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读了一本叫做《母带处理 母带制作技术与艺术》的专业书籍。其实多年以前,我就翻过这书的英文版。当时缺乏实践经验的我,看得云里雾里。这次再读,结合近期的制作经验,我有了一次又一次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幸福。
但我今天更想分享的是,到底什么是母带。尤其是对于没有做过母带的人,该如何简单清楚地解释这个概念。
一年以前有人做视频的朋友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说不清楚。一个月以前我走在路上跟朋友聊起来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是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啰啰嗦嗦的絮叨了一堆,也没太说明白。那么现在,让我再来尝试一下。所以如果看完这篇文章,你大概对“母带”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模糊的了解,我就基本成功了,哈哈哈。
在此之前,先来引用国内著名录音师李大康老师的一句名言——自己不能给自己做母带。我盯着这句话许久,越看越觉得有道理。如果你自己做了录音混音,再给自己做母带,一定不如换一个人去做母带效果好。因为你会有自己的盲区,很难客观地看到自己在混音制作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能发现问题,在混音的时候去改会更容易,不必留给母带阶段去费劲。
有了这个铺垫,我们来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去对应,录音、混音和母带分别是什么。在我看来,如果把录音理解成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得到自己中意的新鲜的食材,那么混音相当于炒菜的过程,把所有原始食材通过各种加工和创意,混合在一起,变成一盘菜。其实在多年以前,国内很多人在完成这一步基本就出锅成盘上桌了。但其实在炒完菜和上桌之间,如果能再有个人去帮着尝尝菜,鉴定一下,然后稍微调调味道甚至是颜色,再摆摆盘,上桌的时候效果一定会更好。
写完这段话,我不禁感叹一切源于生活。这个比喻来自于有一天我看到我妈炒了个烩菜以后,邀请我爸去调味,就突然想到了这个例子,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哈哈。
书归正传。了解了母带的大致用途,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是个锦上添花的作用。所以如果前面的步骤做得特别差劲,可能神仙来做母带也救不了它。但是,为了得到更好的成品,母带是个不可省略的环节。而且,如果真的没有一个人给你的作品做母带,我的建议是,把自己混音的东西放上几天,完全不去听它。几天以后自己再去以母带工程师的角度去审视和调整,这个时候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和思路。
而且我越来越确定,母带这件事情,无论你概念多清晰,看了多少本书和视频,听到了多少诀窍,自己不去体验,几乎等于零。拿我自己举例,我在录自己演奏的小视频发流媒体之前,很少有做母带的机会。而当我去各个平台上认真审听自己混完音就上传的作品时,才意识到母带的重要性。最明显的就是响度的差别。人耳对响度更合适的音乐,明显感觉更好,即使实时并非如此。
现在我几乎可以这样说,如果前期的录音(这里指一件乐器的录音)足够好,混音的过程都可以从简,但是母带一定要认真做。不然很可能白瞎了一盘原本的好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