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亦有道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作者: 迟玉龙 | 来源:发表于2020-06-21 09:13 被阅读0次

      好多家庭教育讲座是咨询性的、哲理性的知识,讲完了就完了,家长回家该干啥还干啥。博瑞智教育要求家长学习之后,面对每一个知识点,必须认知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用了没有,必须做出实际的教育动作,自己先改变,再影响孩子改变,最终以孩子改变为标准,父母学的再多,孩子没有改变,说明学习没用。

      第一部分,提问题大家思考。

      1、有家长问,跟孩子说什么都行,一说学习,他就不说话了,怎么办?

      凡是这么提问题的人,就没有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锚,学习对他来说是痛苦的,想做又做不来。家长应该做的工作是,了解孩子情况,帮孩子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说明孩子的生命力已经枯萎了,我们该警觉了。

      2、有家长问,我的孩子唱歌跳舞样样都行,一到学习就灭火了,咋办?

      孩子能唱歌跳舞,说明生命力还是旺盛的,一提学习就灭火,说明学习上有障碍,很多因素他解决不了,譬如基础知识不牢,学习方法不当,课业量太大等等,提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帮助他解决问题。

      3、有家长问,孩子学习怎么就不刻苦呢?

      这么问的潜台词是,学习需要刻苦,只要刻苦就能学好。大多数家长都持有这种观念,如果刻苦能学好的话,当年你为啥不刻苦呢?如果你刻苦学习,现在也有很高的成就了。这么问的人,在学习这个事上就没入门,他没有跟学习好的人生活过,不知道学习好的人是怎么学习的。学习的奥秘不是刻苦,如果找不到学习方法、学习规律,没有学习兴趣,累死也学不好。这么问的人会逼迫孩子刻苦学习,误导孩子,孩子十八岁之前很难刻苦,因为刻苦是用意志力逼着自己,做让自己痛苦的事情。十八岁之前孩子还没有意志力,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他认为是自己意志力不够,会对孩子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4、你能说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吗?

        这两者有本质区别,不懂脑力劳动的规律,想培养孩子是天方夜谭。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是脑力劳动,人必须主动学习才能学好。如果父母逼着孩子学习,看着孩子学习,就是被动,一被动大脑就死机了,没法工作了。体力劳动可以逼迫,奴隶主可以用皮鞭抽打,让奴隶做超过极限的劳动,但没有一个科学家是被皮鞭抽着的。

      5、学数学跟学语文在方法论上有什么差别吗?

      文科有文科的学习方法,理科有理科的学习方法,如果不懂得学习的方法,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

      6、在读书学习上有个奇怪的现象,有的人越学越想学,有的人越不学越不想学,形成两极。学习上没找到乐趣,就没法学习,找到乐趣的人会更想学习。孩子面临终生学习的时代,终生学习才能在精神上的找到快乐,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人为啥学习?只有一个理由,就是学习是智人的本能,为了成为真正的人而学习。不学习的人会被时代抛弃的。

      7、学习的悖论,不需要学习的人疯狂的学习,最需要学习的人却不学习。跟随博瑞智学习的父母,好多人把孩子教育的很好了,还坚持学习,而有的人还处在水深火热中,却拒绝学习。那些第一次接触博瑞智的人,怎么劝都不来,走上学习之路需要缘分。很多人近距离接触优秀人之后才发现,人是被教育出来的,他周边没有这样的人,所以他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学习。学习是智人的宿命,对于不学习的人,我们只能报以同情。

      8、现在学校的学习跟古代有什么区别吗?

      古代不学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古代的学习就是背词。现在的学习跟背两首歪诗有本质的区别,好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以前,错的就太离谱了。现在的学习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世界历史、地形、天文、数学、物理,这是人类共同的宝贵的知识,用人类所创造的知识武装下一代,成长为现代人,这是中华名族的未来。

        第二部分,董老师个人经历。

      1、董老师为什么在那个年代酷爱读书?董老师母亲说过一件事,小时候妈妈去供销社买东西,跟售货员是朋友,那时供销社有废旧回收的工作,回收了好多废报纸和废书本,朋友就让董妈妈拿回家给孩子玩,农村孩子没有玩具,董老师就撕书玩,顺便看看书上的图画。三岁之前的这段经历,进入了他的潜意识,等董老师三岁时,见着家里的书就想看,他对书有天然的亲切感。这可以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人在一岁前大脑是空白,接触到的东西都会进入潜意识保留下来。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成年人的行为受90%的潜意识支配,显意识占10%。所以董老师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他从四岁就开始认字、写字,就是觉得读书好玩,从小在大脑中,把读书跟好玩连接在了一起。

      他在女儿身上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孩子小时候,从校办拿回很多书,给孩子撕着玩,女儿到三岁后开始主动看书,对书产生亲切感,后来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

      2、董老师从贫穷的地方走出来,那时农村极其落后,种地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开始时学习不快乐,也不痛苦,为了逃避种地的痛苦,更愿意去学习。家里的文化氛围是,读书可以不用干体力活,爸妈只要让干活就去学习,这是刚开始喜欢学习的原因,一来二去逐渐爱上了学习。

      3、家里形成了学习的氛围,妈妈在初二时,姥爷去世,妈妈被迫辍学,成了她永远的伤痛,在家里她一谈到念书就哭,说如果自己当年好好学习,能考上大学,妈妈说话那个感觉,让孩子们感觉学习是美好的事情,学习是难能可贵的事情。

      4、父亲读过五年书,是个聪明人,每次喝酒喝多了,就开始讲自己的经历,说他童年没念完书,限制了他的发展,如果他念过中学,厂长应该是他干,没念书,只能开拖拉机。爸爸那种没读书给人生造成的困境传递给董老师,爸爸说完了就睡了,董老师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好好学习,这个劲头能能持续两周,下次爸爸又喝多了,又开始说,董老师又能持续两周好好学习。

      5、小学初中阶段,农村极其落后,大多数同学都不学习,董老师疯狂地学习,只要一学就会,显得鹤立鸡群,同学们都很崇拜他,造成他心理优势。回头看,董老师是幸运的,而现在的孩子,处在社会极端重视学习的时代,大家都拼命地学,稍不努力就会落后,现在的孩子该被同情,被怜悯,孩子本来是优秀的,在这个环境中被压垮了,雏鹰翅膀没长全,就放到风暴里,折断了翅膀。我们应该同情理解孩子,把孩子的信心恢复起来,让他找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让孩子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三,学习的基本规律。

      苏霍姆林斯基总结了学习规律,他说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有特有的规律,劳动者必须处以主动状态才能学好。体力劳动可以用鞭子抽打完成,但是脑力劳动不行。大脑由脑细胞组成,学习工作时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大脑高速运转。大脑只有两种状态,要么兴奋,要么抑制,就是工作和睡眠的状态。

      德国的尼采在生前被说成疯子,其实他对人类有深刻的洞见,他把人用三种动物比喻,第一种,90%的人像沙漠里的骆驼,自己不想在沙漠里走,需要被人打着走,处于被动状态,心理不愿意,这种心理状态叫做“你应该”。第二种,草原上的狮子,狮子追赶羚羊的时候,心理状态是主动的,语言表述是“我想要”,如果孩子进入了狮子的状态,才符合大脑的运转规律,大脑才能启动 心理状态是“我想要”。第三种,是小童,意思是说人的本质是创造,这是人跟其他动物的区别,当孩子处于“小童”的状态,创造力开始启动,处于主动学习求知的状态。

      董老师刚开始学习是骆驼的状态,为了逃避劳动的痛苦,而学习不痛苦,被迫学习,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学进去了,到初中后,进入狮子状态,主动学习,上高中后,进入创造状态,自己创造学习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当人进入创造状态,学习就简单了。

        在应试教育跟文本填鸭式教育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使绝大数孩子处于骆驼状态,心理状态处于“你应该”的被动状态,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只能进行简单的工作。有人会用郎朗的例子反驳,说郎朗被爸爸打他,也成才了,其实弹钢琴约等于体力劳动,属于技巧型训练,被逼迫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孩子做数学题被打是做不出来的,家长一旦逼迫打骂孩子,孩子进入骆驼状态,只能做简单的工作。

        把苏霍姆林斯基的发现和尼采的三种人理论结合起来,就揭开了学习的神秘面纱。学习好的规律,尽一切可能,引导孩子从“骆驼状态”变成“狮子状态”,从被动泥潭中出来,进入主动状态,大脑才能主动学习,当孩子进入“我想要”的状态,进一步激发,进入“小童”的创造状态,才能在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人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生物,只有在学习上找到快乐,孩子才能进入学习状态。

        第四,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1、家长做一个爱书者、藏书者,没有书房的家不是家,家里应该有一个看书、独立思考的地方。环境的熏陶,能够使孩子爱上学习。

      2、家长经常表达对知识的渴求,把没受更高教育的缺憾感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学习是神圣的。譬如跟孩子说“我当年没有机会上大学,给我的人生造成了困扰,事业发展不好”,谈自己的感受,不是讲假大空的道理。

      3、让孩子尝到学习的快乐的感觉,一旦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小的进步,及时确认表扬,让孩子因为受到表扬而感到快乐,孩子一旦找到学习的快乐,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孩子小时候通过游戏传递知识,把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死记硬背,毁灭孩子学习的热情。主动引导孩子谈论他擅长的话题,让孩子找到胜任感。

      5、反复练习,孩子找到学习的畅快感,学习知识不能仅限于符号层面,要理解背后的原理,然后把知识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在实践中做出来,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识。

      6、欣赏孩子的微小成功,挑出孩子做对的地方鼓励、表扬,让孩子找到快乐。做的好的说,不好的不说,保住孩子的热情。

      7、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往上走,假以时日,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成功,急功近利是灾难性的。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绝对没有近路可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9、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规律,不能完全指望。

      第五,学习兴趣的杀手。

      1、强迫,一旦强迫就产生被动,进入骆驼状态,小学阶段还看不出来,因为小学阶段的知识可以通过反复的体力劳动掌握,到初中后,需要孩子启动大脑进行思考,被动状态大脑是封闭的,所以没法进行学习。

      2、没有尝过学习等于快乐的感觉,这是一个孩子悲惨的经历,他不知道学习是快乐的。

      3、建立了学习等于痛苦的神经连接,老师打骂孩子,家长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了学习等于痛苦的连接,轻微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会好一些,严重的需要经过心理辅导才能恢复。

      4、学习是一件难事的观念,这些观念大多来自家庭,来自学校。譬如,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刚开始上课,跟同学们说:“同学们,物理这么课很简单,每个人都能学会”,一个不会教学的物理老师说:“同学们,注意啦,物理很难学,如果你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想考个高分是不可能的”。两种老师给学生传递了不同的感觉,其实难易程度是一种感觉,用心学,就简单,心不在焉就难,难易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给孩子传达了错误的思想,让孩子感觉难,这是灾难性的。

      5、孩子没有准备好,就要求考高分。父母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孩子自己设置过高目标,一旦完不成,自信心受到打击,信心就没了。

      6、负面的榜样影响,父母自己不学习,整天看电视,玩手机,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

      7、“我很笨”的自我观念,如果家长经常说孩子笨,他就真表现的笨,受到观念的局限。

      8、学习环境不好,孩子静不下来学习。

      9、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积重难返,在学习上欠账太多,信心被压垮了。

      如果孩子身体上得病了,父母会给孩子治病,孩子学习不好,跟得病是一样的,父母应该是想办法帮助孩子,而不是批评、指责孩子。

      第六问题,在学习路上培养优秀孩子,创造巅峰学习状态。

      1、帮助孩子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有拉动力。

      2、坚定的信念,找到“我能”的信念。

      3、燃烧的欲望,进入狮子状态,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自信心是父亲,求知欲是母亲,生出儿子疯狂学习。

      4、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不同学科有不同学习方法,大脑神经什么时候兴奋,根据时间规律利用好,在大脑清醒时学习效率最高。

      5、大脑进入高度专注状态,学就学,玩就完,不能同时干。

      6、肌肉高度放松,肌肉紧张,大脑就涣散。让孩子适量运动,放松身体。

      7、保持心情愉悦、宁静,快乐,学习的快乐和吃巧克力的快乐不是一种快乐,学习的快乐是人进入高度宁静、愉悦的一种状态。

    dynam6ewW�|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jo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