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听樊登讲《不安的哲学》,在搜索岸见一郎时,又读到岸见一郎的《有时真的很绝望》电子书,被书中的对话牵引着,竟读到夜12点,禁不住再开篇笔记日更。
岸见一郎何许人也?他是日本的一名哲学家、心理学家,主要从事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写作和演讲活动,并为年轻人做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代表作有《被讨厌的勇气》《不管教的勇气》《幸福的勇气》《有时真的很绝望》等。
《有时真的很绝望》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作者岸见一郎与三位青年A、B、C一问一答,探讨了大多数人都绕不开的困惑。
这些问题我们几乎都碰到过,岸见一郎给青年的精辟回复,读来似是身旁一位智慧哲人的循循善诱,在不知不觉间,使我们在别人的找寻中,找到了抵御自身绝望的力量。
不信你看:
问:对工作感到不安怎么办?
岸见一郎: 有的人对工作感到不安,就会逃避工作这个课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勇敢地面对当下发生的一切,不安终究会减轻的。
问:对恋爱感到绝望怎么办?
岸见一郎: 不要觉得再也遇不到自己喜欢的人了。我反而希望大家能够觉得。失恋了真好,说不定有更久之后才会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婚前就发现了。
问:我们能一辈子不绝望地生活下去吗?
岸见一郎:只有什么都不相信的人,才不会感到绝望。正因为抱有某种希望,所以才会感到绝望。
岸见一郎在书中围绕63个话题,与三位"绝望青年"进行了“掏心窝”的对谈,指出当代年轻人在事业、爱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陷入绝望的症结,给年轻人直面绝望的勇气!同时也给不是年轻人的家长以深刻启迪。
01. 有用和无用
A说他去西服店做兼职,被问到学习什么专业,当得知A学的是哲学,又问学哲学有什么用时,A答不上来,问岸见一郎。
岸见一郎说: 首先,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有用”和“没用”分别是什么意思。从一般人眼中的“有用”“没用”的标准来看,哲学是没用的,因为学哲学并不能挣钱。但是,对挣钱没有帮助的学问,就真的没有用处吗?作为一个哲学研究者,我想说,不是这样的。
但是,不先搞清楚哲学是什么,就没法弄清楚它到底有没有用。“更好的活法”这个说法乍一听也是莫名其妙的,不是吗?“活着”这个说法就好懂多了。比如此刻,我们也像这样活着。但是,“好的”活法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改变世界的起点,多问“是什么”“怎么回事”,思考事物的本质。
岸见一郎:话说回来,A同学,你在大学里学哲学专业,没有遭到父母的反对吗?
A: 我本来不是为了学哲学而上大学的。我们是入学以后再选专业的,所以我听了各种各样的讲座,觉得哲学很有意思,就选了这个专业。
岸见一郎: 那你还有什么别的想学的东西吗?
A: 我一开始还想过学文学。
岸见一郎: 真不错。大学刚入学的时候,你还没有想好要学什么,所以父母也没法反对吧。
A: 如果我一开始就说要学哲学的话,他们肯定会说以后难找工作,会反对的吧。岸见老师当时就没有遭到反对吗?
岸见一郎: 我母亲很开明,没有阻止过我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父亲则是对哲学几乎一无所知。
但是,估计我父亲就像你之前提到的店长那样,多多少少凭印象觉得“哲学就是这么个东西”。毕竟他知道,学哲学不挣钱。说起来,没准儿他身边真的有因为学了哲学而生活困苦的人呢。
我父亲似乎一直很担心我学了哲学以后,会不会想不开而自杀。
曾经有一位学习哲学的学生名叫藤村操,他从华严瀑布纵身一跃,失去了性命,留下“不可解”之类的遗言。我父亲可能听说过这件事吧,觉得我学了哲学以后,要是在人生问题上钻了牛角尖去寻死就糟糕了。也许是这样一想,我父亲就反对我学哲学了吧。
话虽如此,我父亲也没有亲自提出反对意见,而是怂恿母亲来反对我。只可惜,母亲的意见和父亲的并不一致。“孩子做的选择都是对的,我们还是默默地支持他吧。”我母亲说了这样的话。
后来,等我自己开始为人父母,才知道这样的话可不是轻易能说出来的。也多亏了母亲的支持,最后我也没遭到多少反对,就过上了自己想过的人生。
今日开启休假模式,每天记录休假和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