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3年,同龄人已经爬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而你还在原地徘徊。最要命的是,你竟然不知道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擅长的工作做久了,就形成了永久的依赖,成为发展的陷阱。于是“35岁现象”、中年忧虑不请自来。曾经的优势,不再能够继续帮助自己披荆斩棘,面对不确定性,如何才能体面的走完全场?
一天到晚都在忙,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好像什么都有了,又好像总是缺一点什么。夜深人静之时,内心总是无法得以安宁,总有一些问题无法得到解答,也不知道生命究竟该走向何方?
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答案,到底有没有究竟的解决办法?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我们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因此,史蒂芬·柯维老先生才说,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只有有了新的更深的思想水平,我们才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关键变成了:人的思维水平如何提升?今天来谈谈我们最为熟见且有效的方法:复盘。
1.复盘三角
“复盘三角”,也就是记录、反思、提炼这三个动作。
第一步:记录。
一天过完以后,把你当天或者过往一天的主要发生记录下来,遇到了什么人,谈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情绪怎么样……
刚开始的时候,最好老老实实把一整天能记录的都记录下来,作为一种刻意练习,作为一种基本功的修炼。
有很多人会怀疑,说记录会不会是在浪费时间,其背后的意思,实际上是想有一个取巧的办法,能不花时间也有反思的成果,我目前的看法是,别想多了,还是老老实实、扎硬寨打呆仗。
为什么要如实记录?因为我们的大脑不一定靠谱,大脑自己会编造事实,事后就变成了“我以为”,实际上不是真相。记忆有时候是会骗人的。
当我们有一些我们无法接受的情况发生时,如果我们很痛苦的话,大脑就倾向于抹掉那一部分或者掩盖、改写一部分,好让自己变得舒服一点。
第二步:反思。
就某个点、某件事慢慢进行剖析,比如为什么有这种情绪?为什么不愉快,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的判断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这种判断是一时的还是一种固有的模式?怎么做,才能避免?
第三步:提炼。
复盘到最后,提炼形成行动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提炼很简单,就是形成一句话,复盘到最后,你要找到一句话,用这句话作为你的行动指南,作为你的方法论,作为你的原则和价值观,然后再去践行出来。
提炼也不简单,这句话要求有触发效应,能够在一个场景当中有效的指引自己,当你一想到这句话,就会让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变。
我们的行为处事要有一套指引体系,要有一套指南。我们要用这些东西去逐渐规范、干预、调整自己的行为,用这些东西去重塑一个不同的自己。
这些指南、指引,实际上就是一些所谓的原则。史蒂芬·柯维的7个习惯就是7个原则,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也是6个原则。
但这些原则是史蒂芬·柯维、稻盛和夫的,不是你的,虽然你很认同,但是它不一定能指导你的实践,你需要转化成自己的,拥有自己的原则。
就像达利欧在《原则》当中所指出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总结出你自己的原则,最好将其写下来,尤其是在你与其他人共事的情况下。”
提炼这个步骤就是直接指向原则,这一步就是为了生产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原则的。提炼的标准最好是:自己的语言,够具体,一句话,记得住,用得上。
2.好的复盘长什么样?
① 好的复盘首先都是“过电影”
所谓“过电影”,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一幕幕进行回顾。一天结束以后,先把一天的主要经历过一遍,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到底过得怎么样,需要做到心里有数,掌握一定的素材,搞清事实状况,然后才能梳理出个所以然。
② 复自己的盘
复盘需要指向自己,如果复盘来复盘去,找到的都是别人的问题,看到的都是别人的毛病,那就不叫复盘,那叫批评大会、抱怨大会、吐槽大会。
所以还差一个东西,就是自我批评。有一个词叫反求诸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盘。
③ 复盘给自己看
当你写复盘的时候,不要想着写给别人看,本着这样的心态去写,自己面对自己。
④ 复盘自己的痛苦
《原则》的作者达利欧有一个公式:痛苦+反思=进步。没有经历足够的痛苦,没有痛彻心扉,反思通常也会停留于表面,不会那么深刻。
所以,当你经历痛苦的时候,最好把痛苦记录下来。当然,这种时候还不是反思的最佳时刻,因为你很难保持头脑清醒。最好是在痛苦之后,进行回顾和反思。
⑤ 好的复盘会指向并加速行动
我们判断一个复盘好不好,不是看你的复盘的文字写得好不好,而是看复盘之后,你有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有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果。复盘不是目的,而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⑥ 好的复盘需要不断质疑
复盘也需要更多的质疑。质疑什么?质疑自己的基本假设,自己的判断标准。
这一点是最难的,首先,你要能看到自己行为处事背后的原则和标准,其次,你要能够对这些原则和标准进行自我质疑。这不是一日之功,这才是复盘中最难突破的地方。
《小王子》这本书里说到,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通过持续的复盘,不断去看自己、看生活,慢慢的,我们看的能力会提升,这种提升依靠的不是知识的积累、广博的见闻,而是心力的提升。
心明才能眼亮,人的觉察力、洞察力并非来自于眼睛,而是来自于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