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十载,饿不死伯夷、叔齐;大窖九年,说不降李陵、卫律。饥能驱去,平生无此厚脸皮;食不嗟来,临死尚存小气节。
幸余四子,皆具衣冠;喜我三媛,并偕伉俪。
国亡家破,既无屋宅田园;玉润水清,止备荆钗裙布。
巧媳妇煮不出无米粥,徒抱羞惭;钝秀才趁不着顺风船,祗增懊恨。
但尔辈生非桑孔,宜悲萱草之蚤背老椿;亲有麻鞋,须念茑萝之得附乔木。
嗟余偷生大窖,苏武十九尚有半年;遁迹荒郊,王莽十八竟多一载。厨存二妾,以给饔飧;膝有六雏,乃索梨枣。
田舍翁麦斛不过数挑,大人家饭锅能练几括。苏子瞻之量移汝郡,虽厌余生;范文子之哀告宗祠,未能速死。
愿吾儿辈共展孝思,怜我暮年,苟延残喘。日致米半斗,老子则自备水薪;月分任一儿,先生则思馔酒食。
需此岁月,或俟河清;容我鼾齁,以待天亮。
留得青山在,依旧好砍柴烧;蚤知火是灯,多时已煮饭熟。
花开结子,生育只为今朝;叶落归根,死期亦无多岁。
藉吾喆嗣,聊尽残生;赖彼周亲,少全晚节。
借赫蹄以喻意,呼儿女以立盟。
倘不以吾语为然,但只问女安则已。
该文作于明亡后十九年,是作者与儿女们订立的赡养协议。以陶庵的风雅,倘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大抵不会干这种有伤风度的事。
他开头先表扬了自己忍饥守节的立场,接着说了自己的无奈,本着忠孝的家风,要求儿女们“日致米半斗,老子则自备水薪;月分任一儿,先生则思馔酒食”。
老陶庵念念不忘的是“花开结子,生育只为今朝”的古训,且要立字据为证。有趣的是结尾二句:“倘不以吾语为然,但只问女安而已。”
这篇文字用了骈文的形式,又夹杂着“留得青山在,依旧好砍柴烧”之类的大俗话,戏谑亦复心酸。戏谑,正是陶庵的一贯风格;辛酸,折射出其晚境之艰难。
张岱晚年儿女也都成家:幸余四子,皆具衣冠;喜我三媛,并偕伉俪。虽然贫困潦倒,但是家没散。回想这十多年来舂米担粪、养鱼种田,撑起一个家真是不容易。临死尚存小气节,老头余生无多,却坦荡磊落,除了没有以身殉国,他坚守住了一切。田舍翁麦斛不过数挑,大人家饭锅能练几:张岱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境窘迫,老农夫一年能打多少粮食?何况一大家子都嗷嗷待哺,指我一个人呢。愿吾儿辈共展孝思,怜我暮年,苟延残喘:我老了不中用,孩儿们就可怜一下我这个老不死吧。
倘不以吾语为然,但只问女安则已。张岱引经据典说了一通,末尾最凄凉:老人我说了这么多,孩子们要是觉得不能执行,那么就当我是向大家问个好算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子女众多而老人被晾一边的事情自古太多了。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儿。这种老人的尴尬,无论名人或者平民百姓,皆未能幸免也。悲乎哉!悲也!
为人父母者,我由己推人,由人推己,心里感慨,感慨良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