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顶是红色的帽子,代表情绪自控力。因为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用很大的精力发脾气、郁闷,或者跟家长发生情绪对抗,他6是学不进去的。你表面上看到他坐在写字台前学习,其实他在生气。
第二顶是黄色的帽子,代表习惯自控力。习惯自控力就是孩子自己知道,到点了,不能看电视了,要去学习了。这是一个习惯。这是黄色的帽子。
第三顶是蓝色的帽子,代表学习竞争力。我相信很多家长认为这个很重要,它告诉你怎么学才记得住。
第四顶是白色的帽子,代表学习内驱力。学习内驱力讲的是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学习,自己有好奇心去学习。
最后一顶是黑色的帽子,代表学习抗逆力。学习抗逆力讲的是孩子有时候会遇到低谷期,该怎么应对。
先说第四顶帽子所说的内驱力,就是孩子未来人生的发动机。俗话讲“千金难买我愿意”,就是我想做的事情,我肯定想尽千方百计去做。从孩子的意愿问题入手,从思维方式入手,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内在是有力量的,觉得“我能行”,他才愿意去做。
家长,要学会正确地鼓励。首先是“我看到……”,用描述式的句子,强调这个过程。比如“我看到你昨天晚上做题做到很晚”。“我看到你昨天放学回家之后先写了作业。”“我看到你自己在努力地寻找这道题的答案。”这是第一个句式“我看到……”。
你看到的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孩子就会感受到,通过这样的具体行为,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被看到的。
第二个句式是“谢谢你……”,比如双子女、多子女家庭,就可以跟孩子说“谢谢你今天帮我带了妹妹”等等。孩子能感觉到,他做的这件事能体现出自己是有内在能力的,自己是可以为他人服务的。
还有一个句式就是“我相信……”,这个叫赋能式。比如“我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道难题”。孩子就会自己去开动脑筋想,觉得自己是可以的,爸爸妈妈是信任自己的。
同时孩子需要归属感、价值感,他就会觉得自己背后有人在看,有人支持,有人会爱他,然后他会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他的内驱力才能够被调动。
孩子有了内驱力之后,我们还希望他有一个持续的成长动力,所以他要有目标感。还要有大的社会价值感。对现在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学习的动力不再像我们那个年代一样,是为了未来有个好工作,要解决生存问题。所以说这样的话没办法激励现在的孩子。
很多家长认为你不考一个“985”大学,你怎么找工作?人生有太多可能和意义,很多家长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学的一切东西都只是为了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
但是未来的社会其实是非常不确定的,你以为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可能并不是唯一正确的。你用这样的方式去激励孩子,也就不会有效果了。
如果你不能调整你的价值观,去接纳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舞,把人生当作一个无限的游戏来看待,那你永远都会焦虑。所以这是很多家长格局的问题,你的格局把孩子限制到了防守的状态,他就不会主动出击。
第二顶帽子讲的是情绪自控力。所有内在能量都会用来自我成长,但如果他在一个情绪对抗的状态下,他的很多能量都会用来解决一些安全问题,比如跟父母的冲突,甚至跟他人的冲突。
但其实培养情绪自控力,家长首先作为一个榜样要认识情绪,怎么样去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要专注于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进入情绪对抗的状态。
很多家长不会识别情绪,他把所有的负面情绪、压力,全部识别为愤怒。比如明明是担心、担忧、焦虑,或者是关怀,他都能够识别成愤怒,因为他不会用分门别类的方式来表达。
你本身对情绪的接纳能力就比较弱的。在教养孩子的时候,一旦遇到情绪问题,就特别容易跟孩子发生冲突。家长一定要在家庭中去练习情绪的积极暂停。
第一步叫作情绪识别,就是意识到“我现在很生气”“我现在很沮丧”“我现在很愤怒”。这个叫情绪的识别。
第二步叫作情绪的归因,孩子的某个行为是你情绪的诱发事件,但是产生情绪的人是你自己,所以我们要跟孩子说的是“我现在感觉很生气,但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一定要去做情绪归因。很多家长都特别容易把孩子作为情绪的“背锅侠”,让孩子感觉特别有压力,特别有负罪感,其实这个是特别不好的。
第三步,有了情绪的归因之后,再跟孩子说情绪的处理——“我现在需要去我的情绪暂停角,让我自己感受好起来”。
最后一步安全感的确认。家长要告诉孩子“当我感受好起来之后,我会再回来跟你一起解决问题”。但我们有很多家长特别爱说“我再也不管你了,你自己看着办”。
其实对孩子来讲,他会有一种内在的被遗弃感。还有很多家长喜欢把心中的愤怒、心中屈辱的感觉,全部投射在这个孩子身上。
孩子要从错误中学习,要有效犯错。别因为孩子有一点点做得不如你的期待,做得和你认为的那个正确答案不一样的时候,就产生情绪。
其实错误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引导。如果这个错误一发生,你就开始和孩子起冲突了,那就变成无效犯错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关于学习的冲突,都在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有问题,不能自己进行时间管理。
第三顶黄色帽子就是习惯的自控力。我什么时候该学习、什么时候该玩游戏,我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如何保持专注、高效,这就要求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习惯。
在养成习惯这部分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时间管理能力。我们有一个工具叫作日常惯例表,让孩子从小对于自己的事情有自我决定权,我自己安排我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而不是全部都由家长说了算。
做日常惯例表,不是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一个任务,而是要让孩子学会对他自己的事情时间有掌控感。即便在这个过程中他会犯错误,会进行自我调整。这是他成长的过程。家长不要想着全部都必须正确、否则就会变成监狱式生活。
跟进执行的方法,发自内心信任孩子是可以去执行的。不要像个监工一样,不停去提醒孩子。
当你去提醒孩子的时候,你要讲究方法。有的孩子可能确实会玩很长时间的游戏,因为游戏确实很有吸引力。
这个过程中,尤其在孩子早期形成习惯的时候,家长的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要提前一点时间去提醒他,不能到点就去提醒他“你要马上放下,立刻放下”,这是做不到的。你可以提前十分钟、五分钟去提醒他一下,“你注意一下,你的日常惯例表的下一项安排是什么”。
要完全杜绝孩子去做这件事情,你就是在对抗人性,这是很难的。对孩子来说,他对网络,尤其是游戏的依赖,其实是因为他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很多愉悦感、归属感、胜任感,那他对虚拟世界当然就会很沉迷。
其实你反过来想,如果他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通过跟父母、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获得这些感受,那他就会相对减少对于网络的依赖。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对网络依赖的话,就要有使用屏幕时间。其实成瘾的孩子,正处于一种压力很大的状态,他必须要获得多巴胺,否则他受不了。
在抢夺孩子注意力的过程中,应该让他的现实世界变得更温馨、更有爱,让他更有获得感,让他分泌多巴胺,让他觉得兴奋、开心。
而我们看到大量的网络成瘾性孩子的家庭,经常对孩子批评、唠叨、辱骂、讽刺、挖苦,甚至是暴力威胁。
包括在学习上,有的家长都是用奖品来和孩子做交换:你要是考得好,我再给你买鞋;考得不好没有。这就是暴力威胁。会导致在现实生活当中,他根本无法分泌多巴胺,他会觉得痛苦、压力很大,然后还会和家长博弈。
这个时候如果你还不让他用游戏去缓解一下,可能情况会更糟。因为那是人类的正常需求。
孩子遇到的困境和挫折,就做出一些非常负面的行为,让人感觉很痛心。一方面,作为家长,平时给了孩子太多负面的东西。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心理来讲,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相对来说玻璃心的状态比较多,而不是一个有弹性的心理状态,所以心理修复力会比较差。这也和孩子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有关。
*ABC法则
A(Adversity):客观描述遇到的负面事件。
B(Beliefs):写下自己对负面事件的想法。
C(Consequence):记下负面事件发生之后的感受、反应。
孩子会产生负面情绪,是因为某种想法B触发了感受C。如果孩子能够找出想法B,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C。
所以我们会建议家长,要教会孩子换一个角度,用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同一件事情。比如这次考试考得不太好,那应该怎么看待它。错误是学习的机会,有错误才有学习的机会。
作为家庭、作为父母,你是否给了孩子一个心理的安全港湾。心理的安全港湾就是无论我遇到什么挫折,即便这个世界都与我作对,但是在我的父母那里,在我的家庭中,我都是可以得到包容、爱和关怀的。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人生的底线。
如果这个孩子在家里边经常被父母体罚、暴力、折磨,给他设定无法完成的目标,这个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反而会更差。
因为人生本来要面对的困难就已经足够多了。所以绝对不要打他、拖着他、欺负他。你根本没有必要再人为地制造恐怖的氛围,这会导致孩子过早地“疲劳”。
培养孩子逆商的重要三点,第一,当孩子遇到困境的时候,你要好好说话。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别上来就批评、指责,这让孩子感觉特别糟糕。
第二,你要让孩子知道,犯错误也是可以的。因为我们常常让孩子感觉到的是,我不可以犯错,犯错不是意味着人生是特别糟糕的。
第三,家长要帮助孩子一起,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专注于解决问题,去学会怎么样才能够做得更好。
最后一顶帽子就是学习竞争力。解决掉了前面所有的问题之后,孩子就自动地进入了一个“我要自我成长”的过程。
还有一种能力,就是深度阅读力。阅读力就是学习力,如果你保持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能主动地对外输出,并且还能获得成就感,他的成绩自然就会慢慢提升。
你一定要给孩子创造对外输出的机会,让孩子用他的知识帮助别人,他自己找到用知识帮助别人的乐趣,倒逼他更需要把每个知识点都搞明白。这种方法既能帮孩子找到成就感,又能够帮助孩子记忆。这也就是费曼学习法。
在任何一个环境下,只要这个小屋子里有爱,父母是开明、开放的,是爱学习的,是自己在不断进步的,这个孩子就能够创造出奇迹。
网友评论