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张居正》作为茅盾文学奖第六届获奖作品,作品的成色肯定是上佳的。读后也没有失望,作者塑造了张居正、冯保、李太后、万历皇帝、金学曾等一系列形象饱满的角色,并且书中的宫廷斗争与政治斗争都环环紧扣,丝丝入理,并且能够通过小说了解明代的一些制度,是很值得一读的小说。按照之前的小说分等来说,算得上一等小说。
小说简介
全书一共四卷,卷一主要描述了张居正作为次辅,如何与当时首辅高拱进行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最后随着万历皇帝登基,在后宫李太后、司礼监大太监冯保的支持下挤走高拱,坐上首辅位置。
卷二、卷三写当时立足未稳的首辅张居正,如何争取皇帝和太后的支持,以及与冯保斗智斗勇,开始推行万历新政,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最终排除万难,推行新政。
卷四写张居正如何“长于治国、疏于防身”,在自己壮志未酬的情况下就身先死,死后又不得全终,死后不到一年就被万历帝清算,也算得上九族全灭了。
小说评价
能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已经不是我这种阅读量不足千的人能够指摘的了。不过还是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班门弄斧一下。
关于权术
小说中的权术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合乎情理的,但也能看出在很大程度上美化张居正,历代成功的政治家,总不会完全不顾后果的做一件利在万民的事。能做到那个地位的政治家,莫不是精于筹谋,善于算计。和不同势力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政治交易。
对,我说的就是冯保,按照第一卷的叙说,我本以为这个太监也会是之后行使权力的掣肘,也是后一步会减除的对象,但小说的发展不如我所想,第二三卷中冯保几乎没做什么和张居正对着干的事情,反而近乎于张一样,做好自己内相的职责,辅助张治理好国家。
关于明朝
也许是受到一些高晓松的影响,自己也算得上是一个明黑,相比于后面的清朝,不是很喜欢明朝,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吧。
强调道德治国,虽然历朝历代都是只有义务没有权力的法制,但聊胜于无。也许这和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的治国理念最符合:“不需要治理的多好,只要能平平安安传承下去就行”。以至于提倡道德、伦理治国,当然我也不是说道德伦理不重要,我认为就像中学课本所说的,法律是人的最低要求,做不到就要受罚,道德是人的最高规范,做到了要表扬。
因为德治的关系,强化了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的作用,在我看来这大部分属于“封建势力的糟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人的自由天性的萌发,以至于后来中国的磕磕绊绊(但我还是相信地理决定论)。
读后感
历史总是曲折发展的
不知道为何,读完这本小说、查阅了一系列资料以后,深感封建制度确实是落后的,终究要被前进的历史所淘汰。
人类社会总是曲折发展的,就是在短的时间跨度里,可能是退后的或者方向错误的,但如果放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是螺旋发展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善。简单来说就是把蛋糕做的越来越大,虽然分配的比例不变,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阶级也能分配到足够的物质资料。
人类社会肯定是不公平的,这种不平等就是让人类几千万年来逐步进化,优胜劣汰,打败了无数的物种,最后达到地球上从未有过的物种,不平等就是这种进化过程的内在驱动力。
人生的终极意义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所面对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概括成两个目的。
让自己这个个体更好的存活下去(包含基因延续的含义)
让自己所在的这个种群,这个物种更好的活下去
用这两个来套面对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得到解答。为什么要抚养子女?为了基因的延续。为什么要找个好工作?获得更好的待遇,以让个体更好的存活下去。
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
人类时不同于其他物种,他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在进化树上走的最远的物种。进化了包括情感、伦理、道德等在内的超越其他物种的群体内涵。
因此人类不能完全冷冰冰的用上面的终极意义来概括,总会有一些情感,冲动改变自己。
但是?
如果你站的更高呢?也许这些不理智就是为了形成某些突变个体,以让人类更加进化吧?
自然无情,
至此,文字已经远远超出了《张居正》读后感了,发了很多牢骚。也证明了我确实是一个坚定的基因决定论。
回到书里,总结
最后还是回到书中来。《张居正》是我最近读到最好的小说,按照之前的分等,能够拍到二等到一等之间。欠缺了一点点“真实”,人无完人,一点点的缺点才是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
也是我最近在多看阅读上给出的五分好评的书籍,推荐大家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