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导读:《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公曰:“善。”
商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
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 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去与众人商议。 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
大夫甘龙反驳说:“不对,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员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
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习,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 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 聪明的人制订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
秦孝公说:“说得好!”
商鞅变法使秦国这个积贫积弱的边陲小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最后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上文是商鞅在准备变法时面对秦国贵族的质疑阐明了开拓型和保守型两种人格的优缺点,表明想要发展壮大就要依靠进取型人才,不但回击了反对者,同时还增强了秦孝公的信心。
下来,让我们分析下开拓者和保守者的特点。
1.保守者
保守者第一种是既得利益者,害怕变法会触动他们的利益,所以反对变法。
还有一种是对变化的恐惧。变法如果失败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变法成功的收益却是看不清的。
这种人对损失的恐惧大于得到的欲望。
变化带来的混乱会让他们不知所措
保守者的人适合做程序性的工作,墨守成规,一个萝卜一个坑,这种确定性会给他带来安全感。这样的人也有利于组织的稳定,善于守江山。
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掩耳盗铃,鸵鸟政策。
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组织内部和个人不跟着变化,那就会刻舟求剑,不管你内部是多么的稳定,秩序井然,在外部看来都是不堪一击的,越稳定越脆弱。
对于他们不能分享怎么去开拓进取,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收益。
这样的人不会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只能成为规则的维护者和遵守者,在已有的框架组织内获取资源,没有对外获取资源的能力。
人一旦停止学习,认知就会停滞,就会变成一个死板教条,墨守成规的人。
看看你周围思想陈旧,忠于传统的人,是不是都是停止学习的人 。
害怕变化的t–1是无能,无能的t–1是停止学习。
2.开拓者
开拓者负责开发新地图,制定新规则。
开拓者搭建获取资源的渠道 在一片混沌之中开天辟地,这需要极强的个人能力和一定的资源。
获取资源的本质是交换。
作为个人,想要获取外在资源,就得有可交换的资源。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个人能力,提升自己的价值,积攒可用于交换的资源。
在组织中,就需要调动组织中的资源,然后输出来换取外部更多的资源。
可是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肯定会损害保守者的利益,从而遇到阻力,甚至失败。
一个开拓者一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学习不停地改变他的认知,会让他的思维变得开放,进而行为发生变化。
不得不承认,不断学习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开拓者的支持者一般很少,所以这就需要他们克服众人的不解和怀疑,孤独的前进。
他们不害怕变化,不恐惧混乱。
在他们看来,混乱是向上的的阶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