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代中个举有多难?和考清华北大比怎么样?难以想象!

古代中个举有多难?和考清华北大比怎么样?难以想象!

作者: 装信通 | 来源:发表于2020-08-28 17:51 被阅读0次

要正儿八经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搞清楚 现代教育体制 和 古代教育体制 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 学历 和 学位 的区别,我相信有一部分人是不了解的。

学历其实就是字面意思——“学习经历”,指的是你在一家教育机构(通常就是学校)接受教育培训的过程,学历一共有6大阶段,依次是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研究生是最高学历!

学位是对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官方认可,比如说大学本科毕业了,本科是你的学历,毕业时颁发的学士证就是大学对你学历能力的证明,我国的学位一共有3大阶段,依次是学士、硕士、博士,为什么说我国呢?因为在有的国家还有副学士、副博士之类的学位,

1.“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指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博士所获得的称号;2.在我国,学位和学历是分开的,获得学位证书而未取得学历证书的仍为原学历。

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学历学位制度呢?很显然没有,但是却有和现代学教育制度类似的科举制度,由于两千多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这里小二哥以古代科举制度最鼎盛、最完备的明朝举栗子!

之所以说明朝的科举最完备,是因为明朝的科举层次分明、等级森严、名目繁多,拢共分为地方考试(童试和院试)、省级考试(乡试)和中央考试(会试和殿试),一共5级。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以为古代科举就和我们的现代读书一样简单,童试就相当于小升初、院试就是初升高,霸特!大错特错!在那个时候,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就算你考过了童试,还要参加院试,院试又分为 “岁试” 和 “科试” 两级,考过了岁试你就是秀才了,接着参加科试,科试中成绩优秀的才能继续参加乡试,争夺举人;要是成绩太差,还有可能被取消生员的资格!

由此可见,一般人能取得 “秀才” 的称号就已经是科举中的佼佼者了,基本上也就走完了一生,而秀才在当时也享受着很高的社会特权:免丁粮(免役税)、食廪(国家供给衣食,优厚者称廪生,次一等为增生,初入学生员无廪膳,称附生)、刑法特权(官员以礼相待,生员见官不必下跪,生员犯法地方官须先报学官才能处理,不得像对一般百姓一样施用刑具)。

可你和普通人不一样,才高八斗运气又好,不仅成了秀才还通过了科试,成功取得了进入下一级考试——“乡试”的机会,别看 “乡” 这个字土了吧唧的,其实可是省考,主考官由皇帝钦派,这也将是你科举生涯中面临的最重要最艰巨的一关!

在明朝,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全国录取人数大概在1000人左右,按人口分摊到每个省也就几十一百人,这时你再想想现在每年每个省高考考上911、285的人数,难度可想而知!

在乡试中榜者称为 “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了举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我们学过的《范进中举》中范进中的就是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明白为什么范进听说自己中举的时候都高兴得都疯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要换我估计也差不多。

乡试中举之人已是凤毛麟角,之后便是全国性的 “会试” 与 “殿试”,会试在京师礼部举行,明朝时参加会试的1000多人只录取二三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通过会试后便是皇帝亲考的“殿试”,殿试第一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状元!!!

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实际上,明清时期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意思就是只要参加了殿试就会有成绩,最差也是“同进士出身”,不过也可以理解,都通过层层选拔到殿试了,再差能差到哪儿去。

现在你明白古代考个状元有多难了吧!

2019年我国本科录取人数433万人,估计今年也差不多,167万人分数超一本线,全国一本院校录取率13.8%,985、211院校更低,清北复交再低,2019年清华大学内地招生共3400人!

依靠读书改变命运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寒门学子来说这也是最容易、最可行的路!

拓展阅读: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也是国家尊重人才的一种体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中个举有多难?和考清华北大比怎么样?难以想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pl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