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乐心
里弄租区世外宫,天光日影透窗通。
而今汉味精华聚,古巷幽溪翠竹风。
历史
里弄在中国的兴起时期大约在20世纪初,1901年法商立兴洋行买办刘歆生建造的生成里房屋皆为二层砖木结构,包括生成南里、北里共160余栋。同年由江浙商人刘贻德兴建的德兴里。曾委托比利时义品洋行设计,共建二层砖木结构36栋。与之同期建造的还有三德里、长清里、海寿里,这些里弄适应于中下层居民居住。
到了1910年,租界区里出现了最早的多层公寓楼——巴公大楼,大楼平面呈锐角三角形,中部为三角形天井,相当一个内院。单元式布局,分户明确,各单元分别设置出入口。每户皆有卧室,起居,阳台,厕所,厨房,整个布局十分紧凑。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风雨飘摇,租界成为了各个社会阶层首选的避风港。这一时期的租界区,官邸、别墅、高尚住宅、公寓,以及里弄在空间上完成了对整个区域的划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根据自身的条件开始对旧的居住模式进行完善。在黎黄陂路上的一条小巷,向内走20米左右,就能看到一排四幢小别墅,这便是周苍柏故居。一色的坡状瓦顶,清水青砖外墙,局部水泥拉毛装饰。置身其间,仿佛来到一处世外桃源。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工商业者不断增加,旧式里弄住宅已不能满足这些中产阶级的生活要求。这一时期建造的里弄在旧式里弄的基础上有了大的改进。扩宽了里弄的交通弄道,在总体布置上更多的考虑到朝向、通风与日照要求。在单元平面设计上已开始采用现代住宅功能,将居室、起居室、厨房、厕所、佣人间按主从关系合理布置,试图压缩辅助面积,提高住宅平面利用率。在建筑的风格上将欧洲联排式住宅楼和中国四合院以及中国天井式院落民居在建筑结构因势利导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殖民式风格的民居建筑。汉口租界里的这种新式里弄住宅,不同于上海的里弄格局,采用“头碰头,尾碰尾”的平面布局,分别形成约4米宽的交通巷道和不到两米的窄窄的生活巷道,街道-主弄-次弄-小院层次分明。住宅的前后天井,其实是独立式住宅的庭院的“压缩”。走进大门,从天井内仰头“口”字形上空,三面围合的大窗分享着小小的一片天光日影,显示出建筑师当年的苦心设计。
如今的园博园"汉口里",集合汉味各种老字号经典小吃,造型优美的古典建筑让人回味无穷。
汉口里的静夜(雷毅拍摄) 快乐心拍摄 快乐心拍摄 快乐心拍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