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观看董平先生阳明心学公开课时记录的笔记:
1.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无善无恶乃为至善”
实际上是本心(心本体/良知)自身的实在状态,是“未发之中”的状态;超经验的状态,是无法判断的状态。
我们所说的善恶,是在经验世界当中的状态。
因为无善无恶,才能对善恶做出判断,因为它是绝对的价值源。
2.有善有恶意之动
何为意? 王阳明:“意为心之动”,心之动由“根尘相对”而生“境”,“境”生“意之动”
“心之动”是一种经验状态
此句实际上是说当有一个“境”或“物”出现时,对此境或此物发生“心之动”,与境物发生关系, 即-“良知”从“无善无恶”的本体状态瞬间向经验世界转换。
为什么在经验世界当中会有“善”、“恶”等“落实”(分别),这就涉及到“心之动”的合理与否问题,所以,当王阳明谈到善恶的时候,一定是在经验价值的意义上来讲,因为只有在经验层面,才有价值的善恶。
3.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晶莹剔透”,本自具足的。因此无论“心之动”是“落实”在善恶任何一方,良知都会立刻察觉。
也就是说,因良知是自知、自明的,所以良知本身就具有善恶是非的判断能力。
4.为善去恶是格物
当良知做出了关于你自身行为善恶是非的判断,你就应当听从良知的召唤,“知行合一”,为善去恶。
为善去恶的过程,就是正心诚意的过程,即“格物”的过程。
此四句教不在同一层面上,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如果把这四条放在同一层面,则一定会产生分歧。
又,今日读到华严经的一句话颇为有趣,抄录于此:
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
《华严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