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王阳明的《传习录》,对心学又多了几分理解。
王阳明少年时期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就去山林里住了了七天七夜,白天格竹子,晚上格竹子,最后把整个人都累坏了,也没有任何结果。这一段我看过也听过好多次,每次都是一笑而过。今天,我突然产生了疑问,格物到底是什么意思?王阳明格竹子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格”的意思就是认真领悟和思考,通过对一件事情不断的琢磨,能够明白一定的道理。年少的王阳明以为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通过格竹子,懂得人生的哲理,结果根本行不通。就好比,我们都讲读史使人明智,有的人看了大量的史书,任然没有学会其中的道理,仍旧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可见要格物致知需要躬身实践,这也是为什么王阳明要提出知行合一,很多事情需要在做的过程中,才会领悟到的。
《传习录》这个名字我也是听了好多次,最开始会觉得是不是对老师讲得内容要反复的复习呢?其实,传习两个字来自于孔子的论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与朋友交往讲究诚信吗?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有好好复习吗?其实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好好实践。所以,这本书的名字是告诉我们重在实践。
那么作为现代人,如何在心学上下功夫呢?第一步就是立志,立什么志向呢?报效国家?实现国富民强?论语中讲君子不器,当我们志向像器皿一样,目标越大就越局限,代表我们向外求得越多,活得也会越累,对内在的修为越少。我们过好每天的生活,活在当下,享受当下,何尝不是一种立志呢?
本来觉得心学离自己太遥远,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作家创作出通俗易懂的著作,让我们亲临其境的感受心学。当然,这本书还涉及到了很多内容,我还要多听几遍,慢慢领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