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9/1000
随着现在社会知识的通达性越来越高,相信很多朋友一定被灌输过“要给生活做减法”,“断舍离”等等思想。
没错,少就是多,做减法。这很重要。比如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越修路,这个地方会越堵?平常我们解决拥堵的办法就是修路,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地方修了路以后,反而比以前更堵了。还有一些城市,拆掉了几条道路以后,反而不堵了。这让我们普通人的大脑来想,想不出来。
你如果想知道加法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就问自己一件事:你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忙碌了?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一下,你会发现事情好像变得越来越多。因为我们习惯用加法来解决问题,而用加法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矛盾变得越来越多。
人们更多地重视加法、更少地使用减法是一个惯例,他用实验证明了这件事情。对于科学,不能口说无凭,不能随便拿嘴说说。
一本曾经登在《自然》封面上的文章的作者,他就研究过这个问题,并且写了一本书《减法》。他举过一个自己的例子。
他陪3岁的儿子搭积木。搭积木的过程中,发现有一座桥搭斜了,一边矮一边高。那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桥没搭平,大人们的习惯就是在矮的这边加一格,桥就平了。但是他发现,3岁的儿子没有加这一格,而是把高的这边拆掉了一格,桥也平了。所以思考,这会不会是一个区别,会不会是小孩子跟大人不同的区别?
于是他拿着这套搭了一半的玩具,到课堂上找了很多学生来搭,作者在旁边慢慢观察这些人的行为。他逐渐发现,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增加一块。因为我们的习惯就是增加一块,大家想都不想,增加一块积木就平了,只有极少部分的人会减掉一块。
积木这是一回事,换一个材料再试试。然后他拿了一个乐章,跑去找音乐学院的学生,让他们修改一下乐章,看看怎么让这首歌变得更好听。结论是,绝大部分的人增加音符,少部分的人会减少音符。
然后他又拿了一篇文章给很多人看。他选了各种各样的人,年龄、层次都不同,让大家来改一下这篇文章,思考怎样才能改得更好。结果70%以上的人选择增加文字,只有20%以下的人选择减少文字。经过他很多方式来测试,基本都是3倍的差距,也就是想到增加东西的人数,是想到减少东西的人数的3倍。
这个作者说:“我们选择加法,或许是因为我们更喜欢自己制作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宜家效应’。”就像大家从宜家买回来的家具,很少有人投诉质量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你自己装的。其实家具质量有可能很一般,但是你组装好以后,就会觉得我投入了心血,这个柜子就不一样了。“选择加法,或许是因为删减东西就意味着要承认之前添加的属于沉没成本。”如果你要把家里的东西扔掉,心里会很难受。因为这意味着你买错了,而承认自己买错东西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明明已经很糟糕了,但你可能还在不断地为它付出更多成本,这叫沉没成本。
“或许是因为我们相信:如果某个事物存在,那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或许是因为失去比收获更令人不安。当然,摒弃错误理论,没有失去什么,但人们很容易把减少当作一种损失。”
你看,你想想,生活中是不是很有可能被这个研究说中了,我曾经就是个总是给生活做加法的人,而现在真的在时常提醒自己,做减法,少就是多!所以,我们不能天生把减少当作一种损失。
其实这一点,华夏文化就四个字,大道至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