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几件小事。
1、昨晚失眠了。估计睡着是三点以后了(最后一次看表约两点四十)。
2、早晨起晚了。听到闹铃响多睡了一会儿,再醒来看表七点十二。
3、微波加热两个全麦饼皮,悠哉吃完,步行去地铁口。
4、下地铁扶梯时,两个人先后匆匆由身后穿插上前,安全距离应是超过了。
5、站在扶杆旁边。面前有人离位下车,本来无意坐,身边的弟兄身姿启动跃跃欲抢模式,眼神还斜瞥向我,那一刻,莫名想去坐——只是意识,肢体没有明显动作。当然也不可能坐上( ˃᷄˶˶̫˶˂᷅ )
6、又一站有人下车,看到靠门的直角站位人烟稀少,窃喜欲往。刚进门的一位女士看到了我的意图和即将抵达的趋势,未作理会地抢占了大半边天。。。犹豫了一下,还是靠在附近的拐角棱上(因为背包有点重)。看着当时不算拥挤的车厢,有点无语,有点无奈,还有点小怒~中间看着原来站立的位子旁边刚出现一个空位,然后迅速被人填满。
7、过了几分钟,因为背对行驶方向不容易平衡,遂果断决定离开那个位置。意外发现特殊站立区空了好几个位,欣欣然把背包放上去,摆好站桩位。
8、到了某站,突然多了许多空位,开心地走过去坐下,不经意抬头看了一下显示屏:车公庙。。。要下车转乘了,起来吧,姑娘~
9、曲里拐弯走了不短一段路,候车中。发现有未接来电——大眼妹打来的。回拨过去,这娃说在买炸酱面,问我要不要带一份。我自豪地说我迟到了在等地铁…
10、背着包在有点挤的车厢里站了不知道几站,没感觉很久,找到了喜欢的靠边的位子,坐下,终于妥了~yeahღ(ゝ ⚈᷀᷁ღ)
11、某一站上来一黑衣带行李大哥,魁然在身旁落座,紧挨着我,有点局促。另一侧还有不少空间,不晓得为啥靠这么近。能感觉他应是无意识的。稍稍直立坐起,他向旁边挪了挪~
12、下车走到公交站,看了站牌,有两趟车可以到达目的地(以前也知道,很久不坐,有些忘了)。等了一小会儿,来的第一辆车即是要坐的。人不多,秩序排队,刷卡,上车落座~
记下这些,是想说以上诸事除去第三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搁在平时,哪一件都会撩起不良反应:无论是对己或是对ta。想想这无意识的战逃反应会给身体积累多少伤害,带来多少消耗…今日带入呼吸注入觉察,刻意提醒关闭或战或逃响应机制,竟没有明显的负面情绪起伏。且虽然睡眠时间远远小于日常,也没有感受到精力不足或焦躁抑郁,想来决定某一现实的影响导向与程度,应是个体在事件发生时当下的反应,而每一个当下如若不注入不带情绪的察觉,很容易陷入惯常的行为认知模式,继而形成循环。如是良性当然很好,如是恶性,无论于己于ta,都是折磨与消耗……
打完上述省略号,刚好下车。心神宁静,摸了摸下巴上长了好久的痘痘,似乎小了一点:每次静坐完都有类似感受。结合最近在看的大脑神经可塑性的书,想到东西方文化的互相印证、体验与实证的完美汇流,越来越笃定,越来越惜时,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宁静:想做的太多,来不及蹉跎~
爬完170级台阶,通过休息室,来到办公区的大通铺:嗯,我已经妥妥落座了,就在刚刚(奇怪,竟然丝毫不觉得漫长~)
over๑乛乛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