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时,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正方形时最短。这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拓展内容。
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也较有难度,因为比较抽象,怎么把它直观化呢?我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搞明白为什么周长会减少。以两个正方形为例,我们把它正方形的一条边长称一“格”,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4格”,两个为“8格”。把小正方形拼在一起,必然要把两条边靠起来,靠起来之后,这两条边“藏”到里面去了,不再是周长,组合长方形的周长实际上是剩下的原边长数,8-2=6格,所以周长减少。
二:想办法,怎样让周长更少。依据上面的理论,可以显然得出:“藏”得越多,“剩得越少”,所以想让周长变少,就得“藏”得多。如下图:
同样是4个小正方形拼成,摆一行只有3个“拼点”,周长少“2✘3=6(格)”而摆两行是4个摆点,周长少了“2✘4=8(格)”,为什么呢?(见下图)
只朝一个方向“纵摆”或“横摆”,每拼一次只有1个拼点,但我们既“纵”又“横”去拼,最后那一次需要“补角”时,”会出现2个拼点,所以“纵横”结合摆,比单向摆拼点多,摆的越“方正”,需要的“补角”越多。所以会有“长和宽越接近,周长越短,正方形最短”的规律。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可以让孩子把这个规律“动态化”、“故事化”、“游戏化”,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达到深入学习的效果,但这还不够,再怎么深入的理解,不联系生活也是不完美的。
第三:找到生活中相同或类似案例“蜷成一团”。当孩子通过上面研究,初步了解了数学神奇之后,老师可以话锋一转,适当引导:“这个道理奇妙吗?但其实连“婴儿”或者“小虫子”都知道这个道理!”,学生表示不相信后,追问“婴儿受冷或者小虫子受到攻击之后”会怎样呢?得出结论:会“蜷”起来,再追问“为什么他(它)们会蜷起来呢?”,因为“这样他(它)们的受冷面或受攻击面最少”,而我们这个周长的案例跟这个道理是类似的。
这样经过三个方面的学习,孩子对这一知识点感受到“有理”、“有用”、“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