥家的院子里,后来在学校食堂吃饭,工作后在宿舍吃饭,和同事一起做饭,吃饭,后来因为工作吃饭,最近陪检查的人员一起吃饭,包括这个同事吃饭的场景,几个故事可以串联起来。
第二个故事,婚姻生活。
可以是一家三口平时的鸡毛蒜皮,丈夫加班,老婆无休止的牢骚,又或者是老公生病,老婆苦苦支撑一个家庭,家里再有一个病人,岳父半身不遂吧,老婆几近崩溃。要不要加点出轨的情节呢?
我记得还有一个故事呢,怎么想不起来了?
先睡觉吧,如果有人想听,再讲。
也有可能,不用讲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