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儒墨争鸣之仪式与鬼神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儒墨争鸣之仪式与鬼神

作者: 五经博士 | 来源:发表于2017-02-25 16:04 被阅读0次

先秦诸子,墨家相信世界上存在鬼神,儒家认为没有。⑴但儒家对鬼神的态度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⑵儒家自相矛盾的立场立即招来墨家猛烈地抨击。墨子非难儒家弟子公孟子:“你们主张没有鬼神却让人学习祭祀,这和没有鱼学习织网有什么区别吗?”公孟子无言以对。⑶

   墨子的逻辑无可挑剔。从辩论的结果来看,儒家输了。但墨家明显没有考虑清楚祭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春秋时期,对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祭祀、一是战争。⑷为什么明明知道没有鬼神,却劳民伤财搞出繁杂的仪式来祭拜?先秦儒学三巨头,孔、孟、荀,我们还是先看看荀子是怎么说的吧。

   荀子很清楚,不求雨,天也会下雨。日食月食,肯定不是天狗吞月。不敲锣打鼓,太阳和月亮也会普照大地。君子认为,仪式只是社会活动中必要的修饰而已。可这么搞着搞着,老百姓却相信真的有鬼神了。⑸

   越是复杂的仪式,越容易让人从内心产生敬畏与认同。道,原来是可道的。荀子这个人看来很厚道,到了西汉,《淮南子》里就把这个问题说得更透彻了。

   作者认为,就算是浅显的道理,也不可能和每一个人都解释清楚。老百姓相信世界上有鬼神,英明的君主就借助于鬼神、吉凶、祸福的观念制定出种种禁忌。例如:祭祀祖先,猪是上等的祭品;安葬死者,不能用裘皮陪葬;枕着门槛睡觉,鬼神会踩他的脑袋……。这些说法在法令中倒没有记载,但人们口口相传。为什么这样呢?并不是祭祀祖先时猪比牛好,只是因为家家养猪,牛得用来耕地而已;也并不是说裘皮不如丝绵保暖,而是裘皮比较贵重,活人穿着可以保养身体,对死者却毫无用处;头枕门槛睡觉,是怕人睡着后被吹得中风瘫痪,那里是鬼神要踩他的脑袋呢?如果真有鬼神的话,鬼神变化莫测,那儿不能进非得从门进来?之所以制定出诸多禁忌,完全是因为愚昧的人不懂得这些事情的危害性,只好借助鬼神的威严神圣来教育他们。刚愎自用的人非得争论有没有鬼神,那里知道圣人的良苦用心呢?⑹

   《易传》上说,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孔夫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⑺实在不是存心愚民,而是深知圣人也不可能把仪式背后隐藏的深意让每一个人都明白。仪式,不只让参加的人产生敬畏与认同,还可以让一个民族产生凝聚力与自豪感。想想2008年面向全球直播的奥运会开幕式,坐在电视机前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再想想,我们为什么强烈地反对日本首相带头参拜靖国神社?

   看似繁琐的仪式背后原来有如此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人又是感情动物,对勤劳耕作的牛都不吝赞美,更何况对那些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呢?炎帝教人们用火,被尊为灶神;后稷教人们种庄稼,被尊为五谷神;大禹为天下操劳,被尊为土地神。一个民族与国家,根本无法与它的历史与文化割裂。背负历史、传承文化,又怎么能不让人民发自内心地去祭拜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不朽贡献的人呢?

   还是引用西方人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吧:

   您不认为,每个宗教都必须有一些打动人心的东西吗?我们的信仰就是为了打动人心而存在着的,这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当人们给予一种信仰以某种——你认为是虚张声势的——礼拜仪式时,人们就得服从宗教的戒律与习俗。只要你考察一下我们的道德,就会看到这点。⑺

   ⑴详情请参阅《墨子·明鬼》篇。

   ⑵《论语·八佾》。

   ⑶《墨子·公孟》:公孟子曰:“无鬼神。”又曰:“君子必学祭祀。”子墨子曰:“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

   ⑷《左传·成公十三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⑸《荀子·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⑹《淮南子·氾论训》:夫见不可布于海内,闻不可明于百姓,是故鬼神禨祥,而为之立禁;总形推类,而为之变象。

   ⑺普鲁士国王弗德里希二世《中国皇帝的使臣菲希胡发自欧洲的报道》。

相关文章

  •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儒墨争鸣之仪式与鬼神

    先秦诸子,墨家相信世界上存在鬼神,儒家认为没有。⑴但儒家对鬼神的态度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⑵儒家自相矛盾的立场立...

  • D5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50: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

  • 《易经•系辞》上传之五,学习“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真正用途!

    【解读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

  • -3D+3P马后炮八卦布阵图析赏

    汉代《易传·系辞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

  • 道在日用而不知

    《周易・系辞》中有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一...

  • 百姓日用而不知“道” 学员静波

    德音171022初级班学员课堂随笔 静波 本节课开篇老师抛出三个词“趋乐避苦”“庆吉保惜”“奇特矜举”,第一次听到...

  • 《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

    原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

  • 《系辞上》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

  • 仁者

    世间万物皆有道 仁者见之谓之仁 知者见之谓之知 一阴一阳之谓道 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民国名妓小凤仙 跟...

  • 书法中的“一阴一阳”之道

    《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儒墨争鸣之仪式与鬼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qn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