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他的思想。看似简单的文字,却深奥难懂,看似读懂了其中的韵味,却只是皮毛。这也许就是大师们的高明,于细微之处见高深。大海从来不流动,不发出哗哗的声音,却能汇聚江河奔涌而来。从昨天的人生有何意义到今天的读书、生活、差不多,都是在暗示人们改变,从自身开始改变,从思想开始改变,抛弃落后陈腐的旧思想,暗喻“人”的重要性。人可以通过不断的暗示或者努力改变自己改变身边人改变整个世界,也可以通过读书等方式改变自己改变思想的惰性,继而改变人的某些劣根性。
其次是他的为人。韩大爷分析后,脑海里对胡适先生的感觉就是“大智若愚”,这个老头很厉害,好像微笑着看着旧时代,甚至是千百年来的我们,不动声色的敲开一个个核桃,里面全都是赤裸裸的人性和发霉的思想。他不像鲁迅先生一样有啥说啥,他明白有些事还得自己转过那个弯儿,找到症结,别人说的再多也替代不了自己,那就索性不说,只是做个点醒即可。他和鲁迅先生是一唱一和,正是他们在文章里不遗余力的红白脸轮番登场,才有我们对于自己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我们很多时候都分不清楚自己是在生活还是在寻找生活,是在梦想还是追逐梦想。很少有人清楚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努力争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大概胡适先生也不明白,所以他也要不断的去探求人生有何意义?去一遍遍的搜索读书的作用,只为在书中找寻生命的意义。《差不多先生》就是他寻找到的一个普遍性,他代表着每个特殊的我们,浑浑噩噩,糊里糊涂,不求甚解但求无过,擦肩而过你会惊讶他怎么跟我如此相似,以致于像在照镜子。我们常会听到有人说:“差不多得了……”好像刚要爆发,呼出胸中一口浊气,突然被打回了原型,只因为一句“何必那么较真儿,差不多得了”。郁结的东西多了,慢慢就会压迫着我们,背负着越来越多的东西生活,凡事追求差不多。突然有一天遇到一个认真笃行的人你都会觉得真矫情。当大多数人处在一个频率上,跳动在差不多的线上,就会无形中排斥所谓的特立独行者,也就是真正认真生活的人。如此千百年的反复练习就会成就一个时代的思想,如早期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下的落后思想,多少都被奉为圣典而推崇。这时有人站出来打破这种混沌,便可以称得上伟人了,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怀疑充其量是好奇,而对已知事物的否定就是一种变革。胡适先生就是这样的先贤,先一步尝试并努力改变的贤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