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了第二遍《红与黑》,上次读是11年前,这次读后感触较上次为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说对于爱情中种种细节的描写,尤其是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把爱情写得极为动人又格外复杂,若没有真实体验绝写不到这样细致。司汤达本人据说在情场屡屡失意,书中主人公于连的情场得意大概是作者对于现实的一种心理补偿,这再次印证了那句“作品是作家的白日梦”。也由此可见,作家的任何经历都有益于其创作,即使是失败的经历。
这部小说的情节一大特点是波折,常常一开始让人以为故事会向某一方向发展,而到了后面会突然来个大转向朝着反方向发展,可读着读着又会发现方向又掉头了,实在是千回百转。
这部小说是一出悲剧。于连才具过人,前程大好,可由于出身卑微常受到上流社会的歧视,而于连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于上流社会的歧视不屑一顾,反而因此鄙视才具不如自己的上层人士。这一点我想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也普遍存在于那些一心想出人头地却出身平凡的青年身上,因为即使现今已经没有了传统的贵族,但仍然有官二代、富二代诸如此类的当代贵族。
于连一心想往上爬,可当向上爬的路断绝之后,冲动之下铤而走险,去谋杀葬送自己前途的昔日的情人雷纳夫人,最终被送上断头台。毛姆认为谋杀的情节不符合于连冷静理智的人物特点,之所以这样写只是因为小说所依据的现实案件中是如此的。我觉得有几分道理,可司汤达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惨烈的结局来突出小说主旨,即控诉等级森严的社会。
于连真正爱的之所以是雷纳夫人而不是玛蒂尔德小姐,是因为雷纳夫人的爱更成熟而深厚,不像玛蒂尔德小姐的爱只是出于对惊世骇俗的爱情的向往。玛蒂尔德小姐的爱只是一时冲动而已,根本上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雷纳夫人的爱才是真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