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古典主义“道德家”
自蒙田与帕斯卡以降,直到纪德、加缪与萨特,法国文学触目皆是呈现伦理道德与人生见解的作家,传统的文学题材,无一不可派上用场,内容不外观察人性禀赋有所得而发为评论。一般而言陈明的是“人性就是这个样子,而不是人性应该这个样子。”
拉罗什福科
拉罗什福科的《箴言录》于1665年间问世,震惊当代读者。《箴言录》第384条: 万万不该吃惊,偏偏我们还吃得了惊。社会环境与拉罗什福科各人的境遇,多少可以解释他尖酸刻薄的心绪,悲愤怨怒的思想,甚至是程度已极的愤世嫉俗,凡此种种皆在他一针见血的格言中表露无遗。
愤世嫉俗犹不失文雅,指桑骂槐而笑容可掬。
拉.封丹
他的《寓言诗》描写的世界比起冷眼看人生的拉罗什福科的世界温煦多矣,这些动物语言,尤其是在大多数的故事结尾部分拈出的抽象见解,寄意所及堪称五花八门,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其实是表面多于实情。
真机锋是彩笔点化人情,老生常谈如今妙语生辉,各中有真谛,一叶可知秋。
沃波尔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对于凡事凭思维的人是一出喜剧,对于凡事凭感觉的人是一出悲剧。
启蒙运动
当今之世,或者说过去25年来,我们已经习于仅仅从轻蔑、负面或讥笑的观点界定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父辈的文化环境。比方说爵士乐时代,迷茫的一代、焦虑的时代、渴望的时代,莫不如此。因此要欣赏18世纪人们有史以来首度对自己也对后世宣称他们生于一个“理性时代”,也就是成长在“启蒙运动”的过程中。
布林顿在《观念与人》书中一语道破: 深信人类能够存此生此世获致一种迄今为止的西方思想中只有基督徒在蒙受上帝恩宠——而且是在死后——才有可能的完美状态。
传统的基督徒向来是赖以一对锚安身立命: 信仰与理性。17世纪,思想的进展既是理性逐渐凌驾信仰。
自然神论成为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最称心如意的形而上学主张,他们放弃一向用来阐明上帝存在的“第一因”与“设计”这些传统论点,因此得以构思一个无上神灵。此一无上神灵,是不惧人格的宇宙钟表匠一手推动牛顿的物理世界中既遥远又抽象的庞然宇宙机器,简言之,人类现在发明了一位无从祈求恩宠也无从获得宽恕的上帝。
自然与自然律隐身黑暗中,神说要有牛顿,于是见光明。
蒲柏
他所做《论人》阐述的主题,涵括范围上溯柏拉图与斯多葛哲学家,下及天主教与新教,主要的护教论者。4篇书翰论述人的本质与地位,着眼点依次为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幸福和最后的救赎的关系。
他认为恶因有三: 第一种恶因是天灾为患,如地震风暴看似违背人类对于宇宙结构的解释,其实是普遍法则,而非片面法则引起的自然现象,其次生而为人就有先天上的种种局限,最后一种是道德之恶,即人勿用天赋的才能。
斯威夫特
他的《格列佛游记》虽比蒲柏的《论人》约早7年间问世,蒲柏以中规中矩的抽象诗句写道德沦丧,斯威夫特毫不留情的讽刺,则以较具体的形式呈现愚蠢的成因与败德的后果。
《格列佛游记》共4篇,一篇小人国,个个心胸狭隘,第二篇大人国,这个巨人国度的国王识破格列夫所述欧洲文明的种种荣耀,从相反的角度再度甄别真人类的虚荣,空中飞岛之旅出现在第3篇,揭穿知识分子作用坐拥满腹经纶而丧失情感的种种愚行。
第4篇斯威夫特在其中把人切剖成两半,分别以识通人性的马族慧因和人面兽心的雅虎作为象征,慧因马全凭理智支配,雅虎人则是丁点理智也没有的人形兽,格列佛逐渐相信雅虎这个族类其实就是人类,而他本人也只不过是穿上衣服的雅虎,是个人形兽罢了。
4篇旅游见闻,借以证明人类的一切弊病与缺失,都可归咎于骄傲之罪。人还缺乏爱心,而爱却是最崇高的基督教美德信、望与爱(以爱为首要),欠缺爱心是人类处境的中心课题。
伏尔泰与启蒙运动
伏尔泰年轻时是个乐观主义者,早期用韵文写的《论人类》衷心拥护乐观主义的信念,但是随着人生经验的增加,以及智慧的成长,幻灭之感油然而生。世人所谓的悲剧事件指的是理论不堪事实一击。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使得“光明世纪”的许多理论摇摇欲坠,3万到5万人因此丧生,讽刺的是地震就发生在万圣节,正值各处教堂人群云集之际。
伏尔泰唾弃乐观主义的玄学理论所产生的主要作品是《查第格》。
伏尔泰写道:我生平博览群书,结果发现疑虑重重,谎言连篇,举世滔滔一片盲从,除此一无所获。然而我对于生存之执着一如当年我还是个未断奶的婴儿。我最喜欢耕作、播种、营建,我尤其喜欢无拘无束。
伏尔泰的意思是说: 生存之道既非志得意满接受生存现状——即乐观主义——亦非冥顽不灵怨天尤人——即悲观主义,而是采取一种可称之为“精进主义”的中庸之道,既相信人能有所作为,使世界愈趋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