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妈·共读琐思】附会旧知的时候,通常并不自知

【熊妈·共读琐思】附会旧知的时候,通常并不自知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21-04-14 07:18 被阅读0次

    【熊妈·共读】通过两本书的对比发现的……不仅仅是异同点,还有思维模式的不同:

    附会旧知 or 发现新知?

    看见“相同点” or 着重“不同点”?

    想要“有好处” or 侧重“有帮助”?

    当发觉自己常常冒出“这不就是……”的念头时,被提出“这是在偷懒逃避耍滑头”当然很难堪,但对比与有更好的改变的可能性

    也很值得了,不是吗?[调皮]


    侯蕾语写,2021-04-14 06:51:53

    今天中午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提出了我们对正面管教这本书共读计划中一些隐含的想法,比如说周蕾会提到虽然他按照我们大家的建议开始读这本书了,但心里忍不住会对他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觉得没必要这样去读啊,因为自己以前已经知道过很多了,不管是听你们说还是看待的,很多文章都已经大概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那还有必要这样一字一句的去把这本书读完吗?

    这种想法会影响到我们读书过程中自己的投入度和对它的理解,周蕾自己也讲到这本书知识点很多他的方向比较分散,所以自己觉得不是特别舒适,但其实这种不舒适感究竟是因为书本身的问题,还是因为我们预先带了自己这样的观点才会感觉的。

    如果已经有一些预设在读书时,不由自主的就会带上这个不由我们自己去控制它是潜意识加工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是第1次读这本书呢,如果我们对一种新的跟我以前的不同的管教方式充满了好奇,那会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人家都强调空杯心态强调一张白纸会更好,画画都是因为如果我们预先没有预设可以把自己放空,那么你接受很多东西的时候就处于一个完全接纳的状态,像块海绵一样,如果里面已经有一部分水,那么能够吸收的就有限。

    为什么会谈到这个话题呢?其实来自副会就职这样一个行为表征所呈现并且被发现的状态。

    因为今天我们读的内容当中有一部分是阿德勒的几个基本概念,那既然都是在讲阿德勒,而且这里已经明显提出了,所以我们就要对比一下,在战略管教礼盒非法用的武器里,不同的两本书,它是如何呈现一个理念的几个重要概念的。

    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当一个孩子行为不良时,他通常是在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说实话这一部分没有觉得有特别明显的对照,它可能会是一种融会贯通,就是在整个的感觉里面指导都是一致的,但是怎么细细的一一对应,其实挺挑战的。

    当时就有小伙伴说这里面提到的是自我评价体系,并且冯华还讲了三个特别棒的例子,来表明他所理解的自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内心自己状态是自尊的,那么他就不会轻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如果前一刻很多人夸就觉得自己很自私,后一刻别人都说我做的不好,我马上就是情绪低落,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是自尊吗?这是很明显的他尊呀。

    我们怎么样成为一个自尊的人,其实也就是把别人都看作自己的伙伴,在他一开始觉得那个例子被领导批评的过程当中,自己一直在说他是我的伙伴,这样一个简单的小行为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因为把他人看作自己的伙伴,所以他在说很多跟我意见不一样的东西时,我不会认为是针对我的,他只是在客观陈述他所看到的一些东西。

    包括后来周蕾在讲的时候,因为我们会有些观点探讨嘛,他就会说到我还是想说一下刚才我说那个事情,但不是因为我想说我自己是对的,这不重要就是错了也没关系,可是我想要让自己能够对他有一个清晰的概括和理解。

    这个态度真是太牛逼了,为什么就是说呢,如果我们争论一件事情只是为了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事情的结果,就几乎已经注定只有成败两种,那赢的人当然觉得内心自信满满,但是如果一个人输了一定会有一种情绪上非常有压力或者说很不舒服的状态。

    可是如果我们想的是我只是要把这些事情讨论明白,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现在还不清楚,但一定不是千万不能让我自己输这种心态在作祟,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看见更多不一样的风景啊,这是真的。

    因此我们大家在分享探讨的时候,就有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这件事情的本质,比如说周蕾会认为所谓内在评价体系不就是自我接纳了,但不用到不就是什么什么的这个词时就很有做提示的,我就会知道我们是在不会,就只因为他就像一个标签一样贴在不会就只这个思维模式上。

    不过想想他通过一个标签来确定某个人的思维模式,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富硅救治呢?因为现在这种规律还是存在的,所以如果有这种可能,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探讨,就像一开始说周累的时候,他可能还没有把他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我也不能确认,我要把他的意思跟他呈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在不断的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当中去核对。

    这里提到了赵周老师经常讲解赴会,就只这个概念时用到的例子,披萨和大笔干肉,当我们第1次吃披萨,会认为这不就是大饼盖肉吗?当然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啊,可能也会博大家众人一笑,我觉得这种归纳还挺有意思的,挺相似的。

    从食物的角度,披萨和大饼干肉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他们都是碳水加蛋白质,上面还有都会放蔬菜,看起来确实形势也很像,状态也一样,但是他们真的就一样吗?为什么披萨就叫披萨,而且会卖到几十块钱一张,而大饼干肉却没有做详细的名字,还通常比较便宜呢?

    如果我们只把视线聚焦在他们一致的地方,那么很容易得出,不需要再做细致的研究,现在这样就可以了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想要知道披萨和黛比盖柔之间的差别究竟在哪里,他们是不是真的是一回事,还是只是看起来像而已,我们就需要更多细致的探讨复会,就知最大的问题在于想要省力省到我已经阻隔了发现不同之处的可能性。

    就好像周蕾自己提到那个案例,当他用这不就是我知道的什么什么东西来看待一件事情时,其实就已经阻碍了自己深入了解他的机会。

    就像是在遇到一个新事物的时候,主动关上了自己面前的这间大门,如果关上这家大门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仿佛我们观察的是潘多拉磨合那么也没有问题,可以非常坦然,但是关上了认知不同事物的大门对我们自己来讲其实是种损失,因为你没有机会见到更多更精彩丰富的风景啊。

    更重要的是有好处还是有帮助,这些都是无意识之间去做出的选择,所谓好处者只是看起来让我们觉得省力一些,甚至有的时候会倾向于逃避,因为你不需要再付出很多努力去做某件事情,你能说他对当下的我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吗?啊,其实还是有的,就是省力嘛,就是不需要去化工思考嘛,但是从不思考的这个角度来讲,人并不是在进步呀。

    因此我们在讨论一件事情要不要做一个行为对我是否有利很重要一个标准是看我在做的这个行为之后,整个人有没有成长,也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也会增加更多的技能,甚至有没有看在这个社会的时候更加愉悦一点,这都可以当做标准。

    其实赴会就只用以前大脑中心形成的图示来解读遇到的新鲜事物,对于大家来说依然是有一些作用的,因为大脑喜欢偷懒,他喜欢在遇见一些问题的时候,用非常轻松的模式去处理。

    说起来最近几天好像经常会谈到很轻松很容易这个话题,比如像前两天写的破坏比建设更容易,又好像之前我们会提到说别人不好很容易指责他人,很容易很简单,惩罚是不想教就会的。

    其实还有一个层面,就是以前我们说快乐教育的时候,孩子们都喜欢,或者说习惯性的就先要享受感官刺激,他们觉得这很快乐,是因为这种快乐本身成本不高门槛不高,但是它所能提供的能量提供的自我效能感也是非常有限的,当一个人习惯于这种简单轻易就可以获得快乐的时候,他就会沉溺其中,而不愿意付出其他的努力去享有更多更高级快乐的可能性。

    但是并不是因为更高级的那个快乐对他来说不好不重要,而他还没有机会去感受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感受过就轻易的下结论说,我不喜欢这个东西,这就是5段了。

    所以人为什么活着,我们的人生只有那么几十年,飞快的如白驹过隙,那活着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呢?我很喜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没有看见没看过的风景,遇见不一样的人,了解不同的想法,之所以这个东西很好,是应该是没有劲头永无止境的,他不需要说什么时候就已经足够了。

    包括我们现在让孩子去上学,为什么要上学?只是为了获取以后在社会上打拼的一些技能嘛,其实这种技能以钱的私塾,甚至是工匠作坊里面,也可以的传授,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和以前的这些有什么差别呢?

    如果让我自己来说,我会认为学校教育是在为孩子们开一扇又一扇的窗,这些窗也许对他将来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可能开过以后后来又关上了,但是开过他看到过外面的风景,这就是最重要的生活,前两天我在朋友圈里把小熊一小时做了6个木制品的小实验,宇翔还在问我这些东西如何收纳,我说一个字人说的轻松,但其实我还并没有扔,因为我觉得这一期这个阶段带他做动手的小制作跟我的商课创客要做的这些是有非常大的关联的,而且可以他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去真的了解一些东西,那么这就是它起到的作用。

    它的作用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这些小叶做好以后放在哪收着,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但是其实在我们动手把它组装完成的那一刻,它的价值就已经实现了,并不是一定要摆在哪里显示这是一个作品才能够实现及价值的。

    又好像我们买很多东西一样,你买某件产品的时候,未必见的是要使用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在付钱的那一刻满足自己,想要拥有某件东西的心理状态,这看起来有点浪费,甚至是贪慕虚荣,但是人的需求本来就是多个不同层面的呀,有精神需求也有物质需求,也许在那一刻我们要满足就是这种看起来有点低俗的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也是需求,被评价为低俗的精确需求也是需求。我想起前两天我们在时间记录的群里,建培老师分享到的,他说没有所谓的恶性低级趣味,这种娱乐分类,所有的娱乐都是为了让我们身心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休息,而接下来会觉得更好,所以他们都是有益的。

    这样有说法我以前听的很少,人们总是告诫对方有些事情要去做,因为他对你有好处,有些事情不能去做,她对你没好处,我们经常对孩子这么说,但是呢,也会发现不管是自己还是孩子,有些不让做的事却总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诱惑力,动不动就想抓住机会去尝试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比尔提面临了太多次,他被人们赋予了某种神奇的魔力,正是因为人人都不让去做,所以这种魔力才越来越扩大化,如果我们认可他,我们就把它当做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那就没有必要特别要求他会被列为禁忌啊。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做的,我们就是有选择的人,此刻的时间分配给谁,我们愿意怎样的形式去面对他,都是自己此刻的选择而已,这选择权在我手中,即使做了也没关系,那只是当时我为了满足自己需求所采取的行动而已。

    忽然发觉是跟剑飞老师一贯采取的那种对云写作写或不写的态度,积极正向的鼓励,心情是完全内在一致的,因为没有什么不好,没有责备,不需要为做不好的地方感到羞愧,唉,这不是正面管教错误是学习好机会的理念吗?

    其实想想看本来也是我们做的事情,只是事情内容不同而已,就像我们接受的信息,也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对错,只是用在什么地方适合什么样的情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适用边界。

    为了表明夫会旧知和把旧知拿过来对比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把它加入其中,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用了乐高搭积木搭塔楼,这样一个比方。

    我们在搭乐高的时候,其实经常会看到别人某个部位做的非常好,做的比我们更加细节,如果我们不是照图纸所有人打出来都是一样的话,那这个时候我看到别人这个更好的一个角落,它可能不是我承保的重心位置,不是主流的建筑,那我能不能拿过来为我所用呢?如果你愿意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怎么为我所用就需要智慧了。

    因为直接把它挂在我城堡的边上,岂不是画的很不稳当吧,这也不是乐高的精髓所在啊,所以你要把这个塔楼加进自己的里边,那必然会改变原来自己承保一部分的设置,你要拆掉一些组件,然后观察这个新的塔楼跟我原来的组件如何能够契合搭配,才能把它无缝衔接到我的体系当中。

    正是这样一个过程,让我的整个城堡变得比之前更好,至少在我做调整的刺客是坚定的这么认为的。

    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没有进步,是否知道更多了感受更好了,或者对他人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但如果你想要做这一点,一定要先对借鉴而来的,这个部件和我原来的那个东西究竟哪里不同,他们之间有什么细微的差别,有非常清晰的认知,如果只看到相同的部分,那么继而带来的就一定是我不需要他,我没有必要因为他而改变,那么很快这个东西就会被我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因为他没办法取代我这里任何东西,没办法让我变得更好呀。

    可是你看看真的是他本身没差别对我没帮助吗?不是,只是我用这样一种想法认为他没差别而已,也就是说外界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我的想法做了一点点微调,一个东西立刻就从对我来讲,什么都不是,变成了非常有帮助的存在。

    所以这就是想法带来的不同,这也是我们自己愿意就可以做到的部分,因为它完全由我掌控,我的掌控感是很强的。

    这通常这也是最难的,你看我们在谈这么多以后,周蕾还是会坚持强调,这不就是什么什么吗,这个想法没有错啊,我们从来都没有说某个想法是错的,只是这个看起来没有错的想法,对我们接下来的行为会造成一些影响,这些影响有正向和负向的区分。

    如果我们是向着试试都会更好的去发展,这个角度,我们可能就需要选择其他不同的想法来完成自己的这个目标,这也是目的论紧密相关。

    秉持目的论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它能够时刻让我们清晰的记得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去,然后再指导行为,就会没有任何异议了,不必因为我选择了这个行为,抛弃了另外一个就感到惶恐不安,因为很多东西都可选,但现在的问题只是我能够用到的有限。

    我记得有一次去跟孟钢聊天,我们在食堂里面打饭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你看食堂里这么多琳琅满目的餐品,选择哪一个不选哪一个是你的自由,但是你可不可能把它们全部都买下来呢,不行,一来我们的钱不够,二来我们每天能吃的东西也很有限呀,你没有必要做这样的选择。

    那为什么还要看见不同的东西呢?为什么不是之前?哪几个在最初的地方看到就直接拿它走人呢,这也是某种选择了,不同的人他会选择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对我来说看见更多意味着我可以从中挑选资格,最适合自己当下的最好的。

    至于哪些是好的,这就是每个人不同的个人判断了,当我们看见有人跟我们想法不一样的时候,就可以从借鉴的角度参考他的选择标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要用他的标准来取代我自己的标准,我可能在这笔之后发现还是我原来的好,那我就可以非常安心的放下它,去到自己原来那条路,只是看起来也有不同而已,但如果我发现它的那个比我的更好,这是我自己的判断,那么我就可以加以借鉴,让它的更好变成属于我自己的东西,让我的整体更加完美。

    人是不是向着不断的完美在进发呢?当然这也跟每个人对于完美的定义有不同的想法紧密相关,但至少在此刻我很开心,我在看见一些跟自己原先想的东西不一样的时候,不是简单的去接受或者排斥他,而是把它拿过来跟自己的经验体系,知识框架做对比,让自己至少拥有了这种更好的可能。

    可能只是可能而已,它能够走向的方向有很多,最不济也就是跟原来完全没有差别,但是我却因为拥有这种可能看见了很多不一样的结局方式,这不也是对人生的一种丰盛吗?

    侯蕾语写,2021-04-14 07:16:02

    25分钟5400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妈·共读琐思】附会旧知的时候,通常并不自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zh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