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前,有只鹰羽翼丰满,可搏击长空,惹起另外一只鹰的嫉妒。嫉妒心作祟的鹰便请求猎人把羽翼丰满的鹰打下来。
猎人告诉这只鹰:“须要几根羽毛绑在箭上,才能发射。”这只鹰赶忙将翅膀上最长的几根羽毛扯下来,交给猎人。
箭发出去了,但因空中的鹰飞得太高,没有射中,鹰二话不说又将几根扯下来交给他。反反复复,鹰翅膀上的毛扯光了,自己也飞不了了,反成了猎人的囊中猎物。
这令人又哭又笑的小故事,映射的却是人间真实。
翻开历史的一页又一页,因嫉妒上演的悲剧太多了。
嫉妒孙膑的庞涓借故将孙膑下狱,致其终身残疾。在孙膑东山再起后,马陵之战中庞涓中计身亡,贻笑天下;《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因嫉妒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而被活活气死,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谈资;《水浒传》中的白衣秀才王伦容不下一个比自己更有才、更高明的林冲,最终遭杀身之祸——正如林冲杀王伦时所言:“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
因嫉妒而主演了悲剧的人,通常只会盯着别人比自己多了什么。他们筑起高高的围墙,就在堵住他人前行路时,未曾想到这也是断了自己的后路。
如此看来,“嫉妒”这把刀,两头都伤人。不是插在别人的身上,就是插进自己的心里。
见不得他人好,实则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但自问一下生活中的你有过嫉妒吗?你是否嫉妒过你的同仁、你的同僚,甚至因为利益相争且大有欲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的念想呢?
然而,嫉妒却是人的天性。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大的孩子,如果妈妈当他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
所谓嫉妒,是因别人的优越而折射出自己的缺陷所引起的愤怒情绪。任何使我们产生嫉妒的事物,都是我们真实的、内在的一个碎片,否认这一点,我们必然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哲学家尼采认为嫉妒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也不可能被消除。问题在于如何看待嫉妒,如何处理嫉妒这一情绪,如何对待嫉妒。
嫉妒离怨恨只有一步之遥,没有得到正确处理的嫉妒就会转变为怨恨。而怨恨,会腐蚀掉我们本可安宁的生活。
面对嫉妒,正确的态度,不是掩盖“嫉妒”,炫耀自己从而不嫉妒,而是把嫉妒的时刻记下来,再仔细观察它、分析它,以识别出更好的自我。
“在人的一切的情欲中,嫉妒是最强烈、最持久的”。
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螃蟹效应”。当框子里只有一只螃蟹时,必须要盖上盖子,以防它爬出来,但框内放入两只以上的螃蟹时,反而就不需要盖盖子了。因为每只螃蟹都想率先爬出去,每有螃蟹想要往外爬时,其他的螃蟹都会拖拽它,并“借力”让自己先爬出去。最终没有一只螃蟹能爬出。
所谓“愚者互踩,智者互抬”,见不得别人的好,目之所及自然是一片惨淡。
如若站在更高一点的角度分析“嫉妒”,会发现它其实隐含着一种好胜求胜的心理欲望,这虽然是一种负面能量,但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
一个人,若能够从“嫉妒”中学到东西,才称得上有格局。
嫉妒其实就是我们更深层次的自我发出的使人混乱的但却重要的信号,它可揭示出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故“嫉妒”其实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调整,转化为不服输的勇气和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
其实真正拥有自信、坦承直面内心、认知自我的人,一定不会任由嫉妒之洪水泛滥,相反会理智地善用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来不断地激励自己、勉励鞭策自己,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最终成就自己。
所以,接纳他人的光,才能发现自己的光,并让自己的光变得更亮。生活中,我们不要去试图遮住别人的光辉,真正该做的,是倾尽一切闪耀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