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一直知道,却也一直没看。
作者说他要把蒙在阿富汗斯坦民众的尘灰拂去,将灵魂悸动的一面展示给众人。民族的苦难,灵魂的救赎全都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我难以想象,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文学,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我和他们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但这仅仅源于我的民族。这本书描述的时间跨度很长,但都以“我”的目光全部记录下来,或是成长,或是民族历史的另一面展现。不可否认,种族歧视是一直存在的,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这是历史无法抹去的,历史不等于被人知道了的事实,因为历史也最会骗人了。
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而阿米尔说的是“爸爸”,有时候我觉得哈桑和阿里后面的结局从这里就已经开始了。哈桑对阿米尔是忠诚,是友情,更是,为你,千千万万遍;而阿米尔对哈桑,却少了那份真挚。哈桑对阿米尔,是一条路走到黑,认了死理。突然间感觉有点像哈桑和阿米尔的爱情故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阿米尔在乎他爸爸,渴望得到爸爸的关注,在爸爸记得哈桑生日,给他礼物,看到哈桑手术成功的笑容,这一切,无不刺激着这个幼小的孩子,使他的内心有了抵触,有了距离。
阿米尔眼睁睁看着哈桑被阿塞夫强暴,那裤子上呈黑的血,无不在提醒着因为他为了得到父亲的夸奖,为了一只蓝色风筝,让哈桑经历了一场惨剧。他懦弱,他不能像父亲所说的那样,像一个男孩子一样,以男人对男人的方式,勇敢地对上阿塞夫,他只能像个小偷一样,躲在墙角,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内心还用种族的观点来安慰自己,之后还得装什么都没发生。他也只是一个孩子,他出去了又能怎么样,真的可以避免悲剧发生么,也许是能的。
他也只是个孩子,会为了曾经所犯的错而愧疚,但哈桑的存在又让他不得不想起曾经的事,人性黑暗的一面在不断滋长,所以他陷害哈桑偷了他的表。读到那里的时候,我觉得这小孩心太黑了,怎么可以这样?人家为了他的一只风筝,童年就下阴影不说,这么一个善良的孩子,怎么可以去陷害他?不得不说,读者总是容易站到得真理,弱势的一方!读者和观众是一样的!
战乱来到美国,虽有波折,却也找到自己的一方乐土,而阿富汗此时,却属于战乱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二十六年后,拉辛告诉他,去巴基斯坦,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他去了。
他去了,他知道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父亲强奸了仆人阿里的妻子。他的父亲曾经告诉他,世间只有一项罪,便是盗窃。你说谎,你便剥夺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可父亲又何尝不是盗窃,种族,权利以及地位,他也像是偷了哈桑的东西,他的父亲对阿里,对哈桑都不公平。所以他的父亲也在救赎自己,他修恤孤院,帮助人建房子,帮助穷苦的阿富汗人。拉辛说,当恶行导致了善行,那便是真正的救赎。
哈桑在战乱中成了家,却也和妻子死于战乱中,留下了儿子索拉博,这是哈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一本书里的)。拉辛告诉他,索拉博去了恤孤院。这便是他成为好人的机会。索拉博被曾经的阿塞夫带走,还受到性虐待,阿塞夫曾经就不是一个好人,现在更不会是好人。现在阿米尔要从阿塞夫手里把索拉博带走,那不仅需要面对过去,还需要打败他,哪怕他在这个过程中伤得很重。
索拉博被阿米尔带去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准备去那里办手续回美国,但是却因为没有材料证明他是孤儿而遇到了困难,当阿米尔小心翼翼地告诉索拉博他需要去孤儿院待一段时间,索拉博选择了自杀。
心灵上的创口它需要时间来治愈,而有的人他需要用一生,恰如火影忍者的诸多忍者一样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自那之后,索拉博不再说话,眼睛里已然没有了光。
当风筝出现在索拉博眼里,这个只是个孩子的孩子突然有了生气。
救赎并不等同于幸福,阿米尔是这样,他的父亲也这样!
他们说读完这本书意难平,可有的故事生来就意难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