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少生多爱――《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

少生多爱――《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

作者: 木质偶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5-12 22:55 被阅读7次

    周五晚去了电影院看了《何以为家》,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十二岁的叙利亚难民赞恩在黎巴嫩艰难生活的故事。我不禁想探讨生孩子的问题,一个孩子究竟是来到这个这世界上享受父母的疼爱,还是来承担父母的痛苦呢?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赞恩对法官说。

    赞恩的父母生了五六个孩子,然而却没有尽到照顾孩子的责任。赞恩只有十二岁,却每天都要送水,送煤气瓶,卖饮料,不能上学。他的妹妹只有十一岁就要被迫嫁人,怀孕导致出血过多而死,而他为了帮妹妹报仇,用刀捅伤了她的丈夫,被判5年刑罚。

    难道这个悲剧的造成仅仅是因为社会原因吗?当然,社会原因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是这个社会于无数普通家庭来说是难以对抗的。

    如果你养不起,你照顾不了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要生下来呢?

    很多父母其实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生孩子,他们只知道怀孕了就该生产,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生,不知道生孩子意味着要承担一种什么责任,这是源于无知。他们仅仅遵从动物的本能,传宗接代,对于这种父母而言,把做到让自己的孩子不饿死就当作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不是“抚养”孩子。若孩子遇到这种父母,是非常可悲的,连孩子都混混沌沌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来到这世界上。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被视若珍宝,为什么自己被弃为垃圾。赞恩的父母就属于这种类型,到最后也不懂为什么自己的儿子要起诉他们。有些父母并非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复刻到下一代当中,愚昧的父母也是非常可怕的。曾经有个故事,一个记者问大山里一个放牛的孩子为什么要放牛,他说赚钱娶媳妇,记者又问为什么要娶媳妇,他说生孩子,“生了孩子之后呢?”,“让孩子继续放牛。”天下父母谁不愿自己的孩子好呢?可是狭隘的思想观念限制了他们的做法,他们没有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没有想要子女去突破他们现有的生活。影片中的赞恩也被父母逼迫着成为他们现在生活的样子,而他们明知这种生活过得很艰辛。不能说赞恩的母亲对赞恩一点母爱都没有,只是这点母爱与残酷的现实生活相比,卑微得可怜。

    另一种父母则是把孩子当作劳动力,这也是中国传统观念上影响非常大的一个方面,这是愚昧。常言道“人多力量大”,达到“人多”的条件就需要生更多的孩子,在中国传统社会,无论贫穷富贵之家,都至少生七八个儿女,富贵人家自然有能力抚养,贫穷人家呢?不过多生孩子一起干农活罢了,所谓贫穷人家的“子承父业”,“承”的不过是生活的艰辛。这些孩子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重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疼爱。这种父母注重“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赞恩何尝不羡慕上学的孩子,然而干活却成为了他不可摆脱的事情,仿佛这些本应由大人干的重活就应该由他这样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承担一样。尽管承担了这个家庭的大部分重担,他听得最多的却是“滚开点混蛋”。在需要妹妹萨哈做出牺牲的时候,虽然父母是从家庭角度出发而做的决定,因为妹妹不嫁,可能全家人都要被扫地出门,但是女儿难道不是家庭的一员吗,家庭的幸福难道不是和女儿的幸福挂钩在一起吗?不能做到“以人为中心”,那么支撑这个家庭的存在是什么呢?仅仅是生存?这种没有意义的生存,最终让赞恩起诉了他的父母生了他。赞恩只不过是作为这个贫困家庭的牺牲品,不仅是他,还是他的妹妹萨哈,还是其他的弟弟妹妹,悲惨的轮回扼杀了这个家庭所有人的幸福。孩子,不是奴隶,不是工具,更不是随意抛弃的垃圾。

    第三种是爱孩子但却无能为力提供给他们一个好的生活的父母,这是盲目。这种父母伟大也值得歌颂,但并不明智也不可取。我知道这种父母甚至可以自己不吃不喝,牺牲自己的物质享受,也会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这种父母可能在心灵上得到爱的满足,但是想过孩子吗?影片中的黑人母亲就是这种类型。她爱孩子吗?她爱。只是她自知自己无能为力去抚养这个孩子,却还要把他生下来。赞恩对黑人孩子说:“你的母亲比我的母亲还要可恶。”当然,我认为黑人母亲比赞恩的母亲还要更令人敬佩,赞恩的母亲是可以给赞恩更多的关爱却没有给,黑人母亲是被迫丢下自己的儿子,影片中的这两个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的话,请在你的能力范围内再把他生下来,不然这种爱是盲目,也就是“你对我的爱,其实是一种伤害,或者我根本不想要,或者太过沉重我不想接受。”这种爱让人苦涩却无法拒绝和反驳,因为冠以伟大的爱的名义。一个孩子不得不心怀感恩,面对这种悲苦的生活,用自己单薄的肩膀去分担家庭的责任。

    我以前很喜欢看变形计,记得有一个家庭的孩子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只有十四岁,但他与城里互换的孩子相比,年龄更大的他身高却矮很多,这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自己照顾自己,还要兼顾家里的农活,食物只有土豆,土豆的数量也是少得可怜。临去城里之前更是去当地的高中把父亲给的十几块钱塞给自己的姐姐。他在家里排行老三,不像其他家的幺子那般倍受宠爱,反而是承担家里重活最多的一个。生活早已把他压成一个侏儒,他却还心想父母、兄弟姐妹。如果这对父母少生一个孩子是不是更好呢?至少这个孩子不用来到这世上受苦,父母也不用承担过多的花费和精力。

    多子女的贫困家庭总是寻求社会的救助,因为他们无能力抚养自己的孩子,那么明知自己没有没能力抚养,为什么要生孩子呢?

    我并不是瞧不起穷人,也并不是觉得穷人不能拥有权利生孩子,我的观点是“少生多爱”。假如贫困家庭只生一两个孩子,父母把自己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投入到这一两个孩子身上,孩子会成长得更好,至少整个家庭的幸福感会更高。他们不必承担因抚养太多孩子而产生的过高的生活开支,也不必过多地屈就自己降低生活质量,孩子之间的资源也不会造成分配不均,导致一方过多地付出。

    在全世界,有很多孩子生出来就遭受了漠视,没有基本的物质生活,没有悉心的照料,没有成长的指导,最终成为这个世界悲哀的匆匆而过的旅客,裹挟着无知,迷茫与痛苦。

    童年有过相同经历的我曾经也怨恨过父母为什么要把我生出来,高傲的自尊心和周围小伙伴的对比让这种情绪更加强烈,直到现在为止我也坚持着小时候的想法:如果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请不要生他出来。

    童年的经历虽说没有像影片中的主人公那么凄惨,也没有变形计中农村家庭那么贫困,但也足以让我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也让我坚定这个信念。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孩子的负责。

    少生多爱――《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生多爱――《何以为家》电影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ah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