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 奔跑人生 看完了。这部无心点开的剧,符合逻辑,主题升华,没有烂尾,剧情涉及原生家庭,人物关系极其简单,故事主线极其清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的自然流畅,特别适合我这个等级的智商。
其实害怕追剧,费时间费精力,但适合自己的剧也像一场洗礼。
剧中女二我特别能感受,那种母女关系,明明是相互依存却活成了相互的极限拉扯,像极了我跟我妈。毒舌嘴,贬低一切,自以为是,居功自傲,不可一世。
那年地震,我带着5个多月的大球第一时间回到了她的身边,她在窗户上见我没有给她买到帐篷,脱口而出恶狠狠骂我“白眼狼”,还问我回来干什么。那个时候年轻,觉得不能忤逆,还有愧疚之心,但那份冰冷自私和伤害,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一件件事情的不断堆积,越来越相信我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孩子出生了,她对我说,我的身材都走样了,让我不要喂母乳了,还说那么多孩子都吃的奶粉不是一样的长得很好,她也是奶粉将我喂养长大的。我也是愚蠢至极,那个时候竟然听她的话,涨鼓鼓的奶水硬是很快就替换成了奶粉,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懊悔啊,我怎么就没有母乳喂养呢?我自己的亲妈,孩子的亲外婆为什么就能这样教我。这是我心里最过意不去的一件事,如果我认真的母乳,孩子说不定比现在长得更好,说不定不那么爱生病,就算我母乳了他还是这样,至少我问心无愧呀,现在这种问心有愧又无法弥补的遗憾就是一辈子了,每每想起这个,我都是恨,恨我怎么有这样的妈妈,恨我为什么没有思想听她的。
从那以后,我就不听她的了,她的遥控,她的猜忌,她的霸道,我都用空间来隔离。其间还期待她会有改变,哪里知道她还是恶狠狠用同样的语气跟我说“我看你这个儿子莫眼”。至此,我跟她仅是血缘。
每次节日,节气不得不回去,都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充其量跟她呆上一天,就必须离开。我可能已经有好些年没在娘家留宿了。所以我讨厌过节,讨厌什么小长假什么大假,更讨厌春节,讨厌每个不得不回去的日子。
听了满哥,便更知道妈妈的底层逻辑。这两日,一位长辈在Z家群里发了《读者》的一篇文章“家在哪儿,年就在哪儿”,
妈妈在群里很积极响应“这应算是一篇短剧,或短文。总结应该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长大后不管身在何处,身份怎样,都不要忘了养育我们长大的:“故乡"。糊乱说的哈,不对大家看了不要生气。是一篇好文章,直得我们每个人认真阅读。”
群里除了发文的长辈回复了,没有任何人回复,我也没有回复,我知道正确的做法我应该表态,起码支持下我妈的热情,但我不会,我太知道她的想法了。
我没有对家乡的思念,更不是我的港湾。票那么难买我会非常开心,绝不会排队买票,不去买就托词买不到,就可以不用回家了,回家没有快乐,不回家才是快乐。
这篇文章的落脚点在“故乡,永远给你温暖让你心安”,根本就不是我妈说的,不管身份怎样不要忘记故乡,故乡如果真的足够温暖,怎么会忘记呢?她还说自己胡乱说的,强调让大家不要生气,谁会生气又生什么气呢?
她曾经对我说:“我这个人就是生性多疑”,我听到后不寒而栗,她真的多疑,多疑到跟她交流说的每一句话她都要解读,解读弦外之音,有的时候当面不高兴“你的意思是不是就是我不对嘛”,有的时候隔了几天问我“你那天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做出解释,解释的话里又有让她做文章的话,她又要继续折腾。
所以她在群里将文章扭转为是说晚辈不要忘祖,给我们都来个道德绑架,怕人家生气,就是因为她自己要生气。
年纪不大的时候,觉得有道德,有传统,有内疚,觉得她一个人,她还是爱我的,会回应她,后来事情多了,毒舌多了,我发现少说话,不说话,少见面,不见面是一种解脱,我再去没有力气去跟她绕着弯的说话了。
有一次忘记了无意中说到我们要还房贷得节约一些了,她立刻说“你啥子意思嘛,是不是找我要钱嘛,我没有钱了,该给你们的钱都给了”,我立刻意识到自己怎么犯规了,后来越来越谨慎,犯规的次数越来越少。
我从小没有家的温暖,以前还以为有温暖,现在回忆里都没了。
她跟我拉过一张清单,从小到大我抚养我的费用,也学了遗嘱,告诉我放在了哪里。她能输出的对象只有我,她能爱的人也只有我了。但她的爱,是有条件,需要回报的,是经过计算的,是裹着传统道德的她以为的爱,我消化不了。
其实妈妈也在变,现在也不毒舌了,我能感觉到她的调整,但我也能感觉到她的不满足和忍耐。她还是那么毒舌,还是喜欢说别人的不好,还是认为自己全对。她总说钱留着没意思,就在网上买成堆的东西,去直播间抢包包。她只要开心就好。
真希望自己的妈妈能像我的姨妈,她的妹妹一样,退休了自己创业,辛苦丰乐,让人敬佩;亦或像我婆婆妈,索性做一个乡村老人,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永远第一时间响应,给足安全感。
所以我也要做这样的妈妈,虽然目前看还不成功,但我会一直努力一直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