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动物》这本书是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 Douglas T. Kenrick 和 Vladas Griskevicius合作出版的。 两位都是当代著名的进化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英文原版著作是在2013年9月面世。
书中例举了大量有趣的例子,引发读者的好奇,虽然也有涉及到一些概念,但是不觉枯燥无味。作者试图解释一些现象背后最底层的原理。如果你对下面的问题深层的原因感兴趣,就可以把书找来读了,或者先看看这篇书摘。
“为什么有的人很有钱,但却舍不得消费,有的人没钱,却大手大脚?”
“为什么女性明明想找一个稳定可靠的人,却偏偏垂青于花心,不负责任的登徒子?”
“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一夜暴富,在中了彩票大奖后,几乎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奖金花光,有的甚至欠下更大的赌债?”
下面开始全书的摘要,因为篇幅较长,会分成上、下两篇。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种说法最早来自于亚里士多德。《自私的基因》一书也把人类比作是“生存的机器”。人与黑猩猩的基因差异不到2%。孟子也说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著名的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这一基础上的。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却会做着于此相悖的决策。
人是否是理性的并不重要,就当作是一个观察人类行为的角度,本书就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人类非理性决策的原因。
本书的两个核心的观点:1.人类决策为进化目标服务。2.人类决策行为被设计成去实现多个不同的进化目标。
人类有很多认知偏差,打开维基百科,可以查询到上百条。比如损失厌恶,赌徒谬误,后先见之明等。人类并不是笨手笨脚的傻瓜,一直做着违反自身利益的愚蠢决策。那究竟这些偏见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呢。这些偏见带来的决策是为了提高人的适应性,来尽可能的提高繁衍的机会。
研究早期人类文明的古生物学家发现,我们的祖先要面对经常性的干旱期和封冻期。当你在饥饿中挣扎时,食物储备量的略微减少要比略微增加造成的差别大得多。人类学家对还在狩猎采集和农耕时代人群研究后发现,他们很多习惯性选择的目的并不是创造获得充足食物供应的最好机会,而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食品供应不足的风险。
男性冒险的决策也和进化目的有关,这一点后面有详细的阐述。肯尼迪家族也有冒险的嗜好,虽然偶尔会导致他们作出糟糕的判断,发生各种的不幸,甚至有几位成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风险总是关乎于取舍,铤而走险的结果可能时死亡,也可能时金钱和地位的回报。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肯尼迪家族的冒险获得了有价值的回报-繁殖成功。短短几代人,约瑟夫.肯尼迪的孙辈就多达29人,重孙辈有60多人,这些后代也继续过着富庶且成功的生活,虽然仍偶有冒险。
说到这里,作者又抛出一个问题:引导我们行为的,并非只有适应性最大化这一个进化目标,而是一整套各不相同的进化目标,不同的进化目标甚至会带来完全相悖的决策。
作者例举了一个实验,分别让2组受试者观看恐怖片和爱情片,发现看恐怖片的人更喜欢强调产品热门程度的广告。而观看浪漫爱情片的人,却更喜欢强调独特限量的广告。原因是看过恐怖片后,人们尤其容易接受从众的信息,因为人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都希望自己是群体的一员。而看过爱情片后,人们更容易接受独特的标新立异的产品,因为需要脱颖而出吸引异性。
作者认为我们的大脑中有多个自我--称为次级自我(sub selves)。每个次级自我都有特定的好恶,它们只在你处于特定的环境时才会出现。在任意的时间点,都只有一个次级自我在掌权,就是当下的你。同一个广告可能有效,也有可能无效,取决于当下你的大脑中时哪一个次级自我在看广告。那我们究竟有多少个次级自我呢?下面来逐一认识。
1.自我保护型。这个次级自我就像是一个安保人员。它会促使我们产生融入群体的意向,也会使我们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激活了它会让我们变的更加的警惕,会让来自其他群体的人感觉到生气,尽管他们的表情是完全中性的。这种警惕性的倾向和妄想症的倾向迫使人们投入资源去弥补其弱点和漏洞,并且相信与大多数人建立联盟很有价值。总之,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希望免受任何潜在的生理伤害。
2.避免疾病型。当我们听到其他人打喷嚏,咳嗽,看到皮肤病的症状,闻到不良气味时,避免疾病次级自我就会被激活,它总是希望规避任何与病菌有关的事物。
3.社交型。人类的祖先就需要跟其他同伴友好的相处,交朋友和建立同盟对于进化的成功至关重要。如果你感觉孤独,没人爱,或者遭到他人的利用时,社交型次级自我就会跳出来掌舵。这个次级自我希望被他人认可,喜欢,被他人当做朋友。
4.社会地位型。它是一位积极进取者。除了努力与同伴相处,我们的祖先还需要应对另一个挑战,即在群体中获得并保持自己的地位。获得他人的尊敬总是能带来各种益处。比如在动物界,首领总能够享有更好的事物和更多的交配机会。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关注的是一个人在等级结构中的位置-谁在我们之上,谁又在我们之下。当内在的积极进取者掌舵时,我们就会特别重视与成功人士的交往,并把他人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看得格外严重。他希望被尊重,并且需要理由去尊重他人。
5.择偶型。这位次级自我像是一个活跃的单身汉。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没能找到愿意将他或者她的基因传到下一代的人,那么之前的那些争取来的好处便都可以忽略不计了。择偶型次级自我会被真实的或者想象的潜在配偶激活。她关注的焦点包括:有关某人是不是合适的伴侣的信息,自己对于潜在配偶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魅力。无论男女,择偶型自我的行为模式都说为了增加自己在潜在恋爱对象眼中的魅力。
6.留住配偶型。这位次级自我是一个好配偶。留住配偶涉及的问题与寻找配偶是的问题不大相同。在分享资源和照料孩子方面,不仅存在潜在的冲突,还存在伴侣被他人抢走的风险。它关照的是有关伴侣是否幸福的信息,同时还要观察社会环境中是否有潜在的侵入者威胁你们的关系。它会被巩固或者威胁长期关系的信息所激活,更加关注具有潜在威胁的同性。
7.育儿型。人类的父母需要共同生活的原因很简单,这对后代有益。有很多研究表明,单亲的孩子不容易存活,而且即使能够幸存下来,也没用父母双全的孩子发育的顺利。育儿型次级自我不仅会因自己孩子的出现而出现,当你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或者听到远处孩子的哭声,这个次级自我也会被激活。它的责任是保证弱小的孩子获得足够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健康成长。
这7个次级自我组成新的金字塔。【图】
《理性动物》-书摘(上)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在你一岁左右时出现,此时你开始提防陌生人。
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会在稍晚一点出现,此时你会满脸厌恶地把之前从未尝过的食物吐出来。
直到快上学的时候,社交型才会出现,这时你开始试着交一些朋友。
小学一二年级前后,社会地位型开始觉醒,如果你在这期间受到其他小朋友的侮辱,你会感到生气。
择偶型次级自我会因荷尔蒙的激增被粗鲁地唤醒。我们开衫关注异性,在乎他们对自己有没有兴趣。
在我们搞清楚这个问题后,吸引到了值得共同生活的伴侣后,留住配偶型就会破壳而出。当然,育儿型次级自我在我们生了孩子之后,才会完全成熟。
接下来,再看看各个次级自我的行为模式。
理性经济学家发明的博弈论规则,其适用的前提是双方都是冷血的经济人,各自都为寻求最大化的物质回报。这些规则可以很好的解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如何在市场上竞争,二手汽车入户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以及华尔街的交易员如何交易股票。但是人类并不是冷血的经济人。
公司,市场定价,甚至经济学本身,从进化的角度来说都是新生事物,是我们的祖先从未遇到过的。(人类祖先遇到的大多数是他们的亲戚朋友)。即使在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的大多数有意义的交往仍然限于朋友和家人。在面对家庭问题时,我们并不是在进行理性经济学家所谓的博弈,而是在玩一种截然不同的游戏。
在著名的囚徒困境的游戏中,如果受试者是一对双胞胎,目的依然尽量多为自己赢钱,不要考虑另个人的利益。结果是,双胞胎很难背叛对方,他们大多数会自发的选择合作。有趣的是,同卵比异卵选择合作的概率高了27%。就像大多数人更愿意借钱给亲兄弟姐妹胜过表兄弟姐妹。
不同的次级自我为了不同的进化目标服务,它们之间也会存在博弈,具体谁能站出来,取决于当下战场上的对手是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学家艾伦 . 菲斯克通过调查发现人类交易时的三种模式:
第一是市场定价模式(market pricing),理性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就是用这个冷血的货币机制完成了大部分决策。
第二种为共享模式(communal sharing),即在亲人间使用的模式,就像玩囚徒困境游戏的双胞胎。其规则是,尽力给予,按需索取,不计个人得失。育儿型次级自我就是在使用共享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对等互惠模式(equality matching),这是指同辈或者朋友之间的交易模式,社交型次级自我一般采用这套规则。
虽然领导者会获得很多的好处,可地位型次级自我并不一定想成为领导者。领导者和追随者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地位的博弈。追随者奉献的是忠诚,服从和领导者的特权,但奉献的基础,则是领导者要保护他们的利益,并富有远见卓识,能够带领整个团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只有警惕的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会按照理想经济学的规则来行事,它关乎的是人们如何跟警惕的陌生人做交易。所以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亲戚朋友之间或者是上下级之间的交易。
虽然市场经济不适用于亲戚朋友,但它至少适用于商业世界吧?毕竟那只是做生意。事实上,并非如此。除非你在做一锤子买卖。冰冷生硬的理性利己主义原则也许在跟抱有敌意的陌生人打交道时管用。但当你要持续的跟人打交道,做生意,那么无论他们是同事还是客户,市场经济学的效果总是欠佳。
在生硬的市场定价模式和随意的家庭模式之间有一个关键的区别,那就是信任。人们在谈判或者经营企业时,可以用不信任的市场经济学心理,也可以用信任的家庭关系心理--关键时要转换他们的心态,哪怕他们不是你的亲属。(注释:这就是为什么中介和销售员总喜欢攀老乡,套近乎)把警惕的陌生人转换成亲人,当人们感觉彼此像是一家人时,更容易彼此信任,互相合作。
科学家认为,人们应该努力去揭示并了解纯粹的事实,只有真相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的判断。但是,有些情况下,进化可能并不喜欢真相和准确性。如果偏见和不准确在某些情况下恰好帮助人类提高了适应性,那么大脑将持续的做出带有偏见和不准确的判断。
人类的偏见与生俱来,虽然这些先天的偏见有时会让我们犯错误,但是这些错误的本质往往能够体现出大脑的智慧。保持正确是否永远是聪明的决策。
自然选择创作了像大脑这样带有偏见的系统,是想通过制造小误差来避免重大的错误,偏见提供的是一个安全的边际。比如你每天不厌其烦的系上安全带,却从未发生过交通事故。想想上次打喷嚏打时候,你的身体是否真的面临危险?恐怕也没有,打喷嚏可能只是因为一点胡椒面,并不存在生命威胁。
这样看来,我们的决策是倾向于过度保守。那何时又倾向过度冒险呢?在自然选择的游戏中,良好的防御只是一个方面。从进化的角度看,良好的进攻系统更为关键。如果一个人防御的成功,活到了100岁,可是他的基因没有遗传到下一代,还是会跟他一起死掉。
有些偏见是让我们避免致命的错误,而有些偏见却驱使我们去追逐繁殖的机会。择偶型次级自我会让男性在性探测上变的过度敏感,虽然这样会导致男性经常判断失误,但是能最大程度的保证不会错失机会。所以自然决定了男性一定会高估女性对他们感兴趣的程度。
而女性并未表现这种偏差,相反,她们对男性的兴趣持怀疑态度。女性的择偶型次级自我在想什么呢?很多女性相信,好的伴侣要值得信赖,可依靠,能够成为一个好父亲,然而,同样是这些女孩,她们又喜欢去追求那些迷人,性感,爱冒险,不可靠的坏男人。
研究表明,排卵期扭曲了女性对性感坏男人的认知。在受孕激素激活后,处于排卵期的女性不再怀疑性感男人的企图。而是进行进攻模式--她们不理智的相信自己可以把性感的登徒子转化为好丈夫,好爸爸。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女性的大脑要想方设法的接近高质量的男性基因,这种排卵期的幻觉可能是一些女性所需要的额外推动力。
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是个乐观主义者,它的偏见是过度的自信。自信是工作,运动生意场上取得成功的核心要素。虽然有些人认为自信会让人懒惰,粗心,但事实恰恰相反。自信会增强一个人的野心,决心和恒心。自信的人更容易保持乐观的心态,在面临不确定时敢于不断的尝试。
我们的每一个次级自我都会存在偶尔的偏见,就像我们交换结婚戒指时会忽视离婚率一样。这些偏见常常会帮助我们避免严重的进化错误。比如无法繁衍基因。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总是做出聪明的决策呢?
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们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这些偏见适用于远古,但是和如今的世界不甚匹配。
在美国,每年有6完人死于医疗决策的失误,比乳腺癌,自杀和他杀的排名都要靠前。医疗失误可不是帮助我们避免重大的错误的小偏差,每个月都有几千人为此失去生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面对数学和逻辑问题的时候,人们尤其容易出现偏差。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科学家又发现,导致偏差的原因可能不是能力的缺陷,而是提问题的形式。比如大脑比较容易接受7%,却在看到0.07 时犯糊涂。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按照祖先接受信息的方式设计的,我们的祖先只能理解100个里面有7个是代表什么意思。
人类大脑对于大数的理解也有偏差,比如你听到一个空难200人遇难的新闻,和600人遇难的新闻是同样程度的悲伤。并不会因为后者人数多的多,而悲伤翻倍。这种现象叫“大数悖论”,对于人类大脑来说,极大的数字就是个模糊的概念。
上篇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