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没事胡乱幻想,提出一个飘渺虚无的零制造成本理论。
马克思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劳动;
智能机械:劳动可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劳动=零;
假设一:地球上的智能机械已发展到某个高度,在无需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已可以创造出人类所需的一切基础物质,包括粮食、衣服、住房、车辆、飞机、轮船、电器、……,特别强调的是,还有能源和智能机械,这一点非常重要。
假设二:绝大部分材料可循环使用,珍稀材料不用于基础物资;人类大多在虚拟世界里活动,耗能少,太阳能、海洋能、核能很丰富,能源已有剩余。
推论一:整个生产过程,仿佛是一个黑匣子,无需人参与,劳动量趋于零。
推论二:人类付出的劳动=零,就可以获得一切基本生活物资,包括万亿吨食物,万亿件衣服,摧毁和重建上亿栋住房,上亿各种交通工具,百亿计的电器,……。
拿粮食举例子,粮食主要来源于土地、海田、室内培育。若土地和海田不计资本成本,生产要素是种植类智能机械和无机农药,智能机械和农药也是生产出来的,层层追溯后,智能机械和农药都是由矿物提炼出来的,矿物提炼的劳动也被智能机械干了。反过来推导,矿物被提炼成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材料被多次加工后,变成了智能机械和农药,智能机械和农药生产出了粮食,整个过程中只有智能机械在劳动,人类什么也没干,就获得了粮食。
有人会说,人类怎可能没劳动呢,生产需求分析不需要人?政府人员不是人?投入资本的老板不是人?
若非要把生产需求分析环节算进去,那也只能认,但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在以万亿吨计的粮食基数下,摊销成本完全可忽略不计;至于政府的人,政府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人;投入资本的老板是人,却无需他劳动,回报会算在资本成本里,资本成本不是制造成本。
有人奇怪,普通物资的生产成本如此低,都快接近零了,为什么还有价格呢?
答案简单:物资价格=科研成本+资本成本+制造成本+税务成本+超额利润。
科研成本的弹性最大,若是陈旧技术产品,和本产品相关的技术全都已过了付费期,那科研成本为零,若用到了许多新科技,那科研成本极有可能占大份额。
资本成本很稳定,和产品制造需要投入的资本总量正相关,和利率正相关。
制造成本已讲过,理论上可以趋于零,但不知那个世纪能实现,或许永远无法实现,但可以相信的是,正在往那个方向前进。
税务成本很纠结,理论上也可以为零,但要等网络主义把国家主义彻底打败之后,也不知道何年马月。
超额利润和产品的差异化有关,若没有差异,利润会非常低,有利润就会有老板贷款组织生产,技术成熟,贷款方便,稳赚不赔。
简单总结的说,人类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后,在基础物资生产方面,犹如打造了一台永动机,只需把人类的‘衣食住行用’需求汇总提交给它,然后享用即可。
非基础物资往往涉及新技术,工艺技术不成熟,或者制作过程太复杂,需要较高的智慧判断,所以还是需要人工。
可能有人会说,物资价格太便宜也不是好事,容易诱发浪费,GDP数据不好看。
关于浪费,个人认为,若成本那么低廉,浪费一些也没关系,适当予以规范引导,相信也不会浪费多少,至少比无序生产烂掉扔掉好。
关于GDP数据,到时候还有GDP?基础物资越便宜,幸福指数才越高,即使要考核,也是以幸福指数为准。
物质财富几乎都有成本数据,精神财富却往往没有,所以精神财富的交易价格是个大难题。
被狠狠的吹捧了一顿,心里十分开心,手边有个苹果,送给对方表示感谢,对方也愉快的接受了,整个过程可勉强算一笔交易,这顿吹捧和一个苹果等值否?
没正确答案的问题不多讨论,只想说精神财富无处不在,精神财富的交易常常在无形中完成。
许多人不愿意在压抑的环境中生活,物质财富虽多,却未必弥补得了精神财富损失。
在同等物质条件下,人们肯定会选择去人文环境好的地方,因为能享受到更多的精神财富。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