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的负面影响就是方言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先不说那些远离了家乡奔赴远方的游子,就连土生土长的孩子们也说不出几句正宗的方言了。只有那些留守老人和儿童还操着地道的方言,留在被世界遗忘了的角落里,默默的继续着生生不息的传统。
前阵去了民俗博物馆,相比青铜器博物馆的门庭若市,那里的观者寥寥无几,就像那些蒙了灰的老旧物件一样,没有多少人会对它们感兴趣,除了一些怀旧的老人们。
当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或者传统只是以一种姿态固化的时候,当原本鲜活的一切只能寄托于某些物件之上,当生活的点滴变成化石伫立于眼前,不由得暗自感叹,过去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了,只能在博物馆里缅怀了。我们所摒弃的传统虽然不都是值得保留的,但是也有很多值得传承的也随之消失了,方言就是其中之一。
我去农村的时候,不仅仅喜欢那些空旷的田野,还喜欢那些此起彼伏的方言。有可能不怎么喜欢说方言的人,但却很喜欢那些方言,总觉得方言是一个被遗忘的世界,美好的世界。
方言的世界里,温暖的情绪更贴近人心,鄙视的情绪批判得更淋漓尽致,疼爱的情绪入骨入髓,调侃的情绪酣畅淋漓,就连咒骂的情绪也仿佛更痛彻心扉,正因为那些土地那些传承才有的那些方言,就像那片土地上的人们骨子里的血液一样,自然流淌着就很美。
可惜断层已经越来越大了,太多人涌向都市,而都市里的人们没来由的就不推崇方言,觉得方言比较土,或者说方言会暴露自己的出身,尽管文化水平日益提高,可是对于某些偏见和错误的判断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与之比肩。
不可否认,已经有一些人意识到方言缺失带来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也有些都市家庭保留了生活中的部分方言,但是味道不对了,多少都带点普通话的味道。普通话太强大了,吃掉了方言,至少也改造了方言,让方言不复曾经那个有自己独特味道的世界,也可能是种进步,但也可能是种遗憾,甚至是某种程度的退步。你能说一件事绝对的没有坏处吗?比如推广普通话,就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的,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同时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文化传承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难道不是语言吗?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就意味着舍弃了一个世界,一个说方言并且基于方言而存在的世界。
如今的人们终于意识到发展必须多元化,包括文化和语言,生活方式等,但是生活中的惯性会迫使我们下意识地跟随大流,主流,一个人是很难停下脚步思考方向,并且改变前进方向的。如何拯救方言?要不要考虑开设方言班?比起拯救方言里的世界来说这还容易些,只要去偏远点的村子里去搜集整理就能形成书面资料,至少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可是要拯救方言里的世界就太难了,根本无从下手。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碾压和抛弃了很多历史旧尘,陋俗,但同时也遗失了很多为人处世的传承,尤其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传承几乎已经难觅踪迹了,可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还比北方情况要好些,这在某些纪录片里可见一斑。
那些按照辈份传承的称呼还在,但是连接已经非常脆弱。那些古老的庙宇还在,甚至香火更甚,但是曾经祈求和护佑的内容早已经更新,人们总觉得进入了新纪元,不再需要那些朴素执着的信念了,好像它们过时了,而自己只身迈入的时代可以不需要它们,不再迫切需要风调雨顺和邻里和睦,而迫切需要升官发财,可是你想一想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高估了自己,忘记了自然规律?人类也不过只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里的一份子,真的能够逃脱万物生生不息的循环规律吗?不加节制然后再亡羊补牢吗?
敬畏方言和方言里的世界,它们现在成了弱势,有可能会消失不见。我们需要有血有肉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不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同化,向前并不需要否定和忘记过去,未来已来但也不必拼尽全力去迎接,留一点力气给当下,留一点时间给过去,相信美好的生活一定是先有自己才有未来的,不要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这样才能更好的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