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爱编程
人工智能若主导人的工作,那将是世界末日

人工智能若主导人的工作,那将是世界末日

作者: 戴科彬 | 来源:发表于2017-07-10 10:02 被阅读0次

    今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应用元年,人工智能成为当下最热的词汇之一。自从2016年AlphaGo成为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强大而感到震惊,进而担心自己的饭碗会被抢走,害怕自己被时代淘汰。我认为人工智能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人们生活更幸福美好,如果它的产生让人类焦虑惶恐,那将是一出悲剧。

    人工智能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一个多学科领域,可以模拟人的意识、思维的过程,进行深度学习,甚至可以超越人的智能,以达成工作目的或者任务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优。这些特点都是让当下一些人喜忧参半的原因。

    重复性的工种将被取代

    通常来说,重复性、机械性很强的工种和基于体力的工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非常大。在很多领域,这种替代正在发生,例如流水线作业、客服和一些咨询行业,等等。而一些需要用到精细手工的工种,如钟表匠,目前来看还没有被取代的迹象。

    在体力工作方面,一些执行复杂程序的工作也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无人驾驶汽车的诞生,司机这个职业在未来的需求会逐渐减少。2017年7月5日,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乘坐无人驾驶汽车前往百度AI开发者大会。在大会会场,百度董事会副主席、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陆奇与李彦宏进行连线(请见下图),引发线上线下无数人观看,激发了很多人对AI的好奇心。

    还有一些考验灵活性、反应力的体力劳动也有被替代的可能,例如给绳子打结,现在智能机器人就能胜任。

    我曾在美国伯克利人工智能实验室见到过这种机器人,它们的动作经过了程序设定,精准度很高。绳子的摆放千差万别,机器人通过多维度感应,不停地收集、反馈信息,推演出解决方案,最后成功打结,整个打结过程如下图所示:

    知识型的职业并没那么安全

    我们往往以为知识型的职业会比较安稳,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小,其实并没有这么乐观。从人工智能的专长来看,知识型行业也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

    人工智能可将一个人过去的经验案例和知识技能存储起来,需要的时候能快速调出,形成一个信息应用的闭环系统,并根据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力求精准完成任务。比如,翻译中具有较高难度的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以前我们认为这两者是高难度、高收入的职业,很难被替代,现在随着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它们似乎没有那么强的不可替代性了。

    微信朋友圈最近流传一个某品牌的翻译机视频(请见下方),这个人工智能翻译机可以进行中英文互译,还可以识别中国不同地方的方言和国外不同口音的英语。最奇特的是,它还会翻译绕口令,准确率很高,在翻译有误差的时候,它的错误听上去也很幽默风趣。

    一部分新闻写作类的工作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2015年,腾讯发布Dreamwriter撰写的财经新闻。而早在2014年,美联社就开始用WordSmith软件生产内容,主要写财经新闻。这种新闻一般有相对固定的结构和写作格式,都要用到数据,本质上是信息、数据处理的过程。然而,这些写稿机器人暂时还都无法写出声情并茂、并有思想深度的报道。

    咨询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咨询类工作最核心的环节是:获取需求、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结合过去的经验得出解决方案。第一个环节不一定能够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获取需求往往需要人的高度介入,包括了人置身于这个场景中的亲身感受。这一步一旦做起来了,后面第三步就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人类在存储经验、知识和调取知识、信息处理方面的能力上远远不如机器人。包括这四个要素的典型职业涉及金融和医疗行业,例如投资咨询和门诊就医。

    机器无法具有情感互动

    在所有工作中,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是人与人之间有温度的接触。这种接触非常奇妙,通过你的表情、语言、语速、动作进行互动,人的情感也会渗透其中。

    目前,懂得人的情感是机器的弱项。机器很难做到深入了解别人,并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医生给病人看病时,通过见面沟通,以及和病人的长时间接触,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性格、坚强程度和忍受能力。这些是机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的。

    如果一个人身患绝症,机器也许会用柔性语言处理,但依然是比较客观地陈述病情。如果换作医生,遇到一个心理脆弱的病人,他会说病情不严重之类善意的谎言,然后把真相告诉病人的家属,让病人保持稳定、平静的情绪。

    人工智能未来最难突破一点就是如何跟人进行有温度、有个性的情感交互。一旦这方面的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各种职业都会受到颠覆性影响,不少现有的工作就会消失。

    人工智能不应让人害怕焦虑

    人工智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而并非以取代人类工作为最终目的。好的产品一定要回归人性,流水线上的工人天天做重复的事情,枯燥繁杂,并没有什么乐趣,这种工作就不应该让人来做。

    一些具有高度艺术性、创造性的工作,夹杂着很多感性因素,代表着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探索,所以很难被人工智能替代。如果它们被取代了,那就意味着机器具有了人的思想,就有可能主导这个世界,人类基本上就什么都不用干了,这让人有种世界末日到来的感觉。我并不期待这种事情发生。

    人工智能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而不是让人类感觉到恐惧、担忧。我们应该消除对人工智能的神秘感,去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如何化挑战为动力提升自己。

    回溯到教育产业这个人才生产源头

    在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的人力资源领域,同样经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冲击。有些公司专门从事基础性劳务派遣,派遣客服和文秘,当这种工种大规模被人工智能替代后,这个产业就会出现萎缩,这种变化促使从业者和人力资源工作者去思考如何提升人的不可替代的能力,而不是想办法阻碍人工智能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本无法阻止。

    虽然技术的进步会让很多工种都消失,但却因此带来整个社会效率的提升,从而推动整个人类新的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产生一些新的岗位和工种。

    目前,我们的人才供给源头还跟不上这种变化,人工智职能领域本身的人才还相当稀缺,也非常昂贵。在新技术潮流的考验下,我们对人才新视野和新技能的培养应该回溯到教育产业。

    教育行业对社会变化的反馈往往慢于一线产业的反馈。新的挑战倒逼整个社会反思教育体系应如何调整、课程应如何设置,才能让人才从源头上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人工智能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已不能以50年为单位来看了,而是以五年为单位。机器24小时都在不停地学习,实时在更新,在标准化、细节方面做得比人都更具匠心。这一点无疑在挑战着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此情形下,大学开设的课程到学生毕业时是否还具有价值,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现在,已有一些企业将一部分产业前沿知识渗透到大学教育体系中,在大学开设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比如,阿里、百度就同国内几所大学共建这样的课程,用修学分的方式去培养学生。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提升人类自身的本领,更好地推动、驾驭人工智能,变成它的主人而非奴仆,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给人类身心带来更多的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工智能若主导人的工作,那将是世界末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ry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