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他的谥号是秦武悼王,文献经常把悼字省略,记作秦武王。“武”字评价他有开疆拓土的野心,而且也付诸行动,同时他自己还是个大力士。“悼”是一般是说英年早逝的非正常死亡。他的英年早逝正是因为他的天生神力所导致的。
张仪那篇讲到,秦惠文王一死,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了靠山,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张仪选择了滚。张仪的离开导致了相位的空缺。
《资治通鉴》记载“周赧王六年(壬子,前309)秦初置丞相,以樗里疾为右丞相。”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是初置,难道以前不是承相吗?二是为什么没有左承相?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以前应该没有承相这个叫法。“相”的本意是帮忙,“承”的本意也是帮忙。按字面意思理解,相是给君王邦忙的人,那承相就是给帮忙的人帮忙的人,或者说相的助理。我理解的是初置承相是相对于以前的出将入相说的。以前二把手即管理国家,又带兵打仗,出去打仗就是将,回国执政就是相,其实就是一个人。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二把手权力太大,很容易就把国君干掉自己上位了。所以秦武王的初置承相应该是把原来的相的权力分割分,左右两个承相,以达到相互制约的作用,更便于国君掌控。
第二个问题很好回答,左承相是甘茂。至于左右承相地位是不是平等,我们就不去深究了。
右承相樗里疾
也就是樗里子,是秦惠文王的异母弟,现任秦武王的叔叔,以足智多谋著称,在秦国号称智囊。但他并不是军师型的人物,而是智勇双全,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左承相甘茂其人
甘茂是楚国下蔡人。秦武王继位之后,张仪和魏章没法在秦国安身,一道去了魏国。正在这个时候,蜀地发生叛乱,甘茂主持平叛,回朝之后受封左丞相。
秦武王的智慧
秦武王在影视剧中给我们的印象一般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庸才,但是从对左右承相的人事安排上看,秦武王还是相当有政治智慧的。甘茂作为从外国引进的高级人才,与股东身份的樗里子既互相制约,又相互配合,还互为备份。所以甘茂必须死心塌地的给秦武王卖命。
秦武王的野心
秦武王破格提拔甘茂为左承相,让他能与威望极高的王叔樗里子平起平坐,自然是要给甘茂安排重要任务的。秦武王在和甘茂聊天的过程中,似乎不经意间坦露了心声,说自己想打通三川,能看看天子的住所是什么样子,也就死而无憾了。
甘茂当然清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迈出这最后一步了,想升格为天子了。话没有明说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取代天子毕竟是大逆不道的事,不是多么光彩的事,还是不方便宣之于口。二是泰国内部多数人认为时机不成熟,不支持这时推翻天子。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甘茂很清楚这是要让自己主动请缨,替秦王完成心愿。
甘茂请缨
甘茂很清楚自己的荣华富贵全仰仗秦武王的厚爱,所以这个任务只能硬着头皮去接。三川就是黄河、洛水和伊水,这三条河夹角内就是周天子仅剩的一点点地盘了,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当时在韩国境内。甘茂向武王说,这样吧,你把向寿派给我,我俩去动员魏国和我们一起去打韩国。
向寿其人
向寿是芈八子的娘家人,芈八子就是电视剧《芈月传》中芈月,其实她不叫芈月,真实名字已经不知道了,后来成为宣太后,儿子秦昭襄王。她虽说是楚国人,但是以她在秦国的实力不容小觑,而且秦国内部并没有把她当成楚人看待,应该已经认同了她的秦国身份。甘茂指定的副手是秦昭襄王的发小,属于秦武王家的“自己人”。
甘茂的精明
甘茂找一个秦武王家的自己人给自己当副手,就是想找机会把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搞黄,但是话不能自己说,只能让那个“自己人”
说。
出使魏国
两个人出使魏国,工作很顺利,魏国同意一起去打韩国,准备回秦重命。甘茂开始动起了脑筋,让向寿先回秦向武王复命,同时对向寿交待,你要能让大王放弃攻打韩国的计划,这次功劳全算你的。
息壤之盟
向寿回国后并没有说服秦王,秦王反而兴高采烈的跑到息壤这个地方迎接甘茂回国。武王出城迎接甘茂,甘茂也只能硬着头皮推进工作了。对武王说,我们要想打通三川就必须先打下宜阳,宜阳曾经是韩国首都,虽然只是个县,但规模相当于一个郡,而且固若金汤,打宜阳难度相当大。我要去打,一旦不太顺利,一定会有很多人来打我的小报告,甘茂还讲了盈箧谤书和曾母投杼两个典故。表达的意思就是我说服了魏国一起打韩国,如果你顶不住反对的压力,下令撤兵,就等于我把魏国耍了,韩国也得罪了,我就成了罪人,以后我还怎么混呀。秦武王吃懂了,说我们就在息壤立下盟约,你放心去打就是了,我决不掣肘。于是歃血为盟,有非常正规的歃血仪式,也有正式的书面契约,反正仗一定要打。
攻下宜阳
仗打得并不顺利,甘茂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资治通鉴》记载,仗打了五个月也没有攻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开始提意见了,秦武王准备罢兵。甘茂说,你可要记得息壤之盟啊。武王说:“记着呢,你接着打吧”。最终斩首六万,攻下宜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