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情感驿站
缅怀过去 珍爱当下

缅怀过去 珍爱当下

作者: 芮峻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20:20 被阅读67次

             

            缅怀过去      珍爱当下

    一一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我们这一辈,文革“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改革开放”的“后知青一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社会的进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谨以此文纪念历史为我们的命名一“知青”,缅怀那段历史。

                知青生活扎记

                (1)写在前面的随笔             

                    (2)刻骨铭心的日子

                    (3)缘于姓R

                    (4)启方嫂子的死

                    (5 )随筆

                    (6)失落的惆怅

                      (7)倒塌了知青屋

                    (8)双抢

                    (9)天寒地冻的车站

                    (10)亵渎与荒唐

                  (11)月黑风高的夜晚

                  (12)寻觅慰藉

                  (13)打捞东湾的记忆

                  (14)德良的故事

                  (15)村里有个抗日老兵

                  (16)命运的拐点

                  (17)命运“进行曲”

                  (18)后记

                 

                  写在前面的随笔             

                今年12月22日是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已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的伟大指示发表五十周年。五十年岁月的消失容易淹没人们的记忆,文革中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留下了传奇的经历和悲壮的历史,“后知青”年头,知青们又经历了社会转型的磨难(下岗再就业),杠住了人生的又一阵阵痛。人生逆境曲折和不公平为历史的进程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是有一个历史赐封给我们的共同的名号“知青”!

          我们作为知青大都还健在,却有人戏说歪曲历史,在那场逆境的磋砣岁月中积极奋进颇有建树的“精英”们,万众直挤“独木桥(高考)”的“幸运儿”们,他们下乡“无悔”。但是这不能作为歌颂那场被“人为制造的”苦难。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国民经济推向崩溃边缘,丧失了城镇安排大批学生就业的可能,为了政治稳定的需要,把无法就业的城镇学生的沉重负担无奈地转嫁给了农村、农民。文革摧毁了教育事业,同时使中学生无大学可上,这就是“知青上山下乡”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的历史原貌。不容戏说是“反修防修”,“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需要。当下我明显感到自已衰老了,年龄的吃水线己使我颤栗,吃惊甚至在梦中都会感到生命的船已渐渐地下沉,我们有道义刻不容缓地抢救那段岁月的记忆,“实事求是”地还原那段历史的“峥嵘”。以祭奠那段“磋砣”岁月和那些“永不瞑目”的灵魂。

            我们知青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儿女,在政治运动的浸泡中成长,在“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的鼓躁中,在“挥手我前进”的号召下参加了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运动”;蹉跎岁月中,“上山下乡”荒废了学业;“后知青”年头里,“下岗分流再就业”,为生计上下求索。我们知青一代是失落的一代,同时也是善于思考的一代,明白事理的一代……

            思念在我最窘迫的十七岁时,人生的第一站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第二故乡,感恩善待庇护我们的父老乡亲,不恰当用“青春无悔”或“青春有悔”作为对那段历史的“伪命题”来撰写和进行“零意义”的争论,“无悔”是在那段“峥嵘”的历程中,我们为历史的进程“铁肩担道义“付出担当的“无奈”,“有悔”是那段不堪回顾的往事(知青时代和后知青年头),为社会而付出的昂贵代价。

            用我有限的视野,个人的记忆和经历,以及同学、插友S先生的撰文,还承蒙插友H先生的夫人C女士文字,以及一些插友的口口相传的下乡轶事,涂鸦拙笔记录下知青生活随笔。僅以此《知青生活扎记》和《东湾“探亲”记》纪念我们已逝去的知青蹉跎岁月。

            是为序

                                        2018年12月2日

                知青生活扎记 

         

              刻骨铭心的1968年12月2日

            *** *****  ***** *****  ***** **

              刻骨铭心的日子¥    1968年10月初,社会上吹起了“上山下乡”的风,随后学校召开了“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同学们都忐忑不定,不知下放插队往何处去?10月下旬学校发放了《芜湖市中学生下放(皖大附中)安置分配表》,这张《芜湖市中学生下放安置(皖大附中)分配表》就成了我们的中学“毕业”证书。

            从1963年9月1日我们入学皖大附中到1968年12月2日离校下放插队农村,按常规算那年我十七岁应当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                   

            11月初我拿着《芜湖市学生下放安置地点(皖大附中)分配表》和最要好的同学S、j坐在皖大附中操场的草坪上,懵懵懂懂地鬼使神差的选中了广德县花鼓公社王村大队王村生产队作为我们下放的地点,1968年12月2曰成了定格在我生命中的刻骨铭心曰子,结束了在皖大附中五年零三个月,一千九百多天的日子,其中蹉跎了八百多天,在皖大附中我见识了文革初期的荒唐和无奈。

              十二月二日早晨我们在芜湖体育场集中,乘坐敞篷汽车开往广德县花古塘集镇(化古公社)。妈妈赶往体育场送行,那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妈妈脱下带着自己体温的围巾爱怜地给我围上,叮嘱我:“自重安全、一路平安!”那天也是我最亲爱的外祖父(爹爹)逝世出殡一个月的曰子,在送别的锣鼓声中,妈妈泪汩婆娑地目送着长长的车队驶离出了体育场。

            我们下乡插队的二十天后(12月22日),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已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下乡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的最高最新指示发表了,于是为时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愈演愈烈,我们的人生轨迹中刻下了“知青”的记痕。

                  缘于姓“R”

            缘于姓R ¥    1968年12月2曰我们被下放到广德县花古公社王村大队王村生产队,王村大队王村生产队是个偏僻的小山村,濒临白卯岭农场(上海市白卯岭劳改农场),与郎溪县和浙江长兴县(两省三县交界)交界。距离我们花古公社所在地的花古塘集镇有三、四十里地,这里不通公路,跋涉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还要翻过白茅岭。下乡的头一天晚上生产队按排我们住在生产队队屋里,队屋紧邻着生产队的牛棚,伴随着老牛的哀呜,我们第一次离家,那夜我们想家都哭得稀里哗啦,我们度过了一个无眠之夜。第二天我们来到公社,苦苦哀求公社主任把我们调整到离公社所在地花古塘集镇近一点的大队,颇费一番口舌后,我们被安排到东湾大队,东湾大队距离花古塘集市五里地,东湾大队有四个生产队,分别是东湾村(一队和二队),老湾村(三队)和益塘村(四队)。老湾(第三生产队)队长芮德普是一九五四年发大水时由江北无为县逃荒到广德县化古塘的,老湾村以周姓为主又叫周家老湾,芮德普是入赘周姓的上门女婿,亲不亲宗姓亲,队长芮德普执意要把我留在老湾村(第三生产队),我的同学S和J则被安排到了邻村益塘村(第四生产队),这样则有了我在老湾村的故事。

                  启方嫂子之死

            启方嫂子之死¥      启方是我下放在老湾村的好朋友,他是老湾村的化古中学老三届回乡知青。1969年3月的一天,启方的嫂子和同村一个叫王XX的靑年男子在屋里被“捉奸”(故事情节有好几个版本),也许就是在屋里促膝谈谈心,那年头“与人斗其乐无穷”,变了态的人们卑鄙地以揭撕他人隐私为乐,来填充对“性”饥渴的“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

            那天晚上,东湾大队民兵营长陈XX召集老湾生产队全体社员在队屋就“反动的资产阶级生活作风”召开了极其荒唐的批斗大会。那种场面我从未见过,“批斗”大会上,在“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要斗私批修”的语录声中,人们七嘴八舌的津津乐道地“陈芝麻烂谷子”抖了一罗筐彼此的隐私,启方的嫂子羞于无地之容。第二天,启方的嫂子就在自家屋里上吊自缢了。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恐怖凄悲的场景,那时我刚下放到老湾村才三、四个月,启方的嫂子在我的印象里是个腼腆的、文静的、标孜的、断文识字的女子,可怜丢下了她的六十多岁的母亲,还有一个四岁的儿子。这是我刚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就被现实的撞击,从而对社会产生失重感。启方的嫂子之死让我记住了那个时代的绝望,那口与时代绝别黑色棺材的画面,深深烙在我的脑中。

                    失落中的惆怅

            失落中的惆怅¥    下放的最初几个月,我们“偷”鸡“摸”狗,从花鼓塘一誓节渡一广德一浙江泗安一长兴到处闹腾,起哄誓节渡饭店,捣乱在广德县中学召开的广德县"两干"会会场,在广德县城大街上偶遇6408部队130师师长于永贤,我们直呼其名。深夜栖息浙江泗安废弃的砖窑,在浙江长兴县城每人裹夾着一条浴室的浴巾疯跑……那是洪荒年代我们对失落的惆怅,是对社会的失重,是对现实的发泄,是青春"荷尔蒙"的膨胀,是青春岁月的蹉跎。

                打捞东湾记忆¥        从城里到乡下,生活中遇到诸多的很不适应,当时农户家都没有水瓶,农民从来都是喝生水的,我不习惯喝生水,于是从来不喝水,只是在口渴难耐时喝点生水,以至于后来我得了肾结石,这是后话了。我们用水就是用小水桶从水塘拎一小桶水,村里有两口水塘,一口大水塘是供村里人用水的,另一口小水塘是村里人洗浣和放牛的。我们的知青屋离村里的小水塘近,我们就近在小水塘拎取吃用水,后来村里的回乡知青告诉我,村里两口水塘取用水是“内外有别”的,我们才到村东口的大水塘取水。

              下放农村对我们来讲“进出口”都难,“进口”难(吃饭),要自已烧饭,我们没有菜没有油,只有咸盐。农户们烧饭是要上山砍茅草和柴禾,我们都是就近砍些茅草和树枝堆在灶台前,遇到阴雨天灶堂里的柴草燃不了,弄得滿屋都是烟,烧个饭弄得成了大花脸,烧的饭多是夾生,只能将就着沾着盐水下肚。“出口”(如厕)也难,当年芜湖市大街小巷的厕所也都是旱厕,蹲坑下面一溜沟,里面积滿了屎尿,由农村人定时来掏粪的,上厕所都得学会憋气。我们村里的农家茅厕则是由一口深埋的大缸,上面搭了两根毛竹作踏脚,没有男厕和女厕之分,茅厕是没有门的,好在我们男生能随便找个野地解决一下,女知青如厕就相当尴尬了,她们如厕时只能轮流站岗放哨。

            当年回乡知青把“城镇文明”带到了乡村,他们鼓躁为了解决冬天村民的洗澡需要,要求村里搭建了一个澡屋,所谓澡屋只是个二平米见方的小草屋, 澡屋内置放了一口大锅,锅灶下烧火,村里的人不定时地烧水洗澡,生产队的回乡知青在冬日隔三叉五地挑水烧水洗澡,他们都跟我提前打个招呼,我和他们洗个头澡(第一个洗澡),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村里男人先洗澡尔后再轮到女人洗。

            村里农家的前面和后面一般都有小院,各家都用细毛竹扎成篱笆,白天劳动力都下地干活了,村里就只能见到“篱笆、老妇和狗’”,农家的狗见到陌生人就吠叫撕咬,足实令人讨厌,尤其我以前一直很怕狗的,狗就是邪门,你越是怕它,它越朝你吠叫,甚至追着你撕咬,真是人怂被狗欺。

                          随筆

                      德良的故事

              德良的故事  (文/同学、插友S先生)      ¥那年头把“成分高的”人家都弄得“低三下四的”,没有尊严,没有自信。我们益塘村的德良是老高中生(五十年代的高中生),据讲他曾在原藉的银行工作,一九六零年被精简回乡的。他平时沉默寡言,眉宇间总是流露出那丝丝郁伤,他一米八的个头,仪表堂堂。然而近40 岁的他却一直没“说上人”(广德方言:没结婚),原因就因为他家的“成分高”(他家富农成分)。一九七一年年底的一天, 清晨我还在睡觉,同屋的J急匆匆地跑来说:“德良抓起来了”,我连忙起床,只看见对面青年村的机耕路上停着辆吉普车(这可是益塘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居然还有小汽车开到村子边上)。德良的家在益塘村后面,我跑到他家门前,只见门口已围了好多人,几个基干民兵已用绳子拉起了警戒线不准人靠近,几个公安人员在抄家搜查,只见他家客厅里堆着一些“可疑”物品,有盒子、箱子、包裹堆得一地…… 看不出是些什么。村里人告诉我德良一早就被县公安局拷走了,他的家人也都被带到大队部去了,众人七嘴八舌地讲“他是美蒋特务”……讲“他过去在银行贪污被查出来了”等等…… 就是这么个平时唯唯诺诺、诚惶诚恐地大气不敢出的人居然是“美蒋特务、罪犯”被抓起来了,不可思议! 不久我们上调回城了,后来从插友那里了解到案情的“真相”,原来他给当时的公社领导写了封匿名信,发泄内心对现实的怼怨。大致内容:“是现在的姑娘宁愿嫁40岁拎包的,不愿嫁20岁扛锹的,还有些是反映农村青年的人和事。”后来德良被判定为“攻击”社会主义的现行反革命罪,被判了刑,被送到淮北的劳改农场,一九七四年我和同学、插友R曾回去趟东湾,听说他刑滿已在那里留场就业了……  荒唐年代里的人就是如此的无奈!

                    可爱的“大活宝”

            可爱的“大活宝”  (文/同学、插友S先生)      ¥ 刚到插队的东湾,又来了一位芜湖“十七中”的插友姓“刘”名“明”,刘明身穿米黄色的裤子,蓝色的上衣,一顶草绿色的仿制军帽扣在头上(当年若有一顶军帽戴在头上是超级气派的),刘明时时刻刻都把帽子扣在头上(连洗脸时也不脱帽),让人联想他就是“秃子”,村里人都讲你们街上人怎么也有秃子?

          刘明(绰号刘秃子)为人老实、单纯、热情,时不时的像个“大活宝”,他一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他的经典的动作就是弯着腰,两只手不停地拍屁股,嘴里不停地嚷着:“面、面”……刚开始我们不知其所云,后来才知道他在夸你说得对,对极了!

            老实人有老实人处事处人的表达方式,也曾看到他发脾气。有次我与他在田埂上相向而遇,他不理睬我,还瞪着我叽叽咕咕地说了一通(不知什么事,我也一头雾水)。后来他一直不在生产队,再后来我们上调回城了,听说刘明后来上调到地质队工作,2010年我们几个插友商量回东湾村去看看,试图联系他,结果一直未能联系上。

          这么多年我们插友聚会还时常提到这个“大活宝”刘明,刘明你现在好吗?祝福你……

                     

             

                    见识到了“牛脾气”

          见识到了“牛脾气”  (文/同学、插友S先生)        ¥ “羸羸老牯牛,默默数春秋; 田里禾苗壮,一步一点头。” 自古以来人们都以淳朴温顺、任劳任怨来形容牛的优秀品质。但是在我插队时的一次偶然,让我看到了牛还有着它的另一面,现在想起来还蛮有意思的。

            一天村里的小牧童告诉我:到了傍晚的时候你要想把牛拉到田里去,牛是坚决不去的(牠认为是要牠再去干活)。我当时就觉得不可能的,牠怎么会呢,我就不信这个邪,我让他下晚收工时把牛交给我来牵,看牠会不会跟我“顶牛”。于是到下晚收工的时候,我牵着牛,开始我牵牠到哪牠就到哪,但当我牵着牠到了村口,还继续往村外走时,不对劲了,它不走了,我试图再拉牠也不行,真的牛脾气上来了,还时不时地瞪着双眼,愤怒的望着我,弄得我还真有点胆胠,几经僵持,最终还是让“牛大哥”牠赢了…… 好多年过去了,想到这个事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从牛身上看到了许多让人敬佩和感叹地方,同时还多了对牠这份“犟”的个性尊重…… 看来世间万物都有灵性、有个性,善待尊重动物也就是尊重和善待人类自已。

                  村里有个抗战老兵

        村里有个抗战老兵(文/同学、插友S先生)¥    那年 插队伊始,生产队按排我们吃“派饭”,轮流在村里一家家轮流吃饭。记得那天轮到我们在村东头老C家吃饭,老C的“堂客”热情好客,老C倒显得有点拘谨寡言少语,老C持“江浙”方言的普通话。老C有三个孩子,大的男孩与我们年龄相仿,两个女孩依次略小一些,那天老C的三个孩子和“堂客”都没有“上桌”吃饭,弄得我们怪不好意思的。

          老C明显的与村里人不同的口音,我的第六感觉他就有“故事”。后来我听村里人讲:老C是六十年代初,单身从江苏流浪到广德化古塘东湾的,在这里打打“短工”,糊糊“肚皮”,村里人看老C还蛮“实在”的,就有“好心人”凑合着他与益塘村的一个寡妇组织了家庭。

          那年头“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注意阶级斗争新动向”,村民们的猎奇心态,对一个“外乡人”会格外的留意。有次在田间干活“歇畔”时,有一架飞机从空中掠过,老C情不自禁地讲:“我也坐过飞机的”。这句话让老C的麻烦缠身了,让他吃尽了苦头。

          有人向大队干部汇报,那年头公社书记、县委书记也坐不上飞机的。于是公社、大队对老C进行了审查,老C交待他自己曾经当过国军,抗战时被空运到湖南打鬼子时坐过飞机,解放战争中老C当了逃兵,以后一直流浪,直到后来在广德花鼓东湾落脚成了家。

              这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而挖出的“国民党老兵”,这以后老C的日子“不好过了”,经常与“地主、富农、坏分子”一道被批斗。记得一九七0年初“一打三反”运动,我参加了公社组织的“深挖学习班”,“学习班”结束后第一个政治任务就是抄老C的家,我当时觉得相当的尴尬。我觉得这一家人很不错的,这种“抄家”举动欠妥的。

                为了满足我对老C的“好奇心”,我常常主动地与他聊天,想打探他的故事,老C不愿意多讲他的过去事情,但有时还不时地透露了一些关于他作为国民党老兵抗战时飞到湖南与曰本鬼子打得很惨烈的故事。当时我很纳闷,打日本鬼子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你们国军也打鬼子?!由于这种惯性的思维,我没有深入打探老C当年在湖南战场打鬼子的故事,甚而认为老C在扯淡。现在我们才知道国军是面对日本鬼子正面战场的,湖南就有惨烈著名的“常德会战”、“长沙会战”,而老C忽许就是“常德会战”仰或“长沙会战”的幸存者。

          老C的大女儿是个小家碧玉型的村姑,她那淳朴羞涩的微笑,一直在我多年的记忆里,感谢她当年对我的真情流露。

              四十多年后,我随插友回了趟东湾益塘村,得知老C这个抗战老兵穷极潦倒,当年没钱治病于一九七九年病逝了。老C的堂客也逝世了,老C的儿子还在益塘村务农,他的两个女儿已嫁到他乡了。

    注:(l)息畔:广德方言干活中途休息的意思

        (2)堂客:广德方言老婆的意思

                “死神” 饶了我一回     

              知青屋的倒塌¥      刚下放时,生产队按排我们吃派饭,我被安排吃住在王安平家,王安平家在周家老湾东头的小湾里,小湾只有两户人家,我住的王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姑娘,分别叫安平、安富和安珍。后来我在老湾周启家家也住过,再后来国家拨款知青安置费每人180元,生产队为我们三知青(李宝富、刘民和我)在老湾西头的高屋基(村)盖了间知青屋,那间知青屋我们没住几个月,屋的山墙就塌了,那天所幸没有伤及到我,我眼见那屋的山墙轰然倒塌的,把我的床轧塌了,平常我总是爱躺在床上看书的,那天鬼使神差的我坐在门口的小竹椅上看书,要是躺在床上看书就被轧死了,死神饶了我一回。

               

    残存的当年“知青屋”,唯变的是“茅草屋顶”换成了“瓦屋顶”。

                      那年的“双抢”

                赤曰炎炎似火烧的"双抢" ¥      下放一年零九个月的曰子我参加了两个"双抢",我很幸运1970年9月20曰第一批上调回城了!我参加了1969年和1970年两个"双抢",所谓“双抢”就是在"三伏天"既要抢收又要抢种,就是抢收早稻和抢插晚稻。为了避开三伏天的高温都得披星戴月地干活,那时自己还得烧饭,没有菜吃,在别人家自留地里顺手“偷”摘点辣椒,放点盐没有油,就这么在饭锅里蒸蒸,就着盐水辣椒吃了好几个月。晚上就在水塘里洗个冷水澡,以致于次年的(1971年)秋冬我打了好几场摆子。“双抢”抢种时,要顶着热辣辣的太阳,脚浸泡在滚热的稻田里打秧草,还要遭受蚂蟥的叮咬。抢收时为了避开高温,我们三更半夜的下田割稻子,有时稻田里时不时会窜出一条蛇来。割稻子时还冷不丁被镰刀割破了手指,我的左手无名指还留下了当年的伤痕。知青"双抢"那杯酒喝下去了,这以后什么样的酒都能应付了。

    那年的工分本

                      冬日的东湾

            冬日东湾¥ 1969年的冬天,那场大雪普天盖地下得天昏地暗,那叫真正的农闲,家家户户闭门,倦缩在火盆边。

                    闲暇涂鸦小诗一首:

                        冬日东湾

                呼啸而来的北风

                    像一把刀子

            在老湾的脸上刮来刮去

                  大地显得贼静

                    阵阵松涛

              任雪花亲吻自已的脸颊

          炊烟弥漫在光秃秃的枝头上

          冬日的农人蜷缩在火盆边

                待到来年春风乍

            一切又升腾绿色的憧憬

              1969年腊月大雪天于

          广德化古塘东湾大队老湾村

                    知青生活随笔

          天寒地冻的车站 ¥            1969年农历腊月,下了十几天的大雪,据当地老乡讲这有头十年没有见过的大雪了,广德到芜湖的汽车停开了,没有办法回家了。那天老天放晴了,我步行到广德县城,因为雪天客车减少了班次,我背着三十多斤米,不知道是怎么捱到广德县城车站,车站里挤满了急盼着回家过年的知青,公路结冰交通局通知为了保证安全,客车暂时不开了,这下子炸锅了,车站里的知青闹翻了天,那个夜晚天寒地冻,知青们从附近的饭店弄了些烟煤,烧了个火堆,大家围着火堆抱团取暖,那烟煤煍得车站候车室乌烟滚滚,我们个个脸上煍得皴黑。在广德车站呆了三天两夜,三天我只吃了三个馒头(二两一个的),喝的是车站的自来水。我带回家的30斤口粮(用裤子把两头扎紧当米袋装的),一直没敢动用。:

            亵渎与荒唐¥    1968年10月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批判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全国上下处于大批判的疯狂。刚下放到老湾村的那天晚上,我到屋后小解,黑咕隆咚只隐约看到有个人跪在池塘边,吓得我尖叫着跑回屋里,老乡闻声赶来,只见一个稻草人挂着"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大牌子跪在屋后的池塘边,原来是那天下午公社贫下中农造反派摆设的“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的稻草人跪在池塘边。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就这样被亵渎侮辱,荒唐之极!

          月黑风高的夜晚 ¥ 那年头每天都要向伟大领袖进行早请示晚汇报,早请示在田间地头,晚汇报在生产队的队屋里,我们的知青屋到生产队的队屋要经过一大片坟地,那是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我只身一人前往生产队的队屋参加那天的晚汇报,不知怎么就鬼使神差地跨进了那片坟地,我深一脚淺一脚地在那片坟地里转悠转悠,转悠了好多圈,就是转不出去,那坟地里星星点点的萤光时隐时现,儿时外婆讲的鬼故事油然浮现,直到听到犬吠声,我才折回村里,那一晚我被吓得三魂丢掉了两魂半。

          寻觅慰藉¥    那年头我们几个知青插友经常聚在一起,吟唱"满江红"、三套车"、."国际歌"•••'••不知谁弄到一本“中外民歌一百首”,我们穷开心地传唱,还恶作剧地把歌词改写了来传唱,故意调侃恶作剧,在歌中寻觅慰藉,发泄心中的忿满。记得把一首新疆民歌填词:"美丽的姑娘见过万千,唯有你最"耐歪",你像天上飞的黑乌鸦,你像地上爬的赖哈蟆,滿脸的大麻子,吓得我一哆嗦,天啊,姑娘啊!"见到女知青时,唱的格外带劲。还把一首前苏联歌曲拿来填词:"假如在节曰里有几个穷学生,悲惨地聚集在一起,让我们回忆那愉快往事,唱起了快乐的••••为我们的前途,让我们干一杯,再干一杯。"唱着唱着,有时会喝的酩酊大醉。我们还把当年一首"远飞的大雁",歌词改为:"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个信儿到家乡,远方的儿女想念家乡的亲人。"唱着唱着,思念亲人的我们都泣不成声了。

            197O年5月我们下放的广德县花鼓公社疯传着"南京知青之歌",据传此歌在莫斯科广播电台(当年的敌台)播放,作者是南京知青,差点被枪决,后被判了10年徒刑。下放郎溪县东夏公社的我们附中的同学到广德来玩,传唱了这首歌,他们是下放江苏省溧水县(毗邻郎溪县)的南京知青教传唱的,我们很快都学会了并传唱开了。当时大队公社召开知青会议,往往由一人哼唱,便群起而和之,很快就汇成了大合唱,这首歌一问事就得到广大知青的共鸣,大江南北的知青们奉之为《知青之歌》。歌词是:"蓝蓝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我可爱南京古城我的家乡,长虹般的大桥直耸云霄,横跨长江威武的钟山虎踞在我的家乡.。告别了妈妈,再见了故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巳载入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未来的道路多么漫长,多么艰难,生活的脚印深淺在偏僻的异乡。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沉重的修地球是光荣而神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们的双手绣红地球,开辟宇宙,憧憬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我还算是幸运的,这首"知青之歌"伴随我4个多月,唱到1970年9月20曰,我幸运地作为芜湖市的第一批上调学生回城了,结束了我的知青生涯。

                              命运的拐点

          唏嘘同学、插友S的遭遇¥      1969年4月2日(清明节前两天)插队邻村(益塘村)的我同学、插友S,在田间劳作中不慎被锄头扎破了左脚后跟,生产队急忙派人把S送往化古公社卫生院,当年下放化古公社卫生院的浙江医学院教授梁医生(当时据传梁医生曾是国民党军医)在公社卫生院坐诊,梁医生把S的左脚跟筋挑开,把扎断的筋缝合了。梁医生唏嘘不已,他讲如果S你再来晚一些,S的左脚扎断的筋缩回去缝合不了就造成残疾了。 S不幸中的幸运遇到了医术高超的“国民党军医” 梁医生。否则S的命运要改写了!

                  我又与“死神”擦了一回肩

            ¥ 1969年端午节生产队放假,同学、插友S因脚受伤回芜湖了,闲得无聊,几个插友提意“爬车”去广德县城诳诳,我们在化古塘街口爬上的那辆汽车不到广德县城,而是拐弯开往白茅岭方向,慌忙中我们纷纷跳车,跳车时我摔倒致锁骨骨折,事后我谎称“骑牛”摔伤的(怕挨骂),那次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当时如果摔倒的姿势是头着地,那天我就命殇广德花古塘了。当年广德县医院骨科医生是芜湖一院的下放医生(芜湖一院下放到广德县的),印象中是吴姓医生,吴医生急忙喊来同院的两个青年医生配合给我治疗处理,在吴医生的指导下,两位青年医生把我摔断的锁骨“拉平合拢”,吴医生在旁边爱怜地说:“很疼的呦,忍不住你就唏,没关係的!”那疼痛就是让我体验了一把重庆“渣窄洞”集中营的酷刑。吴医生给我处理打了石膏,吴医生讲:“小鬼你万幸啊,倘若你不是肩膀落地,头部或颈部落地你不死也瘫痪了。”感谢上天的庇佑!谢谢当年芜湖一院(下放到广德县医院的)吴医生!算起来吴医生今年应当有九十多岁了,大恩人吴医生您还好吗?祝福您!

                   

                    祭奠那些“永不瞑目的灵魂”

            我讲的“故事”,并非杜撰的。那是1970年的4月的一天,一辆装运木材的大货车,有位知青“爬车”搭乘了这辆车,该知青坐在堆得高高的木材上面,汽车盘延着山村公路一路急驰,上坡下坡……在一个下坡地段时为避让迎面而驶的汽车,货车急于避让冲向公路边,公路边架设的广播线正巧割在那位知青的头颅上,汽车急驶的巨大冲击力,顿时割下了那位知青的头颅,据说货车司机师傅还未曾发现,汽车到目的地才发现了一具没有头颅的尸体,而在事发地段则发现一颗血淋淋的头颅。惨!讲不出口的故事。

            一九七O年的夏天,繁昌县X村某生产队防汛挑圩,一位女知青挑着一担土上圩霸,也许是“出力”的过猛,致使她的短裤(松紧带断了)脱落了,顿时她的“隐私”暴现,这位女知青 羞辱难当 ,无地自容,随后选择了跳河自杀,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

          一九七零年六、七月间, 一个恐怖的消息在我们知青中流传,说是“乌龙山”某地发现了血迹斑斑的女人衣裙、毛发和尸骨,后查证是一位失踪多曰的上海下放女知青,那个“草菅人命”的年头,刑侦手段也落后,她是被“野兽”还是“……”糟蹋致死的不得而知,我们也没法知晓下文。

          还有一位一直没有捞到上调机会(家庭成份问题)的绝望知青,选择了与这个世界的绝别自杀身亡,他没能等到“知青大返城”上山下乡运动的“流产”……

          纪念“五十周年”之际,借此祭奠那段磋砣岁月以及那些“永不瞑目的灵魂”。

                   

                        命运“进行曲”

              一九六九的夏天老天连降特大暴雨,我家大菜市德仁里全部淹了,我们都借住在小学校的教室里。还没过汛期,那年的"八•一三"(因为与历史上的“8.13”同日故记忆尤深),我和同学、插友S冒着酷暑赶往广德化古塘东湾大队参加"双抢",当时的宣城双桥被洪水冲毁了,我们搭乘的便车只能抵达宣城县城,在宣城县城我们摆渡过了河,徒步从宣城双桥走到广德化古塘,夜幕降临时,我们实在饿了,洪林桥公路边有家饭店的老板娘把她家剩下的锅粑铲给我们吃了,半夜我俩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公路边铺上草蓆,就地打盹眯了一会。渴了就喝公路沟渠里的水,第二天早晨我们发现那个沟渠里的水就是泥巴浆水。

            1969年的六、七月,老天“泪飞顿作倾盆雨”没完没了的嚎,我锁骨骨折在家养伤,心情倍加沮丧,奶奶花了二毛钱带我在寺码头"小铁嘴"处算了个命,“小铁嘴”的名声当年在芜湖市闻名遐迩,但是那个年头的这些事都是“地下”进行的,否则要触霉头的。"小铁嘴"家在寺码头下二街小学对面的二层小楼上,奶奶带我悄然而至,问了我的生辰八字后,小铁嘴当刀直入地叙述:“你八子蛮硬……近两年时运不佳,尤其今年你破了相(当年我扒汽车把锁骨摔断了)……来年的八月十五以后,会转好运……你以后是吃文化饭的……”当时我只权当花二毛钱来慰藉自己。真不是“瞎子瞎随嘴踏”,还真灵验,时间到了来年(1970年)的中秋节,那天是阳历9月15曰,我接到了广德县革委会招工办发的“上调”回芜湖的通知书。我是9月20日回芜湖的,当时我是芜湖市下放学生上调回城的第一批,当年第一批上调回城的任务下达得很唐突匆忙,当时农村的大队、公社干部乃至城里的干部、公职人员以及整个社会没有思想准备,还没有缓过神来(当年的通讯条件落后,挂个长途电话还得到县城邮电局去),托关系开后门还暂缺时间和空间的备胎,我们大队原先按排第一批“上调”的是我的同学S,他在例行“上调”体检时因曾患过中耳炎“耳膜穿孔”,他在“体检关”被淘汰了。我是在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通知补录的,我忐忑地参加了“上调”体检,为吸取前列的“教训”,广德县医院我在插友们巧妙的“掩护”下,(当年在等候体检的时候,我听到广德县医院两位“体检”医生私下的悄悄话,大意是“上调”还要体检,那么当初“下放”时怎么就不要求体检呢?!)应当是广德县医院“体检”医生“怜悯”我们放了一马。我闯过了体检关(近视、锁骨旧型骨折等)我是很幸运的。我上调到长航芜湖管理分局,以后我在长航的驳船、客轮上分别干过水手、加油工、客运员,后来碾转调到公司“坐机关”。这也是圆了算命先生“小铁嘴”讲得吃"文化"饭吧。

                            后记

            “后知青年头”,我们又狱历了曲折,扛住了社会转型的阵痛,“下岗分流再就业”我们饱受了幸酸,参与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砥砺奋斗,亲眼欣喜地目睹了中华凤凰的涅槃。

            文革“上山下乡”我们失去了高等教育的机会,1977年我没有参与“挤独木桥”的高考,从1985年开始我“赶潮头”参加了成人自学考试,当年我还在船上工作,利用“工余”时间“死记硬啃”,没有上辅导班(课)的机会,两年时间拿下了“統计大专”文凭,1987年我调到轮船公司机关后又攻下了“中文古汉语”大专文凭,获得了自学考试的“双大专”文凭,圆了我的大学梦。

            我 有幸在有生之年参与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大业,改革开放头二十年,在那“火红的年代”,我们且为生计且为事业,上下求索,见证了长江航运的“兴衰”。“知天命“之年又遭遇“社会转型”的央及,2001年百年长江客运停航,企业实施“下岗分流”再就业,我在芜湖日报社、街道等处打工,在为生计的尴尬日子里饱尝了人间的“炎凉”……

            走进了新时代,我们退休的岁月沐浴着中华盛世的阳光和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回忆和反思从前,为的是更加珍爱当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正朝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迈进,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

                                    2018年12月2日

                         

           

     

    缅怀过去 珍爱当下

    缅怀过去 珍爱当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缅怀过去 珍爱当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yz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