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岁末感悟: 如何拥有一条尾部上扬的人生曲线?

岁末感悟: 如何拥有一条尾部上扬的人生曲线?

作者: IvyLiang_7058 | 来源:发表于2017-10-25 08:51 被阅读0次

    1.一张图引发的思考:

            看下图:灰色线代表一种人生状态,桔色线代表另一种人生状态,虚线可能更为接近部分人的“真实状态”——因为上下起伏恐怕才是普罗大众的人生常态,至于尾部是上扬还是下落,就更是因人而异。人生的长度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人生中,你期待的、属于自己的人生曲线会是什么样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难回答,你内心的os大概会有如下几种——

           我怎么会知道呢?

           未来的事儿谁能说得准呢?

           没想过……

           为什么一定是直线或曲线?

           为什么一定上扬?晚年恐怕更多是下降……

           我不在乎,爱咋咋地。

           …………(等等,不一而足)

           现在,你是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呢?其实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然而,思考这个问题,却可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收获。比如,当我今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对自2016年10月29日开始,学习教练的“人生”做了一个回顾,有了一些发现,在此和大家分享。

    2.“我执”状态的觉察

           第一次接触教练是在2014年底,彼时刚刚从一家外资公司的“闭馆风波”中脱身。本以为拿着补偿金,可以好好享受一下有钱有闲的假期,熟料真实状况是每天惶惶然,不知道何时才能找到工作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用现在的心智解读,那时还活在“虚体自恋”之中,以为必须找到一个牛逼的工作,拿着牛逼的薪水才是价值的体现——当然不是说现在完全不在乎这些,而是那时以为那些就是人生的全部,唯一的选择。所以如果那个时候来画线,肯定画出的是人生的低谷。尽管心底里有个微小的声音在劝,先别着急找工作,好好陪陪孩子,自己也放松一下,但是马上就被“理智”以“不要给懒惰冠以美名”而压下去了。很快,找到了一家500强企业的工作,在3个月的顾问期尚未结束,就开始了新的工作。

           想象一下,这一结果会带来什么状态?一边有些后悔,“哎呀,其实根本不想那么快找到工作”,一边心里暗暗地欣慰“嗯,看我还是很有能力的,这么快就找到了想要的工作”。新工作伊始,忙碌和压力就扑面而来,而那种“自我证明”的欣慰状态会帮助人在初始阶段取得好的成绩,也同时让人越绷越紧。在不断地被肯定之后,这个绷紧的状态进一步被强化了——似乎必须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价值不断被“证明”,自我也就愈加紧绷地继续去重复这个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也默默地愈发膨胀。这像不像生活中多数“成功者”的状态呢?这样状态的你,真的开心吗?换个角度,假如你的老公/老婆是这样的,你的感觉如何?

           一直以来,对职业生涯的终点都规划的是“自由职业者”。因此在接触了教练技术一年之后,确定这会是一个可能的方向。因此,在心底的微小声音提示“你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加上对“自由职业者”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状态的一些困惑,三重因素下,正式开启了教练之旅。现在回看,如果那个时候没有开启教练之旅,结果也许不过是绘制人生曲线时,徘徊和低谷的时期加长一些——纵观整个人生,也许那段徘徊不算什么——然而很难预计是徘徊之后能否真的走出来,以及究竟要徘徊多久(是否是一辈子)。

          教练对我的帮助不是立刻发生的。学习了“向外看的人,睡着;向内看的人,醒着”,学习了“P=p-i”,了解了“干扰”的六大源头,知晓要“看人之大”,等等等等,起初感觉这些理论都不过是一些漂亮话而已,更觉得自己都“特明白”。这时,导师说“要知行合一”——她不是说说而已,她要求我们做到的,自己全都能做到。比如,要求学员健身,立刻在课堂上做了50个俯卧撑——1分钟内,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而现在反思,那个时候的我,对于“向内看”“看人之大”、“排除干扰”,又做了什么呢?

           给自己找理由——比如,我已经是很懂得反思自己的人了,现在的问题是对方不做反思。或者,这个环境就有问题,这个制度需要优化(然而并没有提出可能的方案来)。当被人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时,又说这个改变起来可难了。这样的过程持续了不短的时间,直到我对于“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感到再也不能承受其重的时候,我的一对一教练问了一个问题加一个反馈——“人人都说制度/文化不好,又都不去改变它,那么这个不好的制度/文化怎么能改变呢?”“哟,你分得还挺清楚啊……”这是两句让我触动至今的话,虽然当时没有那么多的感悟,也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相关行动是在大约两周甚至三周后才开始的),甚至一直评价自己的一对一教练“温和而不会过于直接”,但这两句话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甚至越来越响,达到了振聋发聩的程度。

           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都是滞后的。生活中,你觉得自己没有发生改变,然而很可能改变已经先于你的感知发生了。因此,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过去成功的人,自我评价会很高。比如我那个时候始终认为我是一个非常主动做事、积极沟通的人,我认为我的内核没有变——但是经过被教练,我看到我的行为层面,并没有让周围的人感受到这一点,至少没有让周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然而,这个正面的特质,在之前的环境里(上一份工作、上上一份工作、甚至更久之前)是被普遍认可的。如之前所说,没有教练的帮助,我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呢?也许可以,也许一辈子就停留在一个令自己感到舒服的认知里“这件事情我已经尽力了,都是XX的问题(XX可能是一个客观事实,也可能是一个人)”。请闭上眼睛,回忆上面一句话,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这句话是不是你熟悉的人常说的一句话?

          请继续思考,这句话是不是你经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在这句话的“指导”下,你会做哪些努力?

          当你想着这句话时,你的状态是怎样的?

          你对那个状态,真的,满意吗?

          它能帮助你,绘制出你期待的人生曲线吗?

    3.观点还是事实?

           有人会说了,有的时候,确实不是“我”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当然存在,如何甄别呢?当你对自己说“这件事情我已经尽力了,都是XX问题”时,问一下你自己,这是一个观点,还是一个能够被证明的事实?所谓能够被证明的事实,是指,你至少尝试过3种方法,去改变或者绕开这一“客观环境”,但是都失败了;如果XX是个人,你也尝试过多种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和XX进行沟通,并且明确地知道为什么再不可能沟通清楚了;同时,你咨询过不止一位其他遇到(或遇到过)类似问题的人,他们也认为这样的情况,你做的努力已经足够。那么,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能够被证明的事实”(但也不能够100%绝对确认,因为你所能想到的、你所能问到的人存在局限性)。

          从轻易地判断这不是我的问题,到先从自己出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个“跨越”很难发生,可能需要很久的时间。这个过程里,你的头脑中会产生很多看起来非常有道理的观点,但你一定要去验证那些看起来极其像事实的“观点”,其实,他们90%以上都是你的情感尚未接受的状态下、你的理智为你找到的借口。

    4.当知当觉,知行合一

          那么,是不是只要发生过一次“跨越”,就总能跨越呢?也不一定。在过去的人生中,我们也许见识过几万种“自我欺骗”然后“跨越”了。但是在未来,我们还可能遇到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上千万种情形——让我们模糊心智、自认自己是对的——我姑且把它称之为,“我执”状态。这也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曲线会上上下下的原因。那么如何能够确保总是能够跨越呢?答案是,时刻保持自我觉察,做到当知当觉。

          你也许学过很多理论,你也许懂得很多套路,然而最难的是,你要准确地判断当时当刻的情形下,该采用哪条理论,该摆出哪个套路。所以,你必须首先做到对自己诚实——每次做出判断前,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是否带有情绪?(如果有,这个情绪是什么?)

          我是基于什么信念做出的这个判断,这个信念是否有不合理之处?

          这个判断全面吗,还有什么可能,为了做出全面的判断,我还需要什么信息?哪里可以获取这些信息?

          每当你冒出一个念头,在行动以前,如果都能拿上面的问题问自己一遍,得到的“行动指示”才有极大的可能属于“当知当觉”的判断。否则,很难说你正在绘制你期望的人生曲线——无论是富几代,都需要认真负责地绘制自己人生曲线——反之,或者任性一生;或者用很长一段时间来为一时的任性后悔,并且花更多的精力去修正。并且,这么做其实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如果形成了习惯,把所有问题都问自己一遍是很快的,也许只需要几分钟。

          写了这么多,我能做到当知当觉了吗?当然不能!我想当知当觉是一个用以修炼自己的最高目标,也许穷其一生也难达到。但是在追寻它的路上,从来不停止,就是人生的真谛了。大师级的吴导,也会遇到她需要跨越的“我执”,可贵的是她并没有以自己的年龄或“地位”拒绝成长,每次我们提出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她都会欣然笑纳,并且迅速改变,这就是“可以慢,不能停”这一信条的具体行为体现。

           假如你的领导,每日教育你要懂得创新、自我突破,自己却始终用着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管理经验,不做任何改变地管理一个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团队,你会愿意追随他吗?你又会做些什么努力呢?

           向内看的人,始终能找到机会和方法;向外看的人,始终在提出问题和抱怨。十年之后,向内看的人已经成长了许多;向外看的人,可能还在原地踏步。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成长型思维把自己的不足看作成长的机会,固定型思维把自己的不足看作回避的重点,随着时间横轴的延展,哪种思维的人生曲线是上扬的,毋庸赘言。

    5.结语:

           第一次发布教练相关的简书,先写到这里。未来的目标是每周一篇,写一写对教练的感悟,或者是对工作反思。这一篇是否对你了解“教练”有些帮助?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教练知识,或者刚好遇到了可能需要被教练的话题,欢迎联系我。教练是一个正式的沟通过程,需要双方都以诚相待,如果你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可以先来一场“化学会议”。期待有机会助力你绘制一条尾部上扬的人生曲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岁末感悟: 如何拥有一条尾部上扬的人生曲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if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