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旅行就是从一个自己腻烦了的地方去到别人腻烦了的地方。可是,毕淑敏并不这么认为,她曾经撰文说,“我们走过那么多的旅途,不过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去年我在翻译丘吉尔自传的非洲部分时,恰巧也在同步悦读毕淑敏的新作《非洲三万里》,有一些地名和故事是两本书都谈到了的,因此也读得的不亦乐乎。从丘吉尔天马行空般的人生履历来看,他时而描述英国政治、时而渲染古巴战争、时而刻画印度战况、时而挥洒非洲见闻,这与毕淑敏乘坐在穿越非洲大陆的“非洲之傲”奢华专列上看过的风云变幻确有妙不可言的同感。
毕淑敏乘坐的专列上极少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她的绝大……绝大部分贵宾都是来自欧美的上流社会,或者起码说是有内涵的有钱人吧,你或许可以把它看作是陆地上的“泰坦尼克”头等舱。“非洲之傲”的一张单程车票从一万美金到九万美金不等,一万美金是短途线路,长途线路有长达半个月的,是由南向北穿越非洲大陆的经典之旅,车厢皆为经典木制,一共三十多间豪华套房,一趟旅行载客不过几十人,的确是少数人可以消受和品味的。毕淑敏在书中提到,有一位老太太已是第十几次乘坐“非洲之傲”,基本上都是玩遍全球的人不知道该去哪里,才会一次又一次地踏上“非洲之傲”来品位最原始的自然韵味。
我对毕淑敏的感觉一直很接近对刘若英的感觉,若非要在她们二人身上找到一个共性,那就是——温暖且真实。刘若英的唱功必定不是最好的,但歌声温暖,性情真实,毫无做作之态。而毕淑敏虽不是讲故事讲的最好的,但她的作品却永远散发着淡淡的鸡汤味,阅时温馨,阅后温暖。我想,这也并不是因为她的“心理治疗师”的角色使然,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和倾诉;我在想,跟她聊天一定会很轻松,因为她的文字是那么随和,那么恳切,她会告诉你她的想法,但绝不会进行说教,她也绝不会夸大事物的本征,而是像拍照片一样呈现在你的面前,至于真实与否,则由你自己揣摩定夺。正因如此,她笔下的非洲之旅是轻松愉悦的,也是发人深省的,这与余大师的“文化苦旅”大相径庭,在文化苦旅中,作者几乎偶见一块古代墓碑就要抑制不住趴在地上大哭一场的节奏,这感觉实在有点失真。
在《非洲三万里》中,毕淑敏带着读者从好望角走到青尼罗河,这一路的壮观、险恶、惊奇、温暖、历史、人文,以及最重要的自然和贫困,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生旅途的缩影。用半个月去体验人生的三万天,用三万里去丈量人生的三万日,倘若这么计算的话,似乎天价车票的投入产出也是至为合理的。正如同毕淑敏在本书的结尾这样写道,“人的一生,心灵会蒙灰。这并不可怕,但须洗涤。”这样的见解,杨绛先生也曾有过,看来不管经历了怎样的人生际遇,殊途同归的感受是略同的。
我不知车上其他的欧美社会名流是否也会在旅程结束时出品这样的一本良心游记,但可以确信的是隔在“非洲之傲”车窗内外的世界完全是两个世界,是奢华与贫穷的两个世界,是文明与原始的两个世界。
当贫困与自然一样,被赤裸裸地当作一道新奇的风景线示现于前时,车内的富人和车外的穷人都分别做何感想?
当尊贵的乘客们从奢华的列车上下来参观全球最大的贫民窟索维托时,那种剧烈的视觉震撼是否会激荡他们敏感的灵魂呢?
这也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丘吉尔笔下描述的德文郡公爵夫人举办的华丽化妆舞会,“在夏夜里,大群的人们围观在格林公园的外面,看着来来往往的嘉宾,有的在倾听音乐,有的或许在沉思横亘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鸿沟……”
或许这些感受只是宛如昙花一现,当每个人各自回到生活轨道上时,它们便变得不再重要,也或许它们都会慢慢沉淀。那些饱览过的最壮观的景色,那些穿越过的最险恶的风暴,那些寸挪过的最艰苦的航程,那些被领略过的最苍凉的海天……都会沉淀为若隐若现的欢颜……然后,待你垂垂老矣时,那些欢颜再幻化为亦真亦幻的回忆和被虚度的时光,最后,它们还会陪伴你一起消磨完这精致而苍老的宇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